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 id="cqywy"></del>
  •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del id="cqywy"></del>
  • <strike id="cqywy"><rt id="cqywy"></rt></strike>
    <ul id="cqywy"></ul><cite id="cqywy"><input id="cqywy"></input></cite>
    <tfoot id="cqywy"></tfoot>
    <ul id="cqywy"></ul>
    • <ul id="cqywy"></ul>
    • 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輕松學《易經(jīng)》:論《周易》卦辭“元(N)亨(X)利(N)貞(Y)”范式

       神明的食糧圣地 2024-06-30

      圖片

      【提要】


      《周易》卦辭范式以“元亨利貞”為樞紐,卦辭結構函數(shù)為:卦辭=有孚 元(N)亨(X)利(N)貞(Y) 吉兇悔吝 無咎。“元亨”屬于本體論,“利貞”屬于認識論,“吉兇悔吝”屬于價值論,“有孚”“無咎”屬于方法論。
      亨(X)是天人感通時的能量狀態(tài),貞(Y)是天人感通后的質量凝固,元、利是亨、貞的量度,用N表示。有孚為主體神性,元亨利貞為群體神性與理性,吉兇悔吝為世俗種性,無咎為人性。
      “元亨利貞”四德范式源于河圖四象,四德在三易的演變,《連山》四時,《歸藏》四象,《周易》則升華為“元亨利貞”四德。孔子法四德作《春秋》,《周易》是公理象數(shù)演繹邏輯,《春秋》是歷史歸納邏輯。《周易》四德范式失傳于王弼。
      “元亨”重在亨,“利貞”重在貞。“亨”是群體之神性,表示人天的暢通性,卦辭“貞”是“亨”的凝結,即稟性;爻辭“貞”是經(jīng)驗的總結,即正名、范疇,故“貞”代表人與物的各自屬性。元,是和諧度,亨的廣度,起始與大小。利,是穩(wěn)定度,貞的區(qū)間,適宜與范圍。
      有孚,在卦辭可以開啟元亨利貞。有孚又分為能孚、所孚、所所孚。“元亨利貞”以“貞”為樞紐,可以啟下化出“吉兇悔吝”,于是有“貞吉”、“貞兇”、“貞吝”。無咎主要作用是補救“兇吝”。
      《中庸》之誠有三個層次:至誠知化對應《周易》“亨”,至誠贊化對應《周易》“孚”,“誠之者”對應《周易》“無咎”。《大學》四綱、七證、八目,都是“利貞”的細化。
      文章最后研究了“亨”“貞”的分布規(guī)律,以及“孚”對卦辭“亨”的保任開啟,“利”“貞”對卦辭“利貞”的保任開啟。

      【正文】

      一、《周易》卦辭范式“元亨利貞”

      《周易》卦辭范式以“元亨利貞”為樞紐,卦辭結構函數(shù)為:

      卦辭=有孚 元亨利貞 吉兇悔吝

      或為:

      卦辭=有孚(主體神性) 元(N)亨(X)利(N)貞(Y)(群體神性與理性) 吉兇悔吝(世間情偽) 無咎(人性)

      “元亨”屬于本體論,“利貞”屬于認識論,“吉兇悔吝”屬于價值論,“有孚”“無咎”屬于方法論。

      亨(X)是天人感通時的能量狀態(tài),貞(Y)是天人感通后的質量凝固,元、利是亨、貞的量度,用N表示。三千年前文王就有了類似數(shù)理學函數(shù)的公理化思維。

      有孚為主體神性(誠意、轉第七意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元亨利貞為群體神性與理性(正心、轉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吉兇悔吝為世俗種性、世間情偽(格物致知、轉眼耳鼻舌身五識為成所作智),無咎為人性、繼之者善(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

      圖片

      有孚,是主體之神性,是以陽化陰、心能轉物之德,《大學》《中庸》謂之“誠”,誠者,信也,“信為道源功德母”。有孚為修德。

      元亨利貞,是群體之神性,亨是心性之德,貞是心性之質,而元是德之量度,利是質之廣度。元亨利貞為功德。卦辭“貞”是“亨”之固化。元,是和諧度,亨的廣度,起始與大小。利,是穩(wěn)定度,貞的區(qū)間,適宜與范圍。

      吉兇悔吝,是世俗種性、世間情偽,世俗社會的運行狀態(tài)。無咎為人性、繼之者善。大過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上六才弱不足以濟,故兇;然于義為殺身成仁,不可咎也。

      有孚修德開啟亨,亨之正固為貞,亨貞功德可化出吉兇悔吝之福德。無咎則是吉兇悔吝之補救。有孚為“誠者”,無咎為“誠之者”。有孚為君子成圣人之階梯,無咎為小人成君子之路徑。

      有孚是君子,元亨利貞是圣人,吉兇悔吝是百姓。有孚是羅漢,元亨利貞是佛菩薩,吉兇悔吝是凡夫。

      凡卦爻辭言“孚”或“亨”者,屬神性、神文之卦爻。言“貞”者,屬物性、成器之卦爻。言吉兇悔吝無咎者,屬人性、人文之卦爻。神性、物性、人性三者,有純用之,多雜用之。

      亨與吉有天壤之別,人天通為亨,人通人為吉。由于易道荒廢,后世對亨與吉的認識趨同,“亨”譯為亨通,“吉”為順利,遂不懂困“亨”之理。

      困:亨,貞,大人吉,無咎。有言不信。

      困窮之時,似乎是不好的,而君子依然保持人天交感,守持正固,這是大人的吉祥,沒有咎害。但是普通人認為困窮是不吉的,所以他們不會相信處于困境中君子的言論。

      (一)“元亨利貞”四德范式源于河圖四象

      《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故“元亨利貞”謂之四德。

      彖象決定于卦序,卦序決定于河洛。(詳見《周易詮釋》第1-1節(jié) 《周易》的公理化體系)故“元亨利貞”四德范式源于河圖。

      《系辭上傳》第十一章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

      又說:“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河圖即四象五行,四象即四季,五行即五季。四象取兩兩相耦,五行則立坐標中心與四方相對。四象是相對法,五行是主客一體。“元亨利貞”四德是四象在心性的體現(xiàn),故謂之四德。四德是主體之性德,而主體則以卦主表示。

      河圖為天道,洛書為地道,三易為人道。河圖始于北方一六水,而《周易》四德則始于東方元春,終于北方貞冬。

      《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序則是河圖初變洛書,火金不易位,以河洛一六水、三八木、二七火、四九金,配后天八卦安置48卦,然后以河圖五十土與先天八卦共同安置最后16卦。(詳見《周易詮釋》第6-2節(jié) 《周易》卦序的河洛法則)

      圖片
      注:圖中方框,紫色代表水,綠色代表木,紅色代表火,灰色代表金,黃色代表土藍色代表先天四正。
      圖1 《周易》36宮與河圖

      (二)四德在三易的演變

      人不離三極,故有三易。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夏歷寅正,《連山》主命,法于四時;商歷丑正,《歸藏》主生,法于陰陽;周歷子正,《周易》主性,法于剛柔。

      《易傳》和《老子》中的“陰陽”一詞是陰先陽后,而不是陽先陰后,這是《歸藏》的習慣。陰陽,即坤乾。陰陽一詞源于觀象,是古人觀察晝夜、陰晴、山南山北自然之象的抽象。《周易》則把陰陽之象升華為剛柔之德,“剛柔”,即乾坤。

      四象,在《連山》時期為春夏秋冬“四時”;在《歸藏》時期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象”;《周易》則把四時四象升華為“元亨利貞”四德。“元亨利貞”四德不是八卦之卦德,而是四象之象德。

