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元代第一書法家?這個問題的答案顯而易見,不論是影響力還是自身水平,趙孟頫都沒有敵手,說他能與“二王”、顏、柳比高低,也一點不夸張。忽必烈稱他為“神仙中人”,元文宗把他與李白、蘇軾并列,大畫家黃公望更是稱自己是“松雪庵中小學生”。 就是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宗師人物,曾公開承認自己的草書不如別人,誰有這么大的本事呢?此人就是鮮于樞。趙孟頫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 趙氏認為,自己雖然極力追趕,也難以企及鮮于樞的草書水平,世人認為自己的字好,完全是“不識貨”了。鮮于樞,字伯機,號困學民,1257年生于漁陽縣(今天津薊縣),他的家族累世為官,至父親一代家道中落。 鮮于樞從小酷愛書法,南遷之后更是與江浙一帶文人頗有交情,也正是此時,他認識了趙孟頫。后人將趙與鮮于樞、鄧文原合稱為“元代書法三大家”,他們是“古法”復興的“三巨頭”。如果說趙氏在行書上成就最高,鄧文原章草最為精妙,鮮于樞則以復興魏晉隋唐草書為己任。 鮮于樞曾在西湖旁筑起“困學齋”,數十年苦練古人法帖,鉆研前輩筆法,他對宋代草書評價不高,他認為:“張長史、懷素、高閑皆名善草書。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高閑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至山谷乃大壞,不可復理”。 張旭、懷素、高閑還稱得上是草書大師,而黃庭堅則是草書的“破壞者”,這是因為宋代以前草書講究轉筆、銜接一氣呵成,這一時期的書法家往往以篆隸作為入門,用筆極為自然;而宋代以來書法,多以楷書為基礎,不再強調一氣呵成,而是在草書中用頓挫處理。 因此,鮮于樞草書主要取法于王羲之《十七帖》,他傳世作品以《石鼓歌》最為精妙。此作縱44.9厘米、橫459.9厘米,完成于“大德辛丑夏六月”即1301年,是他去世前一年的作品。 《石鼓歌》行草相間,取王羲之、懷素、孫過庭三家筆意,內容為韓愈所寫詩文。起筆藏鋒,落筆后頓筆、衄挫,再以中鋒書寫,筆畫蒼勁有力,轉折方折圓轉并用。結字欹側奇宕,正斜、收放、高低變化明顯,字與字牽絲引帶,常有一筆書。 從其中“國”“則”等字,能看出《自敘帖》的特征,而像“軍”“之”“后”等字,明顯受《十七帖》影響。這也能看出鮮于樞對古法的堅持。我們學習草書,要從最正統的草法入手,而鮮于樞此作無疑是上佳選擇。 而今,我們將鮮于樞《石鼓歌》原作進行了超高清1:1復制,筆畫細節與真跡別無二致,清晰度超過市面所有版本,非常便于您臨摹和欣賞,我們還添加了釋文,方便您一一對照。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