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26日,印度新德里 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成為中國第59項世界遺產 縱覽世界遺產名錄 這或許是中國乃至全球唯一一個 以精密的“軸線”形式 申遺成功的存在 而且中軸線上及其周邊 不乏已然在世遺名錄上的建筑 如北京故宮(1987)、天壇(1998) 那么這次,為什么是北京中軸線這個整體? 
一條中軸線,影響中國數千年。 攝影/馬文曉 假如我們將視線投射到北京上空—— 這是一條長達7.8公里,南北引伸、一貫到底的古城天際線。鐘鼓樓的晨鐘暮鼓、景山上的古木參天、紫禁城的威嚴、天安門的雄奇、太廟與社稷壇的肅穆江山、正陽門下的人間煙火......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赫然呈現在目前,并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它是中式美學的天花板。 
中,代表著中國先民對于家園樸素而古老的認知 也是帝王眼中永恒而宏大的圖景,圖為故宮太和殿。 攝影/李文博 這也是一條貫穿歷史長河、見證風云變化的古城時間線。從1267年忽必烈開始營建新都,到1912年隆裕太后在此以宣統皇帝的名義宣布退位,再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上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它親歷了一個國家以百年為尺度的興衰浮沉,是歷史和文明的生命之線。 它既具象化了上古時代“以中為貴”、“象天設都”的終極理想,也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中為煙火世情留下了空間。它是一座“歷史之城”,也是一座“未來之城”,中華文明綿延不絕、多元一體的歷史化作了鱗次櫛比的城闕樓臺,而千年后的今人仍取法先人智慧,將帝王將相的舞臺變為每一位公民的宜居所在。 
遙望鐘鼓樓,這里既是帝王將相的舞臺 也是多民族、文化共融的生活空間。 攝影/張自榮 北京中軸線,是中國人從天界向人間悠揚深邃的智慧投影,7.8公里的生生不息,延續著城市、國家、人類文明的往昔與未來。 
北京中軸線 為什么是“中式美學天花板”? 假如你在天氣晴好的日子,從景山北側極目遠眺——你會看見連向天際的黃琉璃瓦頂,無數屋脊如同線性透視延伸向遠方;層層疊疊的紅色宮墻,繁復而又嚴整地分列在兩側。由北往南,紫禁城、社稷壇、太廟、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正陽門城樓,這些建筑都以一種獨特的對稱秩序呈現在目前。 此時收獲的心曠神怡感,遠超拍照打卡的淺嘗輒止,是一種來自文化血脈的共鳴——腦海中仿佛有一聲“叮”的提示音:恭喜你,解鎖了中式美學天花板。 
從景山上空向南看這座中軸線上的城市 既保留著千年的回響,也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攝影/馬文曉 中國人的空間觀念從來都是立體的,我們喜歡住在“宇宙的中心”,所以先民們在營建地表建筑時,很早就開始了仰望星空。相比于地上地貌的復雜多變、人類社會的遷徙顛沛,在先民眼中,星辰交織出了一幅永恒而宏大的圖景,也投射成為了中國人千年來孜孜以求的家園和城市。 “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中華民族“法天則地”、“建中立極”的政治哲學思想體現,是一種沒有宗教色彩的文化信仰。于是,居于正中恒定不變的“北辰”,轉化為人間帝王的宮殿,以其為中心,各種功能的建筑次第對稱修筑,成就了中華文明對天地之間美學、秩序的思索。 這種對稱美學的實踐,是古人獨有的壯美秩序——在三千多年前的二里頭遺址就已生根發芽,在這座尚未發現文字的中國第一王都之中,恢弘莊嚴的秩序感透過方正規矩的中軸對稱設計不發一言,又盡在其中,包容天地萬象。 成書于東周時期的《周禮·考工記》將這種營建都城的法則落于文字:“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strong> 
《周禮·考工記》中的理想都市布局。 設計/九陽 以此為藍本的,還有曹操、曹丕父子營建的新都鄴城;也有隋大興、唐長安城,它們都秉承著中軸對稱中如日之升的雄渾氣魄。 而現今我們能看到的北京中軸線,更是這種對稱美學最完整、最完善的體現。 
北京的中軸線,有著極致的對稱之美。 攝影/李文博 北京中軸線的對稱美感,不止是平面的,而是“前后起伏、左右對稱的體形或空間的分配都是以這中軸線為依據的”——紫禁城內的文華殿、武英殿,紫禁城東西的東華門、西華門,緊挨紫禁城的太廟和社稷壇,城南的天壇和先農壇……大量中軸線上的建筑,從字面命名的對偶,到地圖上的對稱分布再到三維的功能、空間設計,都形成了極致的對稱。 