      《連山》《歸藏》主要是觀象,到《周易》則由卦象升華為卦德,四象也升華為四德。

      帛書《易傳》:“天地定位,山澤通氣,火水相射,雷風相薄,八卦相錯。”《說卦傳》第三章:“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天地山澤雷風水火,這是八卦的卦象。

      《說卦傳》第四章:“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日以烜[xuǎn]之,艮以止之,兌以說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雷風雨日,是卦象;艮兌乾坤,是卦德。殷商時期卦象向卦德轉化。

      《說卦傳》第五章:“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zhàn)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說卦傳》第七章:“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這是《周易》八卦之卦德。(詳見《周易詮釋》第5-1節(jié):《說卦傳》第一至六章)

      圖片

      (三)孔子法四德作《春秋》

      《漢書·五行志上》:“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則乾坤之陰陽,效《洪范》之咎征,天人之道粲然著矣。”這是說孔子依據(jù)《周易》與《洪范》述《春秋》之義。

      《春秋經(jīng)·隱公六年》:

      春,鄭人來渝平。

      夏五月辛酉,公會齊侯盟于艾。

      秋七月。

      冬,宋人取長葛。

      《公羊傳·隱公六年》:

      “秋七月”,此無事何以書?春秋雖無事,首時過則書。首時過則何以書?春秋編年,四時具然后為年。

      《公羊傳》自問自答,“秋七月”,這里無事記載,為什么書寫時間?《春秋經(jīng)》即使無事,一個季節(jié)過去了,就要記錄。一個季節(jié)過去了為何要記錄?《春秋經(jīng)》是按紀年順序編排的,四季齊備,然后才成為一年。

      《春秋經(jīng)》紀年共有魯國十二君主,效法十二辰,《彖傳》十二嘆時之卦也。孔子作《春秋經(jīng)》,效法文王64卦卦辭之范式,經(jīng)文的“春夏秋冬”效法《周易》卦辭的“元亨利貞”。

      《春秋經(jīng)》義理依據(jù)在《周易》坤卦初六。《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引子夏曰:“《春秋》之記臣殺君,子殺父者,以十數(shù)矣。皆非一日之積也,有漸而以至矣。”《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

      《春秋》,而不《夏冬》,春為少陽,秋為少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春秋微言大義在其中矣。

      司馬遷曰:“《易》本隱而之顯,《春秋》推見至隱。”嚴復《天演論》自序云:“遷所謂本隱之顯者,外籀也;所謂推見至隱者,內籀也。”《周易》是公理象數(shù)演繹邏輯,《春秋》是歷史歸納邏輯。《周易》以天地人三極之道,演繹出心性數(shù)理方程式,《春秋》以二百四十二年史實見證心性之現(xiàn)行,從而“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以求“撥亂世反之正”。

      易之為書,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故馬一浮說:自然科學可統(tǒng)于“易”,社會科學(或人文科學)可統(tǒng)于“春秋”。因“易”明天道,凡研究自然界一切現(xiàn)象者,皆屬之。“春秋”明人事,凡研究人類社會一切組織形態(tài)者,皆屬之。董生曰:“不明乎《易》,不能明《春秋》。”如今治社會科學者,亦需明自然科學,其理一也。(詳見《周易詮釋》第8-5節(jié):《易》與《春秋》為孔子晚年最高成就)


      (四)《周易》四德范式失傳于王弼
      現(xiàn)存于日本奈良興福寺的六朝舊鈔本殘卷《講周易疏論家義記》引王弼云:“彖言二象之材,而論四德之意。”彖即卦辭與《彖傳》,“二象之材”言下卦與上卦之卦德,“四德之意”即元亨利貞,說的正是卦辭四德范式。這句話應該是王弼從先儒經(jīng)師所得。
      宋熙寧間蜀人房審權著《周易義海》一百卷,李衡因其蕪雜重復,乃刪掇精要,以成《周易義海撮要》。《撮要》卷十二引王弼《易論節(jié)》:“夫彖者何也?統(tǒng)其二象之材,以言乎卦斷者也。”“四德之意”已遺失。
      傳世的王弼《周易注》與《周易略例》更無此語,《略例》云:“夫彖者何也?統(tǒng)論一卦之體,明其所由之主也。”韓康伯注《系辭》云:“彖總一卦之義也。”“二象之材”部分亦然遺失!
      圖片

      圖2 日本奈良興福寺保存的六朝舊鈔本殘卷圖

      二、《周易》“元亨利貞”本義

      《文言傳》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系辭傳》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兇,所以斷也。”

      《說文》:“示,神事也。”七九八六四象,蓍之德也;元亨利貞四德,神之事也。吉兇悔吝,與民同患也。

      有四時故有四象,有四象故有四德。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陽升陰降。春為少陽七,夏為太陽九,秋為少陰八,冬為太陰六。陽,乾之氣也;陰,坤之氣也。《系辭傳》曰:“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乾主管太初創(chuàng)始,坤為之養(yǎng)育萬物。乾以無心之易而主宰,坤以無為之簡而做功。乾知大始,元也;乾以易知,亨也。坤以簡能,利也;坤作成物,貞也。

      有此天地之四象,故有人之四德也。故《系辭傳》曰:“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y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中庸》第22章:“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此即《說卦傳》“窮理盡性”者也。

      亨(X)是天人感通時的能量狀態(tài),貞(Y)是天人感通后的質量凝固,元、利是亨、貞的量度,用N表示。“元亨”重在亨,“利貞”重在貞。“亨”是群體之神性。卦辭“貞”是“亨”的凝結,即稟性;爻辭“貞”是經(jīng)驗的總結,即習性,故“貞”代表人與物的各自屬性。

      圖片
      亨是天人感通時的能量狀態(tài),始于烹,通過享,達到亨;貞是天人感通后的質量凝固,是本卦的信息承載(爻辭之貞則是本爻的信息承載),最初始于鼎亨,通過籌算,得出法則,而守持正固,各正性命。亨,通神明之德;貞,類萬物之情。《文言》“亨者,嘉之會也”,嘉從壴,鼓也,《系辭傳》“鼓之舞之以盡神”。《文言》“利貞者,性情也”,各正性命之謂也。亨表示人天的暢通性貞表示事物的穩(wěn)固性,即正名、范疇元,是和諧度,亨的廣度,起始與大小。利,是穩(wěn)定度,貞的區(qū)間,適宜與范圍。
      元(N)亨(X)有:元亨、大亨、光亨、亨,原筮、小亨、亨小、窒等。
      利(N)貞(Y)有:利貞、利牝馬之貞、利建侯、利涉大川、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貞丈人、不利君子貞、利君子貞、利建侯行師、利用獄、小利有攸往、不利有攸往、利有攸往、小利貞、利艱貞、利女貞、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大人、無不利、無攸利、不可貞等。
      文王以大同之道演卦辭,周公以小康之德演爻辭。卦體是群體屬性(群通君,君,群也);爻體是個體屬性。“元亨利貞”之四德,大同之德業(yè),故多見于卦辭而鮮見于爻辭。卦體既有暢通又有穩(wěn)固,故亨貞并用。爻體作為卦體單元,重在個體的穩(wěn)固性,故爻體多言“貞”而鮮言“亨”。亨表示人天的暢通性,故常見于卦體;貞表示事物的穩(wěn)固性,故卦體爻體都可以使用。
      任何一個事物,其功能作用是“亨”,其保質期限是“貞”。亨屬陽,貞屬陰。生命運動與暢通,這是“亨”之陽,生命的安養(yǎng)與壽命,這是“貞”之陰。

