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南宋之后,朝野局勢不穩,派系間明爭暗斗,再加上元朝的官員和貴族,大多出身少數民族,對于漢文化了解不深,理論思想不同,導致矛盾加劇,朝堂處境水深火熱,很多文人、士大夫隱逸江湖,回歸山林尋求解脫。 譬如我們今天的主人公——“草書巨匠”鮮于樞,他37歲后隱居杭州西湖,在西湖虎林建立一座困學齋,自困屋內鉆研晉唐法帖20年,先后臨摹鐘繇、王羲之、虞世南、孫過庭、張旭等名家法帖,掌握古法精髓。 之后他同張旭、懷素一樣,從自然萬物取法,完成個人創新,有次他偶然看見車夫巧妙拉出陷入泥潭的車子,由此明白用筆的輯讓之道,合理安排緩急輕重。 譬如欣賞他抄寫的《石鼓歌》,以中鋒懸腕運筆,利于筆鋒靈活調換,點畫暢意飛動、灑脫多變,每個字起收、頓挫、使轉千變萬化,而又從容不迫。 以中鋒堅守氣力,筋骨洞達凝煉,更顯古雅醇厚的質感,就拿卷中“讀”字舉例,同樣采用腕力運筆,尖峰入紙,中段使用中鋒,筆畫酣暢淋漓。 時而墨色出現枯澀,與顏真卿《祭侄文稿》風韻略有相通之處,通過干枯墨色彰顯古樸蒼勁的氣勢,轉折處筆畫圓融平滑,尤其是左邊的豎鉤,瘦勁干練。 乍一看形態彎曲,猶如蓄力飽滿的待發弓箭,極具張力和韌性,結字奇態橫生,中間布白疏朗,整體向左略微欹側,右邊筆畫濃重,維持平衡性,富有險絕的趣味感,章法與結字調配,全篇雄偉跌宕、錯落起伏。 行列間在中軸線平穩的情況下,不斷動蕩起伏,充分凸顯流動性,藝術氣韻不輸晉唐,阮元曾稱贊其字:“字跡活潑而有力,在孫過庭、李北海(邕)之間”。 趙孟頫推崇鮮于樞的草書,面對他甘拜下風,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 如今《石鼓歌》尚存2幅真跡,一件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曾有美國專家研究,并給出5億的估值,另一件參加2004年北京瀚海春季拍賣會,達成4200萬成交價,其中最精妙的版本,就是瀚海拍賣會版。 卷中筆法更加精到、純正,字跡清晰無損,時常臨摹此作,可以掌握古人“草法”,強化基本功,感受鮮于樞的懸腕法,提升筆法功力,日后臨摹晉唐名家法帖,能順藤摸瓜,盡快領悟并上手臨摹。 而今,我們對鮮于樞《石鼓歌》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此品推出一款手工裝裱的經折裝,便于臨摹和查找。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