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5 16:21浙江 中國近代史堪稱一段飽含屈辱的歷程。其中一項關鍵體現為頻繁因戰爭失利而簽訂割地條約,致使國土面積由 1300 萬平方公里減至不足 1000 萬平方公里。近代中國還被西方國家賦予了極具侮辱性的稱謂——東亞病夫。 無獨有偶,于亞歐大陸之西部,亦有一國被稱作“西亞病夫”,此乃奧斯曼帝國(土耳其)。 土耳其人作為奧斯曼帝國的主體民族,往昔曾構建起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其鼎盛階段的疆域逾 500 萬平方千米。然而,奧斯曼帝國亦歷經了走向衰敗的歷程,割地的條約難以計數。 ▲橫跨歐亞非的奧斯曼帝國 1920 年 8 月 11 日,奧斯曼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訂立了極具屈辱性質的《色佛爾條約》,該條約在人類歷史上屬于割地占比極高的條約之一,素有“人類歷史中最為恥辱的割地條款”之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奧斯曼帝國的地域面積近乎 160 萬平方公里。《色佛爾條約》訂立之后,奧斯曼帝國失去了 113 萬平方公里的疆土,土耳其人僅留存不足 45 萬平方公里的地域,其國土損失超過 80%。 ▲在色佛爾條約里所規定的奧斯曼帝國之領土(深黃色) 此外,依據《色佛爾條約》,倘若奧斯曼軍隊的執行狀況未達簽約國的標準,簽約國甚至有權占領首都伊斯坦布爾。 所幸的是,奧斯曼帝國與協約國所簽署的《色佛爾條約》的存續時間不長。 1923 年,簽署未滿三年的《色佛爾條約》被廢除。1923 年 7 月 24 日,土耳其與一戰協約國訂立了《洛桑條約》,以之取代《色佛爾條約》,當時土耳其的面積達 78 萬平方千米。 然而即便簽訂了《洛桑條約》,土耳其的面積也僅為其鼎盛時期的 15%,僅及一戰前的一半。 ▲現代土耳其(于洛桑條約簽訂后)與往昔的奧斯曼帝國(呈藍色) 那么,為何《色佛爾條約》會成為割地數量最多的條約?其又是如何被廢止的呢? 一、發端于第一次世界大戰 《色佛爾條約》的訂立,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存在緊密關聯。 1914 年 7 月,鑒于殖民地以及勢力范圍方面的沖突,以德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同盟國與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相互激烈交戰,引發了世界大戰。 奧斯曼帝國投身于同盟國陣營參與作戰。 在同盟國的陣營諸國里,奧斯曼帝國地域遼闊,其境內民族和宗教眾多且繁雜。并且掌控著土耳其海峽。此情形為日后《色佛爾條約》的簽訂筑牢根基。 ▲一戰前夕的奧斯曼帝國疆域 奧斯曼帝國的核心民族為土耳其人,而土耳其人在古時乃是突厥人的一個分支。 突厥一族發源于中國北方之蒙古高原。在公元 7 世紀時,突厥人自蒙古高原徙至中亞地區。 由于阿拉伯帝國于中亞傳播宗教所產生的作用,突厥人信奉了伊斯蘭教。 在公元 13 世紀,阿拉伯帝國為蒙古帝國所覆滅。蒙古人撤離之后,中東地區遂陷入穆斯林政權眾多且分立的局面。 ▲突厥人向西遷徙 在公元 13 世紀末期,突厥人的一支烏古斯人(即土耳其人的先祖)于卓越領袖奧斯曼一世的引領下逐步強盛。 ▲奧斯曼一世 1453 年,東羅馬帝國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其后,奧斯曼帝國一路向北,占領了歐洲巴爾干半島的地域。 ▲東羅馬帝國為奧斯曼帝國所滅 與此同時,奧斯曼帝國持續向亞洲、非洲拓展,構建起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其鼎盛階段的面積逾 500 萬平方千米。 ▲在 1683 年,處于鼎盛狀態的奧斯曼帝國 在奧斯曼帝國內,主要存在兩大宗教,分別是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而伊斯蘭教乃是奧斯曼帝國的國教。 此外,奧斯曼帝國的統治民族為土耳其人,其他民族涵蓋希臘人、斯拉夫人、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以及阿拉伯人、庫爾德人(信仰伊斯蘭教)等。 