在某搜索引擎里輸入“公園 碰撞”,跳出來351萬條信息。 可見在公園里有碰撞,是多發事件,沒啥稀奇。 碰撞是個中性詞,用得真好,畢竟事情還在調查中。 不過,除了這個詞,其他信息不多,也容易引起種種猜想。 碰撞碰撞,究竟哪個先碰,哪個先撞。 因為民間的約定俗成,先碰撞的總是不好,阿拉上海人稱之為“上腔”。 老實講,上海話里的這兩個字哪能寫法,我也至今有點吃不準。 除了寫作“上腔”,還可寫成“上槍”。 “上槍”的講法,聽聽也蠻有道理。 槍么,家生呀,“上槍”就是上家生。一直罵來罵去,不煞渴,算啥名堂,索性事體弄弄大么,真刀真槍見真章。 有人還順便考證,講其實“翻毛腔”也寫得不大準足,會不會是“翻矛槍”? 矛、槍也都是家生,而且,槍法里確實有“翻”的說法。 當然,一個“翻”字,還有“反轉”的意思。 友誼小船說翻就翻,哪能覅動家生! 甚至于“腔勢”好像也講不大通,反而“槍勢”更順口。“槍勢”么,就是“槍花”呀。 “槍勢足”、“槍勢濃”的意思肯定不是講儂槍法好,而是儂耍槍耍得花妙。而“混槍勢”則是濫竽充數了。 當然,也有人講,這個詞其實是英文chance的譯音。 既然是記音,那就怎么寫都可以,無所謂“槍勢”或“腔勢”了。 不過,主張“上腔”的朋友理由也蠻充足。 “幫腔”也是腔,“搭腔”也是腔,“喇叭腔”也是腔,為啥“上腔”不是腔。 根本不需要近來莫名其妙謬傳海內且“正能量”溢出的“腔調”二字的加持,上海人戲稱舌頭為“門腔”,早已鐵證如山。 不過“上腔”二字,也坐實了幾十年來上海人對罵兩個鐘頭也打不起來的江湖傳說。“上”的只是“腔”嘛。 于是,我自問,我是啥辰光曉得“上腔”二字的? 好像還是1966年吧。最早聽到的例句是旁人的慫恿:“儂上伊個腔呀!” 后來有個例子我印象深刻,那是因為弄堂里的老阿哥反復關照,小鬼,在馬路上走,不要“穿別人家的弄堂”。 所謂“穿弄堂”,就是從前面兩個人(及以上)的中間超過去,否則,別人就可認定你是在“上他的腔”,是馬上可以動手開打的引子,不管以前認得不認得。 記得那時,小孩講切口講多了,大人聽不懂,也蠻急的,會來問阿拉小孩的。 慢慢地,什么扎臺型、退招勢、車拉三、叼怪,弄堂里的阿姨爺叔也就這樣學會了。 有一次,家父就問我,老是聽到車間里小青年在講“上腔”,到底啥意思。 我告訴他以后,順便反問了一聲,1940年代十六鋪地界上就沒有這種說法么? 家父狠狠地白了我一眼,說,若是挑釁、沖撞的意思,老底子上海人只講一個“上”字就夠了啊。 “上”就是“上腔”,還要加啥個斷命“腔”字呢。 當年聽過算數,也未必就相信他的講法。 這兩年,吃飽飯沒事體做,就去查查白相相,還真有其事。 一個“上”字,是多義詞。光做動詞,就起碼有十種以上的意思。 而在吳語里,其第一義,正是“挑釁或沖撞”。請看例句。 小說《綴白裘》里就有:“讓我來上俚一上介”。《海上花列傳》里也有:“索性搭耐上一上,試試看末哉!” 以上兩例,統統都是如假包換的“上腔”! 總之,老底子上海人只講一個“上”字,“上腔”是1966年傳出來的江湖切口吧。 其實,民間對此有更通俗的講法,叫“尋呴勢”,用得老好了,未覺有所缺失。 “尋呴勢”、“尋呴勢”,“呴勢”是人存心“尋”出來的。 “上腔”也是存心的,而且做足準備,帶好家生。 所以,若因地處關外,就認為是“你瞅啥”,“瞅你咋地”的自然后續文章,還缺少一點說服力。 問題遠不至此,而是恰如1966年,社會上突然多出來很多熱衷于“上腔”的朋友,到處“尋呴勢”。 前不久,不是還有人離岸“上槍”,上的還是伊個飆水槍。 歷史已經證明,“上腔”越多,紛爭越多,傷害越多,離“最安全”也越遠。 而且,依上海舊例,你一旦“上腔”了,別人怎么做都可能,也都可以了。 想想清爽。
|
|
來自: 昵稱Ha3PDtiL > 《了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