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超過半數的人在如廁之后,會自然而然地回眸一瞥。 對于消化內科的醫生來說,這一瞥意義深遠。一旦身體有所不適,排泄物往往能即刻反映出問題,這就像是進行了一次簡短的健康自查! 不妨瞧上一眼,它畢竟能反映你的健康狀態呢~ 01 大便先硬后軟 可能暗示了什么呢? 1.腸道炎癥的可能性 日常飲食中,若大量攝取低質量的碳水化合物,頻繁食用高鹽、高脂、高糖食物,同時膳食纖維的攝入不足,這些都可能導致腸道蠕動減緩,糞便在腸道內長時間滯留。因此,當觀察到大便前半部分較硬,后半部分變軟并伴隨有粘液時,這或許是腸道出現炎癥的一個信號。 2.腸息肉的影響 腸道內若存在息肉,可能會阻礙大便的通過,導致大便在腸道中移動緩慢,進而使得這些大便變得干燥堅硬。當前面的大便排出后,腸道空間瞬間變得空曠,后續的大便則可能呈現出不成形的狀態。此外,干燥堅硬的大便在通過時可能摩擦并損傷腸息肉,引發感染,進一步削弱消化能力,最終形成膿性、不成形的軟便。 3.飲水不足的問題 飲水量過少是引發便秘的常見原因之一。這會導致腸道內水分匱乏,腸道蠕動減緩,糞便因長時間停留而變得干硬。隨著水分的進一步吸收,糞便可能變得軟稀,從而出現前硬后軟的情況。因此,建議平時多喝溫開水,確保體內水分充足,同時增加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以補充膳食纖維,并適當進行運動以促進腸道蠕動,從而預防便秘的發生。 4.缺乏運動和不良飲食習慣的后果 長期保持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腸胃的負擔,容易誘發腸胃疾病,進而導致大便出現前頭干硬、后頭軟黏的現象。對于經常久坐不動的辦公室一族來說,缺乏運動會使腸道肌肉變得松弛,蠕動速度減慢。如果不重視運動的重要性,也可能會出現大便前半部分干硬、后半部分軟粘的情況。 02 什么是完美的大便? 第一步:觀察顏色 在一坨健康的便便中,水分占據了四分之三,其余6~7%是食物殘渣。這些殘渣中的某些成分,如甜菜紅素和番茄紅素,可能會將便便染成紅色。如果排除了食物因素,紅色便便可能是直腸脫垂、肛裂、腸息肉或痔瘡等疾病的信號。 除了紅色,其他顏色也需警惕。黑色(柏油樣)便便通常與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出血、十二指腸出血)有關;灰色便便可能與膽汁分泌異常有關;而白色(白陶土樣)便便則可能與肝膽疾病有關。 第二步:觀察形態 便便的水分含量和質地能反映其在腸道內的狀態。水分越少,質地越干硬,說明便便在腸道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可能導致便秘。此時,應優化飲食,增加蔬果攝入,并調整排便習慣。 相反,水分越多,便便質地越軟,甚至不成形。這可能是由于長期飲食稀軟食物或腸道功能紊亂引起的。若情況嚴重或與腹瀉有關,且伴隨出血或粘液,則需考慮直腸息肉、直腸癌或肛乳頭瘤等疾病的可能性。 需要注意的是,便便形態偶爾的輕微變化通常無需過于擔心。然而,若形態突然發生明顯改變或長期異常,則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信號,務必引起重視。 第三步:觀察頻率 排便頻率也是健康的重要指標。每周排便次數少于3次、糞便干硬、排便困難或需輔助手法、癥狀持續至少6個月,這些標準符合時才可診斷為便秘。而每天排便5次以上次甚至更多,則可能是胰腺癌或直腸癌的信號。 此外,有時我們會發現昨天吃的食物今天以原型排出,如金針菇、木耳等。這是因為這些食物含有不可溶性膳食纖維,人體無法消化這種纖維,因此會以原型排出。然而,若排出的是未消化的肉類等其他食物,則可能是器質性疾病、咀嚼不足或胃酸分泌不足等原因導致的消化問題。 03 想拉便便了千萬別憋著 關于人類憋便的極限,有一則令人咋舌的記錄:一名英國販毒者為了在拘留期間隱藏體內攜帶的違禁物品,竟然堅持了長達47天之久未曾排便! 盡管憋便通常不會直接導致生命危險,但其潛在危害不容小覷: 1.初級階段——引發便秘、痔瘡與肛裂 當糞便在腸道內長時間滯留并脫水時,會加劇排便難度,嚴重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肛瘺和肛裂的發生。 2.進一步影響——口臭問題 長時間憋便可誘發腸道性口臭,同時可能伴隨腹脹和惡心的不適感。 3.嚴重風險——癌變幾率上升 長期便秘的人群面臨腸道癌變的風險比普通人高出四倍,更容易罹患結腸黑病變、結腸息肉等疾病。 4.致命威脅——猝死風險增加 對于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老年人而言,排便時過度用力極有可能導致猝死在衛生間內。 因此,養成科學的排便習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定時排便,抓住每一次便意的機會。同時,要控制排便時間,若在兩分鐘內無法完成排便,則應適時停止并等待下一次機會。在排便過程中,應避免過度用力,建議采取緩慢而溫和的方式。如果沒有便意,也不要勉強自己;若遇到排便困難,可以考慮使用開塞露等輔助工具來幫助排便。 許多消化道腫瘤會通過排便情況發出警示,因此,一旦發現排便異常,務必及時就醫。建議40歲及以上的人群,應每五年接受一次腸鏡檢查,愿所有人都能享受順暢舒適的排便過程! |
|
來自: hercules028 > 《健康&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