在其鼎盛階段,奧斯曼帝國曾沿著巴爾干半島向北推進,直至逼近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 1689 年山塔戰役結束,奧地利軍隊將奧斯曼帝國擊敗,自此奧斯曼帝國漸趨衰落。逐漸式微的奧斯曼帝國遂成為眾多大國覬覦的對象。 特別是俄國,期望掌控土耳其海峽,以獲取進出地中海的權限。 在 1671 至 1877 年這兩個世紀期間,俄國發起了 10 次俄土戰爭,意在使奧斯曼帝國覆滅。然而,俄國的此種野心引發了英、法等大國的警覺。 英法鑒于不愿奧斯曼帝國過度式微,故而竭力阻攔俄國對奧斯曼帝國的覆滅之舉。俄國終究未曾掌控土耳其海峽。 ▲俄國所追尋的出海口 俄國大力干預奧斯曼帝國的內政,煽動奧斯曼統治下的東正教民族尋求獨立,其中尤以作為東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希臘人為甚。1821 年,希臘最終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 在基督教世界中,英法積極為希臘提供支援,而俄國更是奮勇當先。1831 年,希臘實現了脫離奧斯曼帝國的獨立。 ▲希臘的獨立戰爭 希臘獨立之際,其人口僅為 80 萬,而在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區域,尚有約 250 萬希臘人。希臘期望收復諸如君士坦丁堡之類的故土,并解放處于奧斯曼統治之下的全體希臘人。 自 1831 年希臘實現獨立起,俄國以斯拉夫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與基督教(羅馬尼亞人、亞美尼亞人)解放者之名,持續挑起俄土戰爭。 1877 年,在第十次俄土戰爭結束后,塞爾維亞、羅馬尼亞等巴爾干地區的基督教民族取得獨立。希臘亦從奧斯曼帝國處獲取色薩利地區,達成了其領土初步擴大的目標。 ▲自 1878 年起,奧斯曼帝國于巴爾干地區的領土規模縮減 此外,英國、法國和意大利占領了奧斯曼帝國所屬的埃及、利比亞等地。 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再度縮減。 在一戰前夕,于原奧斯曼帝國的疆域之中,出現了 6 個獨立之國,然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仍保有領土。此時,奧斯曼帝國的領土縮減至不足 200 萬平方公里。 其間,在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仍有逾百萬的希臘人生活于此。而希臘意欲分裂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重振東羅馬帝國的榮光。 ▲“大希臘”規劃 希臘的首要支持者為俄國。故而,奧斯曼帝國與俄國之間的矛盾最為突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歐洲構建出了兩大軍事集團,其一是以德國、奧匈帝國作為主導的同盟國,其二是以英、法、俄為核心的協約國。奧斯曼帝國投身于同盟國一方。 1914 年 7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拉開帷幕。奧斯曼帝國于北非戰場及西亞戰場皆受到英國遠征軍的強烈沖擊,進而失去了對北非、西亞的掌控權。 ▲處于一戰時期的奧斯曼帝國 當下,民族自決的浪潮興起。在民族、宗教關系最為繁雜的奧斯曼帝國,民族獨立運動蓬勃發展。 為了對奧斯曼帝國這一異于基督教陣營的歐洲存在進行肢解,英、法、俄大力扶持基督教民族(如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以及信仰伊斯蘭教的非土耳其族(主要為阿拉伯人和庫爾德人)的獨立運動。 俄國大力支持亞美尼亞人的獨立活動,同時激勵希臘人占領土耳其海峽。奧斯曼帝國遭遇了史無前例的危機。 二、分裂異類的條約 1918 年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陣營的失敗而告終。 為明確戰后的秩序,協約國相繼與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奧匈帝國解體后所分化而成的兩個國家之一)以及奧斯曼帝國訂立了條約。 