      (一)釋亨(X)

      亨、享、烹三字皆源自“亯”[xiǎng]字,《說文》:“亯,獻也。《孝經(jīng)》曰:“祭則鬼亯之。”

      圖片

      殷商甲骨文亯字,宗廟建在方臺上,是祭地之所,《歸藏》法坤也。西周的金文亯字,宗廟建在圓臺上,是祭天之所,《周易》尊乾也。

      烹煮食物曰“烹”,烹飪;獻以祭神曰“享”,享獻;祭祀可通于神明曰“亨”,亨通。

      亨是天人之間的能量交通,始于烹,通過享,達到亨。

      鼎卦彖曰:“以木巽火,亨(烹)飪也。圣人亨()以上帝……是以元。”

      ——是以始于烹,通過享,達到亨。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利貞。

      彖曰:“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是以通過享,達到亨,利貞。

      《左傳·昭公四年》曰:“先王務脩德音,以亨神人”,神人相通謂之亨。《文言》曰:“亨者,嘉之會也。……嘉會,足以合禮。”《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嘉會合禮,人君率民以事神,使人與神通,神福祐于人,故云“以亨神人”也。

      西周時期,享與亨的意義剛剛分離,故偶爾存在混用現(xiàn)象。

      “亨”字在《周易》凡47見,卦辭40見(1處本義是享),爻辭7見(3處本義是享)。故“元亨利貞”之“亨”在卦辭凡39卦,“亨”在爻辭僅有4處。

      萃卦: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王假有廟”,致孝享也。“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李守力按:

      卦辭文王作,萃卦第一個“亨”本義是享,故夫子《彖》曰“王假有廟,致孝享也”。

      其他爻辭“亨”通“享”(祭享)皆為“亨于”句式,有3處:大有九三“公用亨于天子”,隨卦上六“王用亨于西山”,升卦六四“王用亨于岐山”。大有、隨卦、升卦的卦辭皆有“元亨”,于是爻辭的“享”本字被同化為“亨”字。(益卦卦辭無“亨”,六二爻辭“王用享于帝”,“享”用本字,沒有同化。詳見《周易密鑰》第3-7節(jié):論《周易》古經(jīng)“享”本字被同化為“亨”)

      “亨”多出現(xiàn)于卦辭,在爻辭極少見,只有四處:否卦初六、六二,大畜卦上九,節(jié)卦六四。知幾其神乎!夫子知微知彰,“亨”之密意于斯可見:

      否卦初六:拔茅茹,以其匯,貞吉,亨。

      象曰:“拔茅”貞吉,志在君也。

      否卦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

      象曰:“大人否亨”,不亂群也。

      大畜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節(jié)卦六四:安節(jié),亨。

      象曰:安節(jié)之亨,承上道也。

      以上四爻解釋“亨”,多言君、群、道,可知亨往往是合乎群體與天道的結果。

      否卦“天地不交而萬物不通”,大畜卦“止健”,卦體封固故無亨,需借爻變以求體通,故爻辭言“亨”。

      節(jié)卦,卦主九五“剛得中”而能節(jié),故卦辭言“亨”;上六柔失中而過節(jié),故卦辭告誡“苦節(jié)不可貞”。節(jié)卦六四上承九五之道,故曰“安節(jié),亨”。

      卦辭出現(xiàn)“亨”39卦,只有10卦的《彖傳》對“亨”有明確解釋:

      乾: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

      “蒙,亨”,以亨行,時中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

      大有: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是以“元亨”。

      “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

      “遯,亨”,遯而亨也。剛當位而應,與時行也。

      升: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是以大亨。

      “震,亨。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以上可知,亨往往是卦體合乎天道天時與群體神性的結果。

      卦辭不出現(xiàn)“亨”者25卦,以不出現(xiàn)“亨”的25個卦為“靶子”,更能發(fā)現(xiàn)“亨”的義例。從《周易》卦序研究卦辭“亨”的分布規(guī)律發(fā)現(xiàn),無亨是人文脫離神文的結果。詳見下文。


      (二)釋貞(Y)
      《彖傳》曰:“貞,正也。”
      《說文》:“貞,卜問也。從卜,貝以為贄。一曰鼎省聲,京房所說。”
      《周禮·春官·大卜》賈公彥疏:“先鄭(鄭眾)云“貞,問也”者,謂正意問龜,非謂訓貞為問也。”
      饒宗頤《“貞”的哲學》認為,殷墟卜辭幾乎每一片都出現(xiàn)“貞”字,凡數(shù)萬見。“貞”的意義,不單單是卜問,而是“問事之正曰貞”。鄭玄曰:“貞之問,問于正者,必先正之,乃從問焉。”貞字應該訓為“正”。
      《說文》京房的觀點是正確的,殷商時期貞鼎為一字。“鼎”字分方鼎與圓鼎,殷商時期甲骨文鼎以四足方形為主,西周時期金文鼎以三足圓形為主。“貞”(鼑)字也出現(xiàn)有“卜”字置于鼎上,“鼑”字見證了《史記》所言“黃帝得寶鼎神蓍”之事。鼎,定也,正也。殷商時期貞鼎一字,故《周易》“貞”字訓為正。

      圖片

      《太平御覽》卷七九引《尸子》曰:

      子貢問曰:“古者黃帝四面,信乎?”孔子曰:“黃帝取合己者四人,使治四方,不計而耦,不約而成,此之謂四面也。”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戰(zhàn)國佚書四種,其中《十六經(jīng)·立命》明確記載著黃帝的奇特面貌:“昔者黃宗(帝)質始好信,作自為象(像),方四面,傅一心。四達自中……是以能為天下宗。”

      圖片

      圖3 人面方鼎

      《國語·楚語》曰:

      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圣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黃帝是兼王與巫于一身,“巫”字甲骨文、金文寫作圖片,象“方四面,傅一心”,正定之義。1959年湖南寧鄉(xiāng)縣黃材出土的商朝后期人面方鼎應該是“黃帝四面”的傳承。《釋名》:“貞,定也。精定不動惑也。”貞鼎一字,故訓正定。“方四面”,即“齊肅衷正”,正也;“傅一心”即“精爽不攜貳”,定也。貞正為貞之性也,貞問為貞之用也。故經(jīng)典“貞”字多訓正,而卜筮兼訓問事之正。(詳見《周易密鑰》第3-19節(jié):論“元亨利貞”近人之歧見)

      《大象傳》曰:“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貞是天人感通后的固化,是本卦的信息凝結,最初始于鼎亨,通過籌算(寶鼎神蓍),得出法則(圖片,籒文則從鼎),守持正固,各正性命。貞即正名、范疇。亨者道也,貞者器也。道器合一,道器不二,無貞,則亨之道無以固守,故貞為道之種性。

      饒宗頤《“貞”的哲學》認為,“貞”字應該訓為“正”,殷代以“貞”作為人神溝通的共理,從貞的原則建立人神之間遵守的規(guī)范,貞的抽象觀念遂成為殷、周人的中心思想。

      物物一太極,故人與物各具其貞,卦與爻各具其貞。如坤卦利牝馬之貞,否卦不利君子貞,師卦貞丈人吉,同人卦利君子貞,家人利女貞,困卦貞大人吉;恒卦六五貞婦人吉,履卦與歸妹九二幽人貞,巽卦初六利武人之貞。

