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書 《被討厭的勇氣》 【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著 這是一本關于自我發現和自我療愈的工具書。 青年有困惑,哲人有智慧,他們在這本書中恰到好處地相遇了。 作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展開了關于人生問題的大討論,探尋了人際關系的真相。 一個人想要獲得幸福,需要擁有被討厭的勇氣。 很幸運能讀到這本深入淺出的好書,曾陷入內耗的我被這本書中的5句話狠狠地治愈了。 01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一個人童年受到傷害、虐待,對人格的形成沒有影響嗎?當然是有影響的。 但是經歷不會決定什么,是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決定我們的生活,說到底,是自己選擇的。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主人公塔拉,她的童年可以說是黑暗的:父親是摩門教徒,性格偏執暴躁,所以她在17歲之前從未踏入過學校。 母親是一名助產士,在父母眼里,醫生是“魔鬼”,藥是“毒品”。 所以,倘若家里有人生病了從來不就醫,不吃藥。 應該說,這是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在這樣的家庭里,塔拉能活下來都算是萬幸。 但是,塔拉在成年后,通過自己努力改變,戴上了一頂頂學歷的高帽: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 作為一名在垃圾堆的廢銅爛鐵中長大的無知女孩,塔拉也曾經自卑過,怯懦過,但是她的導師對她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決定你的不是衣服,決定你是誰的最強大因素,來自于你的內心。 是的,經歷雖然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以什么樣的心境去看待。 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決定了經歷帶給了我們什么。 正如哲人所說: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 萬事都是相互的,你怎樣看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你。 02 你之所以無法改變,是因為自己下了“不改變”的決心。 王小波說過:雖然人生在世,會有種種不如意,但你仍然可以,在幸福與不幸中作選擇。 家暴的新聞屢見不鮮:夫妻結婚多年,妻子一次次被家暴,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看了令人發指。 多數網友對于這些妻子都哀其不幸,但更怒其不爭。 沒有人綁住她的手腳,為什么不反抗,不離開?而使自己一直陷入其中無法自拔? 其實這些人中,很多都是一直在暗示自己,是她自己在心里下了不去改變的決心。 “絕對不要離婚,外界的流言蜚語太可怕” “為了孩子有個完整的家,再忍忍就過去了” “算了吧,他有時候還是挺好的” 另一方面,待在熟悉的環境里,人會比較有安全感。 如果嘗試去改變就需要面對陌生和未知,會覺得內心空虛,覺得未來充滿不確定性。 所以選擇原本的舒適區,認為現在這樣比較輕松,比較安心,然后越陷越深…… 如果走出現有生活方式,也代表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狀況,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 那就充滿了不確定,如此便缺乏了改變的勇氣。 面對現有生活的不滿意,和面對改變后的不確定,她們選擇了現有生活的不滿意。 缺乏了“獲得幸福的勇氣”,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這幾年自媒體行業日益火爆,許多人都涌入其中想要創得一番事業。 當做了幾次沒有看到什么成效時,便在心里默默嘀咕:自己果然不是干這塊的料。 于是果斷決定放棄。 其實,當你打心眼里認為自己不行時,你就已經做出了選擇。 不積跬步,何以至千里? 世間萬事,都需要堅持,需要毅力。 勇敢踏出第一步,你就會發現,原本想象中的艱難曲折的路,其實并沒有那么難走。 03 一切煩惱都來源于人際關系。 這本書上舉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 多年前哲人為他人做過心理輔導。 一位女學生來咨詢,她的苦惱是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她想治好這種臉紅恐懼癥。 哲人問她治好了這種恐懼癥,最想做什么。 于是女孩告訴哲人,自己正偷偷地喜歡一個男孩,一旦治好了,就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夠交往。 事情果真如此嗎?哲人的判斷是并非如此。 女孩為什么會患上臉紅恐懼癥?為什么總是治不好? 因為她需要臉紅這個癥狀來逃避。 對于女孩來說,最擔心最害怕的事情,莫過于被喜歡的男孩兒拒絕,而遭到拒絕可能會帶來打擊和自我否定。 只要臉紅恐懼癥存在,女孩就可以用“我之所以不能和他交往都是因為得了這個恐懼癥”這個想法來逃避。 其實說到底是因為她太害怕被他人討厭,害怕在人際關系中受傷。 同樣,審視我們自己生活,你因身高或肥胖而苦惱,因工作而煩心,因孩子教育問題而擔憂,只要深究其根源,最后都會歸于人際關系。 而想要活得自由,勇敢做自己,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擺脫別人的目光,擺脫別人的期待。 正如書中的哲人所說: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 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只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 04 如果有人驕傲自大,那一定是因為他有自卑感。 西楚霸王項羽,是秦朝末年非常有天賦的軍事家。 他一生中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但就是這樣一個無比強大的項羽,最后卻敗在了地痞流氓出身的劉邦手里。 追其原因,就是因為項羽太自大,自視過高。 其實鴻門宴上,范增曾數次暗示項羽要趁機殺了劉邦,奈何項羽根本聽不進去,最后放虎歸山,直接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一個人驕傲自大,往往是因為內心無比自卑。項羽如此,我們身邊人也是如此。 有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不接受反駁。 有人總喜歡炫耀自己的成就,對旁人不屑一顧。 有人與別人說話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只允許自己是對的。 俗話說得好,一個人越炫耀什么,內心就越缺少什么。 在心理學上,稱之為補償心理。 說的是當一個人感到自己有某方面不足或缺點,就會通過炫耀其他方面來達到平衡和滿足。 在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的出場非常惹眼。 他一出現就是成功人士,住豪華公寓,每天開派對,大家都以能見他一面為榮。 他常常這樣跟人介紹他的出身: 我是中西部一戶有錢人家的兒子,家里人現在都過世了。我是在美國長大,但上學是在牛津,因為許多年來,我的先輩都是在那里受教育的,這是我們家族的傳統。 但其實,這都是謊言。 實際上蓋茨比出身非常低微,他是西部漁村里的一個農戶家的兒子,每天挖蛤蜊,挖鮭魚,干各種雜活,以此才能掙來供自己食宿的費用。 他堆砌出這些謊言,正是由于他的出身讓他感到十分自卑。 當身邊有自負自大之人出現時,不必將他與自己相提并論,以免陷入無謂的內耗之中。 不必與任何人比較,只要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即可。 學會欣賞自己,關注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如此甚好。 05 我們應該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課題分離。 想要避免沖突,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開來。 不要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讓別人干涉自己的課題。 這個概念讓我對人際關系有了新的認知,可以說頓時豁然開朗了。 朋友向你借錢,你頓時處于兩難境地。借吧,自己并沒有什么積蓄,不借吧,又怕他多想,影響你們的友情。 同事讓你幫他做個PPT,你心里雖然不情愿,但又害怕拒絕了他會對你有不好的印象。 其實無需苦惱,朋友同事向你求助,那是他的課題,你答不答應,這是你的課題。 你只需遵從內心來判斷,做出自己認為最好的選擇。 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背后如何看你,那是別人的課題,嘴長在別人身上,你根本無法左右。 管好自己的課題,無愧于心,不困于情。 你無需為了不讓別人討厭,而去滿足別人的期待,扼殺自己的自由。 寫在最后 想要活得自由,就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你的人生,只有你能決定如何走,至于他人如何看,你永遠無法左右。 記住課題分離,誰的責任,誰來承擔。 就像這本書的名字《被討厭的勇氣》,承擔這種自由和責任,需要巨大的勇氣。 而這種勇氣,就是人生問題的萬能解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