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經典。該書首次出版于1857年,距今已有160余年。之前沒有讀過福樓拜的作品,但久仰《包法利夫人》的盛名,也想了解為什么這樣一部講述婚姻愛情的小說能被譽為世界十大名著之一。于是乘著出差途中的空隙,讀完了這本《包法利夫人》。盡管與故事發生的背景間隔了一百多年,但是書中有關人性和欲望,理想和現實的生動刻畫依舊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有人問福樓拜,誰是包法利夫人的原型,他答道:“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我覺得包法利夫人即是他自己,也是所有人,讀者能在其中看到一部分自己的影子。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并不復雜,主要講述了農民家庭出身的女主人公愛瑪,一個對浪漫愛情生活、上流社會抱有滿懷憧憬的少女,因為父親受傷而結識了鄉村醫生夏爾包法利并嫁給了他。但婚后生活的平凡單調,丈夫的平庸無趣讓她痛苦甚至抑郁。夏爾為了讓妻子開心,搬家去了永鎮,但在那里,包法利夫人遇到了兩個改變其命運的男人萊昂和羅多爾夫,接連陷入兩段婚外情,最后卻被無情拋棄。而包法利夫人縱欲的后果是債臺高筑,最終所有家產都要被變賣。當她嘗試了所有解決債務危機的辦法并失敗后,選擇了吞砒霜自殺。 ![]() 這個故事真實還原了普通人是如何在欲望的驅使下走向毀滅的過程 盡管包法利夫人的結局是以自殺這樣不體面的方式收場,但是回望她短暫的一生,她并非十惡不赦,大奸大惡之人,悲慘的結局讓人十分唏噓。 她物質,渴望浪漫,迷戀上流社會的紙醉金迷,對于年輕的女孩子來說也并非是什么大錯。她的欲望和野心,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幾乎沒有可以自由發揮的余地,她的人生境況主要靠婚姻決定,而她與夏爾包法利的婚姻無法滿足她的欲望。尤其是在她參加了一次上流社會的舞會后,她更覺得美麗優雅的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命運不濟,生活不公,她只能自怨自艾。正如作者所說,她的心一經富貴熏染,便再也不肯褪色。 來到永鎮后,他遇到了第一個心儀的對象萊昂,此時她和萊昂在理性和道德的約束下沒有捅破這層禁忌,此時他們的感情青澀而美好。隨著萊昂去巴黎,她的生活又回歸到以往的平淡,直到情場高手羅多爾夫的出現,他的甜言蜜語和主動引誘讓愛瑪成為了他的獵物。 年輕的包法利夫人沉浸在羅多爾夫為其編織的愛情童話中,她像飛蛾撲火般投入了全部的感情,甚至想和他私奔。但沒過多久,花花公子羅多爾夫厭倦了這種純情游戲,絕情地離開從而中斷了她的念想。經過此次感情重創,包法利夫人本應對人性和現實有更深的了解。但她難以擺脫欲望的誘惑,在與萊昂重逢后再次淪陷其中。這一次,她比以往更大膽,墮落地更深,為了維持她渴望的奢靡生活,她說謊成性,不斷簽署借條,喪失理智,到最后在萊昂的眼里,她甚至成了恐怖的猛獸。 包法利夫人的破產,有放貸人勒侯的引誘和設套,但更多的還是她對自己欲望的放縱。她的心被欲望填滿,沒有家庭、丈夫和女兒的位置,更沒有對家庭責任的牽絆,即使是選擇自殺,她也并沒有表現出對以往生活的悔恨和對丈夫女兒的留戀。她連死亡也如此決絕,就和她選擇向欲望屈服時一樣,所以她的悲劇結局幾乎無法避免。 ![]() 一個人的成長就是不斷看清現實并接受現實的過程 包法利夫人面臨的婚姻與愛情的落差,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其實每個人都會經歷。但個體的差異,際遇的不同,每個人的選擇有所不同。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對其所受的教育和所接受的思想的驗證過程,落差和沖突是難免的。如何調和這種矛盾是人生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于我們這代人而言,從校園走向社會是人生非常重要的轉折。我們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承繼的希望都是出人頭地。而社會對于成功的定義單一而狹隘。尤其是學校里成績優秀的孩子,在進入社會后面對來自現實的沖擊一定不小。學校里比成績,社會上比較的東西就復雜多了,這是學校里沒有教過的現實。其實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是普通人,過著普通的生活,甚至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上限就已經注定了。當然我不否認個體努力的價值,尤其是和包法利夫人相比,她所處的十九世紀,女性的選擇普遍受限,而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讓人有了更多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就是覺得我們接受的教育里少了一些對于平凡的肯定,而這才是生活的常態。 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加快,互聯網的發展也極大開拓了人們的視野,壯大了人內心的欲望。失眠,焦慮,抑郁已逐漸成為都市人的通病。如何理性看待自己,看待社會,正視心中的欲望依然是個體最重要的修行。這也是《包法利夫人》這類名著經典經久不衰的原因。 《包法利夫人》的寫作手法,布局結構以及遣詞造句堪稱完美。 從書名來看,包法利夫人是主角,但是小說的開始卻是從夏爾包法利先生的童年開始寫起。一開始閱讀時,讓人錯以為夏爾包法利才是本書的主角。作者從夏爾的幼年描寫到成年后從醫的經歷,才自然過渡到女主人公愛瑪的出現。這樣的開頭很特別,通過對包法利先生的性格描繪,為后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人性選擇進行了鋪墊。 福樓拜一直主張“作者退出”理論。所以本書的描寫比較客觀中立,也正因為如此,書中人物的刻畫更為真實和生動。其中,作家對于人物心理的描寫也是讓人印象深刻,包法利夫人三段情欲的起滅,夏爾的木訥,羅爾多夫的的狡黠,萊昂從青澀到油滑的轉變,涌現了許多描寫人性的金句。比如描寫理想主義的幻滅,“啊!真是人生如夢!沒有任何東西值得追求,一切都是虛假的!每個微笑都掩藏著一個無聊的哈欠;每個歡樂都掩藏著一個詛咒;每種興趣都掩藏著厭惡;最甜蜜的吻在嘴唇上留下的,只不過是對更強烈的快感無法實現的渴望。” 羅多爾夫在農展會上初次引誘包法利夫人,他倆的對話與正在進行的農展會上的演講交替出現,這段描寫也相當經典,很有電影的視覺藝術表現力。李健吾先生有一句著名評論:“司湯達深刻,巴爾扎克偉大,但是福樓拜,完美。” ![]() 包法利夫人死了,但是她的自殺被奧梅描繪為烘焙時誤食砒霜而死。沒人在乎真相,就算她的內心世界經歷了一場海嘯,周遭的世界依舊如往常一般。萊昂結婚了,羅爾多夫得知她的死訊只是簡單致唁。或許她的死亡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解脫,感情因他們而起,但卻要以她的死亡來終結。而她的死亡卻給她自己的家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丈夫、婆婆接連去世,留下無依無靠的女兒。值得或者不值得,都將湮滅在時間的塵埃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