      言“利(N)”者皆為貞之范圍。故利(N)貞(Y)有:“利涉大川”,大同天下之貞也;“利建侯”,小康封建之貞也;“利西南”,眾人之貞也;“不利東北”,徑路之貞也。乾卦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帛書《二三子》子曰“圣人君子之貞也”;鼎卦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帛書《二三子》子曰“大人之貞也”;未濟卦卦辭“未濟,亨,小狐汔濟,濡其尾,無攸利”,帛書《二三子》子曰“小人之貞也”。

      “貞”在《周易》凡111見,卦辭35見,爻辭76見。《周易》“貞”字使用頻率最多,可知“貞”為《周易》之本。《系辭傳》之貞,統(tǒng)“元亨利貞”四德也。《系辭下傳》:“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韓非·解老》:“貞者,元之本。周公曰:'冬日之閉凍也不固,則春夏之長草木也不茂。’可以發(fā)明貞固之說。” 周正建子,以子月為年首正月,冬至為周代一年之始,貞為冬。天一生水,即太一生水,太一即太極,禮本于太一,天地之本也,人道之本也。貞在植物為種子(冬藏),在動物為胎卵(腎水),在人道為心性之固守(果位)。

      (三)“元亨利貞”與“吉兇悔吝”

      卦辭的主體是“元亨利貞”,屬于群體神性;爻辭的主體是“吉兇悔吝”,屬于世俗種性、世間情偽。

      《系辭下傳》第三章:“彖者,材也。”《講周易疏論家義記》引王弼云:“彖言二象之材,而論四德之意。”故卦辭主體是“元亨利貞”四德。

      《系辭下傳》第一章:“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系辭下傳》第三章:“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是故吉兇生而悔吝著也。”故爻辭主體是“吉兇悔吝”。

      卦辭之《彖》言卦材、四德統(tǒng)稱“德”,爻辭“吉兇悔吝”統(tǒng)稱為“義”。《易傳》的“德義”是卦德、爻義的特指。

      《系辭上傳》第十一章:“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

      《說卦傳》第一章:“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

      帛書《要》子曰:“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

      《禮記·祭統(tǒng)》:“賢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謂福也,福者,備也。備者, 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言內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

      《說文》“福,祐也。”《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圖片

      王充《論衡卷二十八·正說篇》“文王、周公因《彖》十八章究六爻”,此即因彖象定爻象也。《彖》十八章,二分即《周易》卦序三十六宮也。卦辭彖象以“元亨利貞”為綱要,爻辭爻象以“吉兇悔吝”為結果,元亨利貞為功德范疇,吉兇悔吝為福德范疇。

      “元亨利貞”一般針對群體(群通君,君,群也);“吉兇悔吝”針對個體,而“吉兇”同時可以是針對群體。亨(亨通)與吉(吉祥)迥然有別:亨通神,是道,出世間法;吉言人,是器,世間法。亨是性,吉是情。亨是功德,吉是福德。

      “元亨利貞”以“貞”為樞紐,可以啟下化出“吉兇悔吝”,于是有“貞吉”、“貞兇”、“貞吝”。“貞”本是四德之終,何以化出“貞兇”“貞吝”呢?《老子》曰:“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亨(X)是天人感通時的能量狀態(tài),貞(Y)是天人感通后的質量凝固。“元亨”屬于本體論,“利貞”屬于認識論。“貞”作為認識論,雖然源于群體神性“亨”,但是“亨”“貞”的量度(N)是有變易的,所以刻舟求劍、墨守成規(guī),就會生出“兇”“吝”;守持正固、與時偕行,才可以得“貞吉”。至于違背“元亨”的行為,如“苦節(jié)”,則“不可貞”。中國宗教史上沒有一神教,其思想根源就在于《周易》的“貞兇”之道。

      亨的和諧度有大小,故元(N)亨(X)有:元亨、大亨、光亨、亨、原筮、小亨、亨小、窒等。亨與“吉兇悔吝”不能連接。而貞則與“吉兇悔吝”存在連接,所以有貞吉、貞兇、貞吝之類。貞之固守有適宜的區(qū)間,適宜固守者,曰利貞;適宜不同的人,有大人、君子、丈人、小人、女人之貞;宜止而止,固守則吉者,曰貞吉(宜止而動曰征兇;宜動而動曰征吉);宜動而止,固守則兇者,曰貞兇;不適宜固守者,曰不可貞;略有不宜者,曰貞厲;微有不宜者,曰貞吝。

      “吉兇悔吝”在卦辭與爻辭分布不同。卦辭針對群體,因亨貞而有得失,故言“吉兇”。爻辭針對個體,個體易變而有“吉兇悔吝”,“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是也。“悔”幾乎皆見于爻辭,有35例,卦辭占斷辭有“吉兇”而極少有“悔”“吝”,64卦中唯有革卦卦辭言“悔亡”1例。革卦卦義變革,卦體類似于爻辭特性,故有“悔亡”之占。

      《系辭上傳》第二章:

      圣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

      《系辭下傳》第一章:

      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吉兇者,貞勝者也。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系辭上傳》第二章言“吉兇悔吝”法則,《系辭下傳》第一章出現(xiàn)四個“貞”,是在強調《周易》趨吉避兇,乃至超越吉兇,其根本之道在于“貞”。《系辭傳》之貞,是“元亨利貞”四德之總稱,也就是天人合一之德。證得天人合一,則可以超越吉兇善惡之累,“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貞夫一,超越陰陽之累,歸于太極之體。

      《系辭下傳》第十一章:

      是故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兇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于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齋戒,以神明其德夫!

      “蓍之德圓而神”,《易》之元亨也;“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易》之利貞也。“圣人以此洗心”,圣人之自元亨也;“退藏于密”,圣人之自利貞也;“吉兇與民同患”,自“元亨利貞”啟化“吉兇悔吝”之體也。“神以知來”,亨之用也;“知以藏往”,貞之用也。“明于天之道”,元亨也;“察于民之故”,利貞也。“興神物以前民用”,“元亨利貞”啟化“吉兇悔吝”之用也。“圣人以此齋戒”,有孚也;“以神明其德夫”,有孚開啟“元亨”也。


      三、無咎、有孚、元亨、利貞與《大學》《中庸》

      (一)釋“無咎”

      《周易》卦辭范式:有孚 元亨利貞 吉兇悔吝 無咎

      有孚與元亨利貞是出世間法,吉兇悔吝是世間法。利貞可以下化為吉兇悔吝世間法,而世間法難以回歸出世間法,于是吉兇悔吝往往是內部輪回流轉。

      咎(主要是“無咎”)在《周易》凡100見,卦辭8見,爻辭92見。

      “無咎”在爻辭出現(xiàn)的頻率比“孚”多近三倍,“無咎”是世間法中“吃一塹長一智”的補救措施。無咎是趨吉避兇的樞紐。《系辭傳》“無咎者,善補過也”,“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無咎(吉兇悔吝)是忠恕中如之道,陰陽組合之爻象,以中應比正修德寡過。無咎在卦辭只有8例,在爻辭多達92例,因為群體“船大難掉頭”,而個體改變則易。無咎多見于爻辭,爻辭應時位之機也,重在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周易》“吉兇由人,命自我造”的法則。無咎可以補救“兇吝”。

      圖片

      吉兇悔吝圖:帝出乎震,“震無咎者存乎悔”,一日之計在于晨,改過從新,從憂恤、有悔,到悔亡、無悔,從有咎到震懼修德寡過而無咎;齊乎巽,萬物之絜齊,見賢而思齊;至于離明,長日所至,產(chǎn)之室,吉之所也;西南之坤,陰氣之所生;正秋之兌,悅極生吝;戰(zhàn)乎乾,陰陽相薄,吝則生厲;勞乎坎,萬物老衰,長夜至,兇之所也;冬至陽生,歷艮之艱,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帝出乎震焉。