北京中軸線的美還體現在色彩上 這是空間序列的另一種延伸。 所謂的“規矩”,原意即是方規圓矩,在北京城的建設布局中,用最簡單的作圖工具完成了最精密美觀的空間比例——最終形成了北京中軸線空間高低、左右、起伏之間的錯落有致,恍若黃鐘大呂所奏響的一曲天地正音。 中國的“生命線”,從何而來? 冒險家馬可·波羅據傳曾在北京的前身“元大都”待過9年,他的筆下,這里呈現出一副人間帝王宮、煙火繁盛處的圖景: “街道甚直,此端可見彼端,蓋其布置,使此門可由街道遠望彼門也。各大街兩旁,皆有種種商店屋舍……其美善之極,未可言宣?!?/span> 這條中軸線是如何形成的?上溯元代,下至今日。北京中軸線的傳奇不僅僅是單純的帝王功業,更與這數百年間在此居住生活的每一個人息息相關。 1267年,忽必烈帶著他雄視天下的抱負,開始了他對新都城的營建,這本是金王朝的中都燕京,而它很快會有一個新名字——元大都。 
讓我們回到800年前,看看北京中軸線的建立歷程。 從忽必烈的視角看,數百年間政權并立景象,終將在他的治下重塑為一體。那么未來的都城,勢必不會是單一民族的都城,而是能夠承載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乃至整個世界的偉大城市。 忽必烈也明白,從自然地貌上來說,北京所處的華北平原依山傍水,有穩固且充裕的建都空間;而從“天下”視角看,北京作為政治中心,可以有效地整合宋元之際新的天下版圖,將華北、關中、江淮、江南乃至嶺南等形勢迥異的地理板塊聯結到一起,有助于實現全新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王朝。 
北京依山傍水,是建立一條“大一統”中軸線的理想之地。 攝影/馬文曉 用忽必烈自己的話說,新的北京城應該“鉅麗宏深、雄視八表”,這既彰顯自己這位草原君主的功業氣魄,又體現出他對華夏文明的融入和禮敬。元大都的宮殿承建人是來自阿拉伯的也黑迭兒,城市的設計者則是儒釋道之學兼修的漢族官員劉秉忠,在他們背后又由忽必烈本人意志的把握和裁定。建成后的元大都正體現了這種多元文化并存的廣闊胸襟。 元大都的規劃者劉秉忠一方面遠接《考工記》的法旨,念念不忘都城中軸線的藍圖;另一方面又綜合參考了北京城整體的地理環境,借鑒了北宋汴京城、金代中都城的建設經驗,并選址在積水潭的東北岸,順應了游牧民族血脈里“逐水草而居”的天性,為整體方正的城市空間補充了水體曲曲裊裊的獨特景觀。 
元大都在城市中心建立司昏報曉的鐘鼓二樓 悠揚奏鳴出了由中軸線和街道網絡構成的空間。 攝影/君作刃、楊易 如此,北京中軸線呈現了最早的風貌:北起中心臺,依次穿過厚載門、御苑、宮城、千步廊,南至麗正門,全長達3.75公里。街巷規劃整齊,經緯分明,使整個城市呈現莊嚴、宏偉的外貌。 這條中軸線又在明清時期向南北不斷延伸:紫禁城、萬歲山(今日景山)、外城……一直延伸至永定門,最終形成了今日7.8公里的規模。古代帝王心中“鉅麗宏深、雄視八表”的八字希冀,終于化作了這廣袤國家的都城。 
每逢重大祭典,“中和韶樂”韻律在中軸線上奏響 “和”是中華文明不曾斷絕的禮樂內核。 攝影/劉樹逸 而多元文化聚合而成的全新秩序賦予了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所有人對當下與未來生活的全新認知。北京中軸線歷史的背面,寫滿了皇城根下的市井煙火,寫盡了平民百姓的喜怒哀樂。 從元至清,明代的宣武門外、正陽門外,清代的大柵欄、煙袋斜街……不同時期的的商業區,始終分布中軸線附近,豐富著城市平民的物質生活——米市、面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市場名目不一而足。 不只是物質,北京中軸線在日常的精神追求上也極具包容性:各教神佛匯聚供奉于此,不再是高坐諸天,而是與平民百姓一樣,在廣闊開放的城市中扎下根來,注視著眾生的悲喜。 中軸線上的雄偉壯麗、喜怒哀樂,如同書山墨海,滋養了一代代文人雅士的生花妙筆。從元明清的文人墨客到民國時期的京派文學家,都揮毫寫下了自己對這座城市的贊嘆和眷戀。一字一句終匯成了環繞這條中軸線的滿天星斗。 
中軸線及其支撐的城市,本身就是一幅書山墨海 白塔寺便是這樣一種包容性的延展。 攝影/張旭鴻 元明清三代,上至館閣文臣,下至白衣卿相。欲描摹中軸線上的北京,詩詞已顯得單薄,只能借助賦這種盡韻律、詞章、鋪陳、渲染之能事的文體,以《北京賦》、《帝都賦》為題,記錄下這條中軸線格局的雄偉、風物的醉人、人煙的繁盛。 雖然帝王之都已成過往,但一代代生長、居住在此的文豪,用文字告訴世人,北京并未蒼老,依然風華正茂。 
天壇祈年殿的城墻下,時間輪轉中