1919 年 6 月,協約國同德國簽訂了《凡爾賽條約》。此后,《圣日耳曼條約》(針對奧地利)與《特里亞農條約》(針對匈牙利)也相繼簽訂,由此確立了戰后歐洲大陸的秩序。 ▲《凡爾賽條約》簽訂后 依循《凡爾賽條約》之規定,德國的軍備受到極為嚴苛的限制,其不但喪失了全部殖民地,在本土范圍亦失去了七分之一的疆土。 依憑《圣日耳曼條約》與《特里亞農條約》,奧匈帝國至此宣告解體。奧地利與匈牙利的領地縮減達三分之二。 ▲《特里亞農條約》簽訂后的匈牙利 與德、奧、匈三國相較,奧斯曼帝國的地域更為廣袤,其民族宗教狀況也最為繁雜。 然而,鑒于戰敗的德國、奧地利、匈牙利屬于基督教陣營,而奧斯曼帝國的主體民族土耳其人處于伊斯蘭教陣營。 故而,英法等參戰國對奧斯曼帝國予以了最為嚴厲的懲處。 1920 年 8 月 10 日,協約國與奧斯曼帝國訂立了《色佛爾條約》。彼時,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人區域廣袤的領土,已被英、法分別占領。 《色佛爾條約》規定,奧斯曼需把阿拉伯人所在地區割讓給英、法兩國,以建立新的保護地。 ▲由英法統治的阿拉伯 于奧斯曼帝國的本土區域,土耳其人與希臘人在愛琴海東岸呈現交錯混居的態勢。 1919 年 5 月,希臘以“解放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希臘人”為口號,占領了位于愛琴海小亞細亞半島上的士麥那(伊茲密爾)等地。 ▲希臘軍隊將士麥那(伊茲密爾)占領 《色佛爾條約》明確指出,奧斯曼需把首都伊斯坦布爾之外的東色雷斯地區以及達達尼爾海峽西口的島嶼割予希臘。 愛琴海沿岸的歷史名城士麥那(伊茲密爾)舉行公投,以決定是否歸屬希臘。 ▲被希臘占據的(藍色) 于奧斯曼帝國東部,主要存有亞美尼亞人(信奉基督教)與庫爾德人(信奉基督教)。他們懷有獨立建國的渴望。 《色佛爾條約》明確,奧斯曼需準許亞美尼亞人和庫爾德人獲取各自的土地。亞美尼亞取得了黑海沿岸約 16 萬平方公里的區域,即西亞美尼亞。 庫爾德斯坦獲取了自治權力,庫爾德區域將會舉行公投以判定是否從奧斯曼分離而獨立。 ▲亞美尼亞(淡藍色) 《色佛爾條約》一經簽訂,致使土耳其損失土地達 113 萬平方公里,其數量超過德國、奧地利、匈牙利與保加利亞所失土地總和。 奧斯曼帝國不僅喪失了非土耳其人所居的土地,就連土耳其人的核心區域——小亞細亞半島也遭瓜分,被英法等國劃定為勢力范圍,真正處于土耳其人掌控之下的僅余小亞細亞半島北部。 ▲土耳其人剩余的領土以及列強的勢力范疇 相較而言,德國、奧地利與匈牙利盡管喪失了眾多領土,然而其本民族的聚居區域大體上得以完整留存。 此外,德國、奧地利和匈牙利三國各自的首都均完整留存。 奧斯曼帝國有所不同,其首都伊斯坦布爾曾為東羅馬帝國的中心君士坦丁堡,于歐洲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自視為東羅馬帝國繼承者的希臘,始終對其心懷覬覦。 ▲伊斯坦布爾,亦稱作君士坦丁堡,于歐洲歷史之中地位顯要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掌控著土耳其海峽,其戰略地位至關重要。 鑒于此,協約國于《色佛爾條約》里增設了在伊斯坦布爾周邊組建海峽委員會的條款,協約國得以在海峽周邊駐軍。這實質上意味著伊斯坦布爾作為首都已被占領。 三、條約的廢止 1920 年 8 月 10 日,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遣首相費里德前往法國,簽訂了《色佛爾條約》。 《色佛爾條約》的簽署,致使奧斯曼的主體民族土耳其人遭遇嚴峻的民族危機。尤為令土耳其人無法容忍的是,原奧斯曼帝國開拓者之一蘇萊曼沙阿(帝國締造者奧斯曼的祖父)的陵寢被歸入法國托管范圍。此乃土耳其人的莫大恥辱。 奧斯曼帝國蘇丹穆罕默德六世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境地。 ▲奧斯曼帝國的末代君主 原奧斯曼帝國的軍事將領凱末爾,身為資產階級的代表挺身而出,于小亞細亞半島中部的安卡拉創建了“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對蘇丹與協約國簽訂的《色佛爾條約》予以拒絕承認。 凱末爾所斗爭針對的對象,乃是代表舊勢力的蘇丹以及殖民主義的協約國,隨即,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得以爆發。 