      人之居吉,易生驕奢,坤卦陰氣生,兌卦文過飾非則生吝,由吝生乾卦之厲,由厲生坎卦之兇也。由吉到兇,是陰氣的增長。由兇轉吉,是陽氣的上升。

      (二)釋“有孚”

      有孚,在卦辭可以開啟元亨利貞。《左傳》“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有孚受神福祐,即《禮記·祭統(tǒng)》“內盡于己,而外順于道也”。

      觀卦彖曰“有孚颙[yóng]若,下觀而化也”,觀卦本為祭祀享獻,卦辭不言“亨”,蓋卦辭以“有孚”為“亨”之開啟之道。亨為天人相通,有孚則是人感應天地,《中庸》曰“知其性,則知天矣”,“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中孚彖曰“孚乃化邦也”,故孚能化物,即《楞嚴經(jīng)》“心能轉物”之理。

      《中庸》曰“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此即有孚之主體神性。有孚不止于成就自我,還要成物,此即孚乃化邦、孚能化物。“成己,仁也”,元也;“成物,知(智)也”,貞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元亨也,“時措之宜”,利貞也。此有孚開啟元亨利貞也。

      河圖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生水,有孚也;地六成之,貞也。有孚,誠也;誠者,信也,“信為道源功德母”。故“天一生水,有孚也”,故卦爻辭多以坎為有孚。有孚開啟亨,亨成器為貞,故“地六成之,貞也”,故貞有冬藏之象。

      需,有孚,光亨,貞吉。利涉大川。

      訟,有孚,窒惕,中吉,終兇。利見大人,不利涉大川。

      觀,盥而不薦,有孚顒若。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

      李守力按:

      需訟皆有孚,然需卦卦體相應,天與水交感,故“有孚,光亨,貞吉”,光亨即廣亨,故能“利涉大川”。訟卦卦體相悖,“天與水違行”,背天道起紛爭,故“有孚,窒惕,中吉;終兇”;雖與天道阻隔,尚因“有孚”而“利見大人”;窒即無亨,故“不利涉大川”。

      坎卦“有孚”,開啟“維心亨”。革卦順應天道,故“巳日乃孚”,開啟“元亨利貞”,如此其悔則亡。中孚感化大地萬物,故言“豚魚吉”,未感天,故不言“亨”。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彖曰:“蒙,亨”,以亨行,時中也。“初筮告”,以剛中也。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彖曰:“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

      比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李守力按:

      《中庸》曰“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有孚”可以保證“筮”達成“亨”。坎為加憂,故為筮,坎為有孚,故“有孚”“筮”皆與坎卦有關。蒙卦的“亨”與“初筮告”皆源于坎卦中爻之德。比卦初六的兩個“有孚”,皆是基于坎卦的“原筮,元永貞”。

      有孚又分為能孚、所孚、所所孚。能孚即能化,所孚即所化,所所孚即所化的傳遞。《中庸》第22章言至誠,能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圣人依靠天地而化物,這是能孚與所孚的境界。

      比卦第八:

      比: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后夫兇。

      初六:有孚比之,無咎;有孚盈缶,終來有他吉。

      六二:比之自內,貞吉。

      六四:外比之,貞吉。

      九五:顯比;王用三驅,失前禽;邑人不誡,吉。

      李守力按:

      九五為能孚,二四為所孚,初為所所孚(六三應上,比之匪人)。二四爻辭省略“有孚”。

      小畜卦第九: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無咎。

      九五:有孚攣如,富以其鄰。

      李守力按:

      九五為能孚,六四為所孚。

      隨卦第十七: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九五:孚于嘉,吉。

      李守力按:

      四五體互大坎中爻,皆為能孚。

      益卦第四十二:

      六三:益之,用兇事,無咎;有孚中行,告公用圭。

      九五:有孚惠心,勿問元吉;有孚惠我德。

      李守力按:

      九五剛中篤實,為能孚,則四為所孚,三為所所孚,故曰“有孚中行”。

      革卦第四十九:

      九三:征兇,貞厲;革言三就,有孚。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九五:大人虎變,未占有孚。

      李守力按:

      三四五體互大坎中爻,皆為能孚。

      未濟卦第六十四:

      上九:有孚于飲酒,無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李守力按:

      九二為能孚,六三為所孚,則上九為所所孚。

      有孚為主體神性,在爻辭為個體神性,故有孚存在局限性。

      大壯卦第三十四:

      初九:壯于趾,征兇;有孚。

      《象》曰:“壯于趾”,其孚窮也。

      李守力按:

      《雜卦》曰“大壯則止”,大壯陽剛盛極,初九與二四相敵,無陰可化,不能拯亂,能孚之德盛極而窮,故象曰“其孚窮也”。

      晉卦第三十五: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咎。

      李守力按:

      九四互坎中,初六與九四相應,然被二三同類阻隔,故曰“罔孚”。

      姤卦第四十四:

      初六:系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九四:包無魚,起兇。

      李守力按:

      初六為姤卦成卦之主,初六陰長,女壯也,故初六之陰難以被二四之陽所孚化。九二曰“包有魚”,能包初六;九四曰“包無魚”,不能包初六。包與孚為同源字,包是胎生,孚是卵生。《易》以陽包陰為包,而以陽化陰(能孚)、陰被陽化(所孚)為孚。

      豕之生子最多,有“女壯”之義,故初六為“豕”。初系于二,體巽為繩,故曰“羸豕”;系二應四,二四之陽包而不能孚,初六所孚之德衰極,巽為進退,為不果,故曰“孚蹢躅”。

      萃卦第四十五:

      初六:有孚不終,乃亂乃萃。若號,一握為笑,勿恤;往無咎。

      《象》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

      六二:引吉,無咎;孚乃利用禴。

      《象》曰:“引吉,無咎”,中未變也。

      九四:大吉,無咎。

      象曰:大吉無咎,位不當也。

      九五:萃有位,無咎;匪孚,元永貞,悔亡。

      《象》曰:“萃有位”,志未光也。

      李守力按:

      四五互體大坎之中,皆是能孚。九四輔弼之位,“位不當”,故不言孚;九五陽剛中正,但因九四敵比,故曰“匪孚”。初六、六二為所孚。由于九四“位不當”,故初六“有孚不終”;九五“萃有位”,故六二“孚乃利用禴”。

      (三)從“無咎”到“有孚、亨”——《中庸》心法次第

      “孚”(主要是“有孚”)在《周易》凡42見,卦辭8見,爻辭34見。咎(主要是“無咎”)在《周易》凡100見,卦辭8見,爻辭92見。

      “孚”是主體之神性,在卦辭只有8例,占64卦的八分之一;在爻辭只有34例,占384爻辭的百分之九。可知主體神性的比例很少。

      有孚是陰陽之道,陽剛篤實化陰,而以剛中為主;無咎(吉兇悔吝)是忠恕之道,陰陽組合之爻象,以中應比正修德寡過。有孚是性德,心性應機以發(fā)用;無咎(悔)是德性,德行應機以致用。(詳見《周易密鑰》第3-3節(jié):《周易》“孚”之體例)有孚在卦爻辭能開啟元吉、吉、無咎,而有孚的主體神性決定了它在卦辭有開啟“亨”的潛力。

      無咎(吉兇悔吝)是忠恕中如之道,陰陽組合之爻象,以中應比正修德寡過。無咎多見于爻辭,爻辭應時位之機也,重在發(fā)揮個體的主觀能動性,這是《周易》“吉兇由人,命自我造”的法則。無咎可以補救“兇吝”。