太陽依舊散布烈烈朝暉,北京中軸線依舊風華正茂。 攝影/Etarip船長 老舍,這位北京哺育大的文學家,就出生在北京中軸線兩側的小羊圈胡同,終生對北京念念不忘。從《駱駝祥子》到《茶館》再到《龍須溝》,他寫的并不是故事,而是記錄了和他一樣在北京生活的蕓蕓眾生,見證了這條中軸線再次走向新生。 郁達夫、汪曾祺等也都用文字告訴世人,中軸線上的北京依然是中國的“生命之線”。而史鐵生所著《我與地壇》,讓這座寂靜祭壇所坐落的北京中軸線,與史鐵生破碎身軀一道,在光陰荏苒中涅槃重生: “太陽,它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它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span> 北京,一座建在中軸線上的城市 就在今日,“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為中國第59項世界遺產。這條綿延了7.8公里的文明血脈,既讓世界看到中式對稱美學的“天花板”,更在歷史與文明的千年回響中,成為一座都城的生命之線,讓它成為一座“理想之城”,也是一座“人間之城”。 這次中軸線申遺的遺產點位,不止包含了以故宮為代表的古代皇家宮苑、太廟天壇等皇家祭祀建筑、鐘鼓樓等城市設施、萬寧橋等道路遺存,更是將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等建筑群作為“國家禮儀和公共建筑”申報。 當城市重心從紫禁城轉到人民英雄紀念碑,從皇權到人民,是文明的新生。這座古老城市,仍在煥發生機,一面敬惜傳統,一面通向未來。  世界遺產北京中軸線15處遺產點簡介(鐘鼓樓共為1處)。
成為“世界遺產”,早已不是單純的保護,更是一種文化表達。放眼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歷史名城類遺產不在少數,與之對比,會發現北京中軸線的文化自信之處: 與中華文明歷史同樣悠久的,諸如伊拉克的亞述古城、伊朗的帕薩爾加德古城、埃及的底比斯古城,經千年的風霜與戰火洗禮,如今建筑煢煢孑立,當年建城的人們所自傲的文明卻已成為了歷史的過客,往日風流,正被雨打風吹去; 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法國巴黎、英國倫敦、德國柏林,在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械轟鳴中,城市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只收錄了城市的部分建筑而非整體。 可貴而又幸運的是,北京從建成之日至今的數百年時間里,城中生活過封建帝王與現代公民,都謹遵這條中軸線擴展與接納各民族與各區域的文化,這些建筑、歷史與思想,至今仍然是我們了解中華文明“建中而居”、“天人合一”、“制禮作樂”精神內核的絕佳范本,甚至融入了更多的時代元素: 
北京奧運會主會場鳥巢,向北延伸的中軸線新貌。
攝影/劉樹逸 在中軸線南端遙遠的延長線上,2019年大興機場的落成,取代正陽門成為軸線嶄新的現代“南門戶”;而中軸線的北端從古老滄桑的鐘鼓樓,可以一路延伸到今天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當2008年煙花“大腳印”從永定門走到鳥巢上空時,沿著中軸線,這座古老國度的氣質,從歷史的晨鐘暮鼓,兼容了剛健雄渾的金聲玉振。 北京中軸線在不斷延伸,古老的文明也在不斷延伸。正如把一生奉獻給研究與保護中國古建筑的梁思成先生所言:“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藝術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結構本身之材質方法而已?!?/strong> 
大興機場如同書法里“中”字最后飄逸的落筆 使得侯仁之先生的中軸線“南大門”設想成為現實。 攝影/劉劍聰 與北京中軸線長度延長相伴的,是一個文明延展的厚度與高度,是始終依禮樂與秩序而行的念念初心,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開明創新,更是中國人效法自然又改造自然的豪情壯志。 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也是今日的中華文明和中國人向世界發出的邀請,向世界分享我們生生不息的文明。 
一個古老文明的涅槃重生,是生生不息的豪情。 攝影/楊易 作者 | 九月 文字編輯 | 何如卿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設計| 九陽 地圖編輯| 劉耘碩 ?? 參考資料 《中軸線》·2021·中國國家地理·圖書,策劃出品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