凱末爾 《色佛爾條約》的簽署,只因將伊斯坦布爾和海峽劃定為各國共同管轄的“非軍事區”,致使希臘收復故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的規劃成空,希臘對《色佛爾條約》亦極為不滿。 1920 年 10 月,對《色佛爾條約》心存不滿的希臘軍隊朝著小亞細亞半島繼續向東挺進,將攻擊目標直接對準以奧斯曼蘇丹和凱末爾為代表的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希臘朝東拓展 希土戰爭興起。凱末爾發起的資產階級革命引發了英法的驚懼。出于鞏固自身殖民利益的考量,英法全力支持希臘向土耳其開戰。 然而,1921 年 9 月于薩卡里亞河戰役里,土耳其軍隊戰勝了希臘軍隊。其后,希臘軍隊屢次反攻,卻一直未能戰勝土耳其軍隊。 ▲薩卡里亞會戰 在目睹土耳其于對希臘的戰役中獲勝之后,法國宣告廢除《色佛爾條約》。 1920 年 10 月,法國與土耳其單獨達成和解,簽訂了《安卡拉條約》,土耳其認可法國對敘利亞的占有。然而,法國把其境內的蘇萊曼沙阿陵以飛地的形式劃歸給土耳其。由此,土耳其在外交方面首次獲得了重大勝利。 ▲《安卡拉條約》使得土耳其得以贖回蘇萊曼沙阿陵 此后,土耳其軍隊把矛頭對準了簽署《色佛爾條約》的蘇丹和首相費里德。1922 年 11 月 1 日,新成立的議會正式取締蘇丹國,結束了長達 623 年的奧斯曼君主統治。 11 月 17 日,在凱末爾的軍隊行將開進伊斯坦布爾之際,穆罕默德六世攜其幼子搭乘英國軍艦逃離,由此宣告奧斯曼帝國的覆滅。在原奧斯曼帝國的根基之上,土耳其共和國得以成立。 在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獲得成功之后,協約國只得思索重新與土耳其訂立條約,以明確戰后的秩序。 當下,俄國于內部歷經十月革命,構建起蘇維埃政權。土耳其位處黑海通往地中海的關鍵通道。倘若英法能夠穩固住土耳其,那么將有益于阻攔蘇俄(蘇聯)勢力涉足地中海。 1923 年 7 月 24 日,土耳其同協約國訂立了《洛桑條約》,從而取代了《色佛爾條約》。 在《洛桑條約》簽署后,土耳其收回了包括伊茲密爾、西亞美尼亞、庫爾德斯坦在內約 32 萬平方公里的地域,至此,當今土耳其國家的格局得以正式確立。 ▲《洛桑條約》中土耳其所收回的(紅) 盡管當下土耳其的面積僅為奧斯曼帝國全盛之時的 15%,然而相較于《色佛爾條約》,《洛桑條約》實乃一種進取。 《色佛爾條約》這一在人類歷史上都極為罕見的屈辱性條約,使新興的土耳其共和國認識到,過往保守的宗教教法乃是禍端之源。 為扭轉土耳其國家滯后的局勢,凱末爾推行了一系列世俗化變革舉措。 新政權廢止了舊奧斯曼帝國的宗教教法,推行教育與宗教分離之策,將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作為替代。借由凱末爾的改革,宗教力量撤離了政治生活領域。 土耳其再度立法,賦予婦女參政之權,讓婦女擁有不佩戴頭巾的自由。另外,土耳其以西方歷法替代伊斯蘭歷法,并采用拉丁字母來拼寫土耳其語。 ▲土耳其女子高級中學 這一系列舉措促使土耳其由往昔政教合一的國度,逐步轉變為世俗國家。 《色佛爾條約》所帶來的屈辱歷程,讓土耳其深切領悟到選擇陣營的關鍵意義。 地處東西方文明交界區域的土耳其,現已著手重新審視其外交策略。在二戰期間,土耳其為規避戰火的波及,采取了中立立場。 冷戰結束后,鑒于蘇聯帶來的壓力,土耳其旋即倒向由美國主導的西方陣營。1952 年,土耳其躋身于美國主導的北約陣營之列。1963 年,土耳其成為歐共體的聯系國。 ▲土耳其與北約 自 1987 年起,土耳其便致力于成為歐盟成員國。然而,宗教層面的根本分歧,致使其入歐進程漫長且無期。進入 21 世紀,在埃爾多安總統上臺后,土耳其的入歐談判陷入停滯狀態,但仍與西方世界維持著良好的結盟關系。 而土耳其作為伊斯蘭教世界的重要大國,已然開始重新審視其與伊斯蘭世界的關系,于伊斯蘭世界里探尋自身的影響力所在。 《色佛爾條約》帶來的教訓讓土耳其明白,要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基礎上,主動處理諸如納卡、敘利亞內戰等諸多中東問題,塑造自身形象,進而成為在中東具有影響力的大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