      《中庸》可分為兩部分,第1-19章以中和、中庸為主旨,對應《周易》“中應比正(中如、忠恕)”;第20章-33章以誠的三個層次為主旨,分別對應《周易》“無咎”“有孚”與“亨”。

      圖片

      《中庸》第1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李守力按:

      天命之謂性,易有太極也。率性之謂道,乾元性海也;修道之謂教,坤道也。慎獨,修心也。中和,六爻之象中應比正也。

      《中庸》第13章:“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李守力按:

      中應比正,即中如、忠恕之道。

      《中庸》第2-15章,皆夫子闡述中庸大義。

      《中庸》第16章言誠、有孚、亨的源頭: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中庸》第17章言作《大象傳》《連山易》《易本命》之先王舜: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第18章言作《周易》卦辭之先王文王: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

      與《系辭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呼應。

      《中庸》第19章言作《周易》爻辭之周公: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

      《中庸》第20章,哀公問政于孔子,于是引出第20章-33章的“誠”。

      誠,在《中庸》首先分為天人兩個層次:

      《中庸》第20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

      《中庸》第21章與20章同:“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自誠明是性與天道,自明誠是人道教化。

      “誠者”,天之道,為圣人之道,又分為兩個層次:

      至誠贊化,至誠知化

      《中庸》第22章為至誠贊化:“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贊,助也。贊化是指人參與天地化育,也就是圣人在天地之間立人極。

      《中庸》第32章為至誠知化:“唯天下至誠,為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chún誠懇]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知,主也。“乾以易知,坤以簡能”,圣人得天地主宰之德也。

      故《中庸》之誠,也有三個層次:至誠知化對應《周易》“亨”,至誠贊化對應《周易》“孚”,“誠之者”對應《周易》“無咎”。“亨”超越陰陽,“孚”以陽化陰,“無咎”保陽抑陰。

      《中庸》第32章言至誠,知天地之化育,曰“夫焉有所倚”,圣人不再需要依靠,直接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這是“亨”的境界,至此“有孚”開啟“亨”。

      《中庸》第23章是從“無咎”到“有孚”的次第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中庸》第24章言“有孚”的初步“卜筮”: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中庸》第25章言“有孚”心能化物的初步“成物”: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中庸》第26章言“有孚”至誠如何盡天地之性: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中庸》第27章將“有孚”與“中如”貫通: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中庸》第28-30章再次闡述《連山》《歸藏》《周易》三易先王之道,為的是引出第31章、32章的“至圣”“至誠”之“亨”。第33章引《詩經(jīng)》印證全文。

      子思因“有孚”與“亨”作《中庸》,孟子因子思之道發(fā)揮之,思孟學派遂成儒家之道統(tǒng)。而荀子反其道而行之,“隆禮義而殺詩書”,詩書者,天人之際也,否定“天”的神性,“明于天人之分”,無視祭祀的神圣,“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兇也”。荀子不明《周易》人性、天性、神性之道,基于“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的認識,忽視人性本善,只關注于吉兇悔吝的情偽建設,如此的強化禮制,就有走向法家的傾向。

      (四)“利貞”與《大學》

      孔子之《易》道,始終不離于三:有孚為主體神性,元亨為群體神性,利貞為范疇、正名,吉兇悔吝是世間情偽、世俗種性。有孚與亨貞,性與天道也。子思因“有孚”與“亨”作《中庸》,曾子因“利貞”作《大學》。

      《禮記·大學》原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四綱)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七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八目)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外王之樞紐)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內圣之樞紐)

      李守力按:

      《禮記·大學》原本第一部分,首先提出四綱、七證、八目,然后從八目中特意揀出修身與誠意,修身為外王之樞紐,誠意為內圣之樞紐。身即佛家所謂“眼耳鼻舌身”,意為第七意識。修身展開是《儀禮》,誠意展開是《中庸》。

      利貞,為守持正固、正名、范疇,為認識論、知識論。

      《大學》有四綱、七證、八目。四綱是“道、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明明德,即認識論、知識論的圓滿實現(xiàn);止于至善,即利貞。

      《大學》七證是:“知、止、定、靜、安、慮、得”,七證是從四綱的“止于至善”入手的。七證始于“知”,也就是第六意識,“止、定、靜、安”皆是“貞”,終于“慮、得”,是知之果——智慧。故七證即“利貞”之固守次第。

      《大學》八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目是從四綱的“明明德、親民”入手的,“于天下”就是親民之義。八目皆是君子實修的范疇,而格物致知即“利貞”認識論、知識論。

      四綱的根本在“止于至善”,展開就是七證。故七證總結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八目是針對四綱的“明明德、親民”的,故起首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詩》云:“瞻彼淇澳, 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道)

      《詩》云:“于戲!前王不忘。”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康誥》曰:“克明德。”《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明明德)

      湯之 《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云:“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親民)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止于至善)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情者,不得盡其辭。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李守力按:

      《禮記·大學》原本第二部分,以《詩經(jīng)》《尚書》等古經(jīng)印證“四綱”。最后總結說“知本”,與七證的總結“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以及八目的“修身”總結“知本”相呼應。

      “止于至善”引《詩經(jīng)》一節(jié),“為人君,止于仁”,君之貞也;“為人臣,止于敬”臣之貞也;“為人子,止于孝”,子之貞也;“為人父,止于慈”,父之貞也;“與國人交,止于信”,邦交之貞也。

      總結何以言“訟”,《周易》乾坤屯蒙需訟前六卦,前五卦都有“亨”“貞”,到了訟卦“亨”“貞”喪失,這是“利貞”的首次警報,故此處以訟卦告誡本末之道。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fā)身,不仁者以身發(fā)財。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李守力按:

      《禮記·大學》原本第三部分,是對八目的詳細闡述。始于“正心修身”,終于“以義為利”,正是“利貞”之義。

      四、“元亨利貞”的保任開啟

      《周易》卦辭“元亨利貞”連稱者六卦:上經(jīng)的乾卦第一、屯卦第三、隨卦第十七、臨卦第十九、無妄卦第二十五(一三七九五,正是河圖陽數(shù)之序數(shù)),下經(jīng)只有革卦第四十九(大衍之數(shù)之用)。六個卦的序數(shù)都是奇數(shù)。始于乾終于革,乾卦《文言》言九四“乾道乃革”之意。這六個卦與《周易》六十四卦錯綜圖的損益交感區(qū)也密切相關。

      圖片

      《周易》卦辭同時有“亨”“利貞”者十卦:蒙第4、離第30(利貞,亨);咸第31、恒第32、遯第33(亨,小利貞)、萃第45、兌第58、渙第59、小過第62、既濟第63(亨小,利貞)。

      《周易》卦辭只言“元亨”四卦:大有第14、蠱第18、升第46、鼎第50。

      《周易》卦辭只言“利貞”者四卦:大畜第26、大壯第34、漸第53、中孚第61。

      《周易》卦辭無“元亨利貞”六卦:觀卦第20、晉第35、睽卦第38、姤卦第44、井卦第48、艮卦第52。

      (一)“亨”的卦辭分布

      “亨”在卦辭凡39卦,“亨”在爻辭僅有4處(否初六、六二,大畜上九,節(jié)六四)。

      亨的和諧度有大小,從大到小依次有:元亨、大亨、光亨、亨、原筮、小亨、亨小、窒等。

      元亨,《彖傳》一般解讀為“大亨”,唯獨乾、坤、大有、蠱、鼎的“元亨”,《彖傳》的解讀仍然是“元亨”,蓋五卦的“元”都有開始之義。

      需卦“光亨”即廣亨,次于大亨。比卦“原筮”是眾方國共同卜筮,群體神性的見證,相當于“亨”,故曰“原筮,元永貞”。

      復卦言“亨”而不言“元亨”,復有復興之義,是剝卦上九一陽在上為碩果,果實腐爛,種子入地(剛反),發(fā)芽復生(剛長),這就是復卦初九。成語“一元復始”的“元”是指一年開始的初春,本與《周易》之“元”不同。

