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2年六月,漢朝撤銷儋耳、真番二郡,此時的漢朝,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開始戰略收縮,將重心放在國內。 秋季,大鴻臚田廣明、軍正王平率軍到益州平叛,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斬首、捕虜叛軍三萬余人,繳獲叛軍的牲畜五萬余頭。 諫議大夫杜延年(漢武帝時期御史大夫杜周之子)看到漢朝承襲了漢武帝晚年的奢侈及龐大的軍費支出,數次對大將軍霍光說:“現在農業收成一年不如一年,那些流亡的百姓還沒有返回家園,朝廷應該恢復漢文帝時期的做法,向天下傳遞儉約、寬和的態度,順應天意,取悅民心,這樣年景就會越來越好了?!?o:p> 霍光采納了杜延年的建議。 公元前81年,在霍光的運作下,朝廷下詔,向有關官員向各郡、國舉薦的賢良、文學詢問,了解民間疾苦和教化百姓的要點。 大家都一致回復說:“希望朝廷取消鹽鐵及酒類的專賣制度,罷黜朝廷在各地設置的均輸官,不要與天下人爭利,向百姓展示節儉,然后才可以振興國運、教化百姓?!?o:p>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事實,取消鹽鐵酒的專賣,朝廷的開支從哪里來,總不能增加賦稅吧。 所以桑弘羊對這些人的建議極力反對,桑弘羊認為,這些制度是國家大業,是漢朝讓周邊的少數民族臣服,讓漢朝邊境安寧的根本,絕不可廢。 于是在霍光和漢昭帝的主持下,讓桑弘羊獨自一人和這些飽讀詩書的文學之士辯論,旁邊有人專門記錄,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鹽鐵論》。 辯論的結果,其實就是沒有結果,這些讀書人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桑弘羊與民爭利,但他們卻沒有辦法解決國家用度開支的難題,這就是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鴻溝,根本不可能達成一致。 但國家還是要運轉,啥啥都要錢,理想又不能當飯吃,如果放棄鹽鐵專賣,為了維持龐大開銷,勢必會加稅,這難度其實更大,遇到的阻力與反抗也更直接,搞不好就天下大亂,這也不是理想主義者想看到的結局。 所以要想放棄鹽鐵酒的專賣,必須先把政府的開銷控制下來才行,既不增加百姓負擔,又不與民爭利,這才是真正的仁政。 公元前81年七月,在經過桑弘羊于文學之士的大辯論后,霍光等人采用了折衷方案,只是撤銷了負責酒類專賣的官員,而保留了鹽鐵專賣。 畢竟理想的大旗要豎起來,現實也要兼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