      “小亨”見于旅卦、巽卦。“亨小”見于既濟卦。“小亨”與“亨小”不同,“小亨”的小是形容詞,柔順者亨通;“亨小”的小是動詞。“亨小”,亨通廣度衰減,傾向于小者之義,居功必敗,盛極則衰,“初吉終亂”。

      訟卦“有孚,窒惕,中吉”,“窒”是指亨歸零,趨近于無亨。因為有孚,處于背離神性交感的訴訟時,如果警惕從事,到了中期可以吉祥。

      “亨”在卦辭分布不均勻,言“亨”39卦(元亨與亨),不言“亨”25卦。

      “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以此分為上經(jīng)十八宮,下經(jīng)十八宮,一共三十六宮。

      第1宮到12宮22卦,不言“亨”者6卦:訟師比否豫觀;(比卦“原筮”近乎“亨”)

      第13宮到24宮20卦,不言“亨”者12卦:剝大畜頤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

      第25宮到36宮22卦,不言“亨”7卦,夬姤井艮漸歸妹中孚。

      圖片
      注:卦辭有“亨”標紅
      圖6 《周易》卦序卦辭“亨”三區(qū)分布圖

      《周易》卦序三十六宮,上宮是天道區(qū)(乾坤區(qū)),中宮是人道區(qū)(剝復區(qū)),下宮是地道區(qū)(夬姤區(qū))。上宮,人法天道;下宮,人法地道;中宮,人法人道,即人文主義時期,這個時期宗教地位低于人文主義,也就是我們這個時期。中宮人道區(qū)“亨”最少。20卦只有8卦言“亨”,不言“亨”者12卦,比上宮天道區(qū)、下宮地道區(qū)多一倍。《周易》卦序三十六宮圖中右下角20宮大壯到25宮姤共11卦為無亨區(qū),家人卦居中,人倫關系的鼎盛導致人與天地之道隔離,這是人文主義盛極則衰時期,于是“人法地”而進入25宮地道。

      烹、享、亨古文同。“亨”源于烹飪、獻享的祭祀。亨,通神明之德也。

      《周易》上經(jīng)之訟卦第6、師卦第7、比卦第8皆尚人力與武力,故不言“亨”。否卦第12天地不通,故不言“亨”。豫卦第16“利建侯行師”,與師卦相近,故不言“亨”。觀卦第20是人君高居神廟,所以不言“亨”,告誡勿遠離民眾,“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有孚顒若。剝卦第23與否卦相近,上層建筑被剝蝕,故不言“亨”。大畜卦第26、頤卦第27皆是養(yǎng)賢之道,是人力非神明之德,故不言“亨”。

      《周易》下經(jīng),自咸恒遯以后11卦不言“亨”,為無亨區(qū),自夬姤之后的萃卦恢復常態(tài)。無亨區(qū)處于《周易》36宮配河圖的火金交戰(zhàn)區(qū)(見《周易詮釋》第6-2節(jié) 《周易》卦序的河洛法則),河圖南方火分區(qū)的第21宮晉明夷、第22宮家人睽,四卦皆含離火,河圖西方金分區(qū)的第23宮、第24宮、第25宮猶如西方三庚,夏至三庚而為伏,三伏而成秋,故過此三宮出離無亨區(qū)。以人類文明史觀之,無亨,與人文脫離神文有關。

      遯卦第33“亨小利貞”之后,進入“無亨區(qū)”11卦,大壯第34“大者壯也”猶如以雅各戰(zhàn)勝天使得名“以色列”(意為與上帝較力得勝者),大壯“羝羊觸藩”,兌為羊為祭神,羊被羈絆,祭神受阻之象。晉卦第35“康侯用錫馬蕃庶”是王之作福,明夷卦第36是王之作威,皆示人力大于神力。家人卦九五“王假有家”,《象》曰“交相愛也”,示家和人文之力;睽卦第38則是人文乖離。蹇卦第39、解卦第40皆示得眾之力。損卦第41“曷之用?二簋可用享”,益卦第42六二“王用享于帝”,開始恢復祭神制度。然夬卦第43“揚于王庭”,姤卦第44“施命誥四方”,仍以人力為重,夬姤一陰主事,小人之道也。直到萃卦第45“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連用兩“亨”,明示已經(jīng)走出“無亨區(qū)”,從家人的“王假有家”到萃卦的“王假有廟”,祭神復興。

      其后的井卦第48“改邑不改井”“勞民勸相”、艮卦第52用身“思不出其位”,皆與神明之德無關,而漸卦第53、歸妹第54是婚姻制度,中孚第61是親子關系,三卦皆與家人卦相近,示家和人文之力,故不言“亨”。

      (二)“孚”對卦辭“亨”的保任開啟

      圖片

      圖7 周易36宮“亨”“孚”分布圖

      如圖7所示:卦名紅體字是有亨的卦,黑體字是無亨的卦。深綠框是卦辭有孚的卦,淺綠框是爻辭有孚的卦。

      周易36宮“亨”“孚”分布圖中,有孚區(qū)集中于無亨區(qū),這說明有孚最大的作用就是開啟與補救亨。

      無亨的卦有25個。卦辭有孚的卦有8個,爻辭有孚的卦18個。

      其中大畜、否2個卦依靠爻辭之亨補救。(粉紅框)

      訟、觀損、夬中孚5個無亨的卦,依靠卦辭中有孚開啟或補救。(深綠框)

      比、大壯、晉、家人、睽、解、益、姤、井9個無亨的卦,依靠爻辭中有孚補救。(淺綠框)

      25個無亨卦有16個依靠爻辭之亨和卦爻辭有孚補救,最后僅剩余9個無亨卦:師、豫、剝、頤、明夷、蹇、艮、漸、歸妹。這9個無亨的卦,只能依靠其后的卦來補救。如師卦依靠比卦,豫卦依靠隨卦,剝卦依靠復卦,頤卦依靠大過,明夷依靠家人,蹇卦依靠解卦,艮、漸、歸妹三個相連的人文卦,只能依靠其后的豐卦天道來補救。

      (三)“貞”的卦辭分布

      《尚書·洪范》:“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jì],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鄭玄云:“'卜五占用’謂雨、霽、蒙、驛、克也,'二衍忒’謂貞、悔也。”《左傳》《國語》占筮以下卦為貞,上卦為悔;以本卦為貞,之卦為悔。貞為體,悔為用。

      按《周易》卦序三十六宮:

      第1宮到12宮22卦有“貞”的11卦:乾1坤2屯3蒙4需5師7比8否12同人13隨17臨19;奇數(shù)卦序的有7個,偶數(shù)卦序4個。(坤卦卦辭“利牝馬之貞”、“安貞吉”,“貞”凡兩次,按一卦計)

      第13宮到24宮20卦有“貞”的12卦:無妄25大畜26頤27離30咸31恒32遯33大壯34明夷36家人37蹇39損41;奇數(shù)卦序的有7個,偶數(shù)卦序5個。

      第25宮到36宮22卦有“貞”的11卦:萃45困47革49漸53旅56兌58渙59節(jié)60中孚61小過62既濟63。奇數(shù)卦序的有7個,偶數(shù)卦序4個。

      由此可知,“貞”在《周易》卦序三十六宮的分布比較均勻,大概每宮一“貞”。而奇數(shù)卦序的“貞”明顯多于偶數(shù)卦序。

      圖片
      注:卦辭有“貞”標紅
      圖8 《周易》卦序卦辭“貞”三區(qū)分布圖

      按《周易》上下經(jīng)卦辭“貞”的分布(上經(jīng)30卦,下經(jīng)34卦):

      《周易》上經(jīng)卦辭言“貞”者15卦:乾1坤2屯3蒙4需5師7比8否12同人13隨17臨19無妄25大畜26頤27離30,奇數(shù)卦序9個,偶數(shù)卦序6個。

      《周易》上經(jīng)卦辭無“貞”者15卦:訟6小畜9履10泰11大有14謙15豫16蠱18觀20噬嗑21賁22剝23復24大過28坎29,奇數(shù)卦序6個,偶數(shù)卦序9個。

      《周易》下經(jīng)言“貞”者19卦:咸31恒32遯33大壯34明夷36家人37蹇39損41萃45困47革49漸53旅56兌58渙59節(jié)60中孚61小過62既濟63,奇數(shù)卦序12個,偶數(shù)卦序7個。

      《周易》下經(jīng)卦辭無“貞”者15卦:晉35睽38解40益42夬43姤44升46井48鼎50震51艮52歸妹54豐55巽57未濟64,奇數(shù)卦序5個,偶數(shù)卦序10個。

      圖片
      注:卦辭有“貞”標紅
      圖9 《周易》卦序卦辭“貞”上下經(jīng)分布圖

      《周易》卦辭言“貞”者34卦,奇數(shù)卦序言“貞”凡21卦,占全部奇數(shù)卦的65.6%;偶數(shù)卦序言“貞”凡13卦,占全部偶數(shù)卦的40.6%。“六十四卦,二二相耦,非覆即變”,分為32對相耦夫妻卦(上經(jīng)15對,下經(jīng)17對),前卦為奇數(shù)卦為夫卦,后卦為偶數(shù)卦為妻卦。前卦為體,故“貞”多,后卦為用,故“貞”少。這符合《尚書》《周易》的“貞悔”之道,夫妻卦,前卦為貞,后卦為悔,故前卦多貞。

      “貞”凡111見,卦辭35見,爻辭76見。《周易》上經(jīng)爻辭無貞的6卦:乾、同人、大有、復、大過、坎、離,去掉卦辭有貞的乾、同人、離3卦,只有大有、復、大過、坎4卦的卦爻辭皆無貞。《周易》下經(jīng)爻辭無貞的11卦:睽、蹇、夬、困、井、震、漸、豐、兌、渙、既濟,去掉卦辭有貞的蹇、困、漸、兌、渙、既濟6卦,只有睽、夬、井,震、豐5卦的卦爻辭皆無貞。卦辭與爻辭皆無貞的9卦,大都有動而不守之象:大有,物歸也;復,反復其道也;大過,顛也;坎,陷也;睽,乖也;夬,決也;井,通也,無喪無得,往來井井;震,動也;豐,大也。井卦言“不改井”,然《序卦傳》“井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故8卦皆無貞。此卦爻辭無貞的4卦屬于《周易》上經(jīng),5卦屬于《周易》下經(jīng)。

      《周易》古經(jīng)占斷辭“悔”凡34見,分為“悔亡”、“無悔”、“有悔(悔)”。“憂悔吝者存乎介,震無咎者存乎悔”,震者動也,“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故“悔”幾乎皆見于爻辭,有33例,見于卦辭唯有革卦“悔亡”1例。革卦卦義變革,卦體類似于爻辭特性,故有“悔亡”之占。

      “悔亡”凡20見,“無悔”凡6見,“有悔(悔)”凡8見。“悔亡”不見于上經(jīng),全部見于下經(jīng);“無悔”上經(jīng)凡2見,下經(jīng)4見;“有悔(悔)”上經(jīng)凡4見,下經(jīng)4見。故“悔”凡34見,上經(jīng)凡6見,下經(jīng)28見。《周易》用悔之道可知矣。(詳見《周易密鑰》第3-18節(jié):《周易》“悔亡”、“無悔”、“有悔(悔)的象數(shù)哲理奧妙)

      “貞”在《周易》卦序36宮的分布均勻,大概每宮一“貞”。按32對相耦卦,前卦為體,故“貞”多(21卦),后卦為用,故“貞”少(13卦)。《周易》卦爻辭貞悔之道,以卦爻辭為貞,以爻辭為悔。(《周易》古經(jīng)占斷辭“悔”凡34例,其中爻辭占33例)《周易》64卦上下經(jīng)貞悔之道,以全經(jīng)為貞,以下經(jīng)為悔。(“悔”凡34例,上經(jīng)6例,下經(jīng)28例)

      (四)“利”“貞”對卦辭“利貞”的保任開啟

      “貞”在《周易》凡111見,卦辭35見,爻辭76見。

      卦辭有“貞”的34個卦。

      卦辭無“貞”的30個卦,其中21個卦的爻辭有“貞”,以輔助開啟“貞”。

      卦辭、爻辭都沒有“貞”的9個卦:大有、復卦、大過、坎卦;睽卦、夬卦、井卦、震卦、豐卦。

      9個卦如何開啟“貞”呢?

      一是以其本卦的“利”開啟,二是以貞悔之卦的“貞”開啟:

      大有第14,上九“自天祐之,吉無不利”;其貞卦是同人第13,同人“利涉大川,利君子貞”。

      復卦第24,復卦“利有攸往”;其貞卦剝卦第23,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兇”,六二“剝床以辨,蔑貞兇”。

      大過第28,大過“利有攸往;其貞卦頤卦第27,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坎卦第29,坎卦“行有尚”,近乎“利有攸往”;其悔卦離卦第30,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睽卦第38,睽卦“小事吉”,即利于小事;其貞卦家人第37,家人“利女貞”。

      夬卦第43,夬卦“利有攸往”;其悔卦姤卦的44,姤卦初六“系于金柅,貞吉”。

      井卦第48,井卦“改邑不改井”;其貞卦困卦第47,困卦“亨,貞,大人吉,無咎”;

      震卦第51,震卦“不喪匕鬯”,利于守宗廟社稷;其悔卦艮卦第52,艮卦初六“艮其趾,無咎,利永貞”;

      豐卦第55,豐卦“宜日中”,利于日中也;其悔卦旅卦第56,旅卦“小亨,旅貞吉”。

      修己·仁愛·自覺·利他
      解悟經(jīng)典 修身治學 內化于心 外化于行
      道德經(jīng) 易經(jīng) | 論語 管子四篇 | 養(yǎng)生修身
      點擊關注訂閱,獲取經(jīng)典學習內容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中文人妻AV大区中文不卡| 欧洲精品色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激情俺也去俺来也|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国产成AV人片久青草影院| 无码少妇高潮浪潮AV久久| 日韩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瑟|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久久| 伊人热热久久原色播放WWW| 欧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人人人澡人人肉久久精品|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精品中文人妻在线不卡|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欧美老妇|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虎虎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成年在线观看免费人视频 | 国产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V亚洲日本在线电影|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国色天香天天影院综合网|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481页| 少妇被躁爽到高潮无码人狍大战| 久9视频这里只有精品试看|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久久|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777米奇|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菠萝菠萝蜜午夜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av中文字幕在线二区| 国产精品久久国产精麻豆99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