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玄宗天寶3年夏,即744年夏天,足足小李白11歲的杜甫。于東都洛陽,第一次遇到了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彼時,李白早已名揚天下,卻被玄宗疏遠,繼而離開了大唐皇宮。而杜甫雖風華正茂,卻也是懷才不遇。這一次的相遇,身為李白絕對粉絲的杜甫,并沒有一味稱頌,自己的偶像。畢竟,李白此時很失意。 而身為大名人的李白,雖是失意,心情不佳,卻也并沒有輕視和怠慢眼前的,這位默默無名的年輕人。兩人的第一次相遇,經(jīng)一番神侃之后,算是相談甚歡,一見如故。不過因為各自,都還有事要處理,此次會面,略感匆忙。大概是因為覺得,談的還不過癮。于是乎,兩人便約好,下一次在梁宋會面,一起訪道拜仙。 ② 744年秋,在僅僅過了幾個月后,兩人如約來到了梁宋。第二次見面,兩人分外親近和高興。一時間,此二人,那是即興抒懷、借古評今、高談闊論,好不自在。不過,因為兩人均是懷才不遇,略有傷感。加之他們此次,還遇到了,同樣也是懷才不遇的,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一番交談之后,三人都對大唐的隱患,深感擔憂,心情也愈發(fā)悲觀起來。 不過,好在李白、杜甫、高適,都是豁達之人。對于國事和天下事的悲觀之情,并不能影響到,他們評文論詩。于是乎,三人在詩文歌賦上,相互切磋和探討。于不知不覺中,三者互相影響到了,各自以后的詩文。當然,這其中,屬李白對杜甫的影響最大。只因后來,杜甫為李白寫了太多太多詩文了。當然了,此為后話,我們后續(xù)再說。 ③ 話說,杜甫和李白的,第二次見面。算是交談頗多,也頗深。且一道同游了,王屋山陽臺宮,以尋訪司馬承禎。旅途中,李白在得知司馬承禎,早已仙逝的情況下。有感而書,寫出了那絕世的,書法作品《上陽臺帖》。機緣巧合之下,杜甫算是領教到了,詩仙的絕世書法水平。繼而對李白,那是更加地欽佩起來。744年冬季,因為各自有事有約,需要處理。兩人才依依不舍地分開,并相約下次再見。 ④ 玄宗天寶4年秋,即745年秋天。杜甫來到了東魯?shù)貐^(qū)。有事在外的李白,得知后,從任城趕了回來。這是兩人,第三次相遇,二者均倍感珍惜。冥冥之中,他們似乎都知道,這是最后一次見面。此后,兩人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對此,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 針對此次出訪,杜甫寫詩——《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只見詩中,記載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fā),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寨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 而李白對此,則寫詩——《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只見該詩,記載道:“雁度秋色遠,日靜無云時。客心不自得,浩漫將何之。忽憶范野人,閑園養(yǎng)幽姿。茫然起逸興,但恐行來遲。城壕失往路,馬首迷荒陂。不惜翠云裘,遂為蒼耳欺。入門且一笑,把臂君為誰。酒客愛秋蔬,山盤薦霜梨。他筵不下箸,此席忘朝饑。酸棗垂北郭,寒瓜蔓東籬。還傾四五酌,自詠猛虎詞。近作十日歡,遠為千載期。風流自簸蕩,謔浪偏相宜。酣來上馬去,卻笑高陽池。” 也就是在,這一次的相遇,二人交情日漸深厚。不僅同行,一道拜訪隱士和高人。且在途中,還一起共眠,互相酬唱。交情儼然,已經(jīng)上升到了至交水平。話說,745年,這一次的相遇,分別的時間,也還是在冬天。想來,這二人都特別喜歡,在冬季說再見吧。此后,李白準備重訪江東,而杜甫則返回了長安。 這一次的離別之際,杜甫寫下了贈別詩《贈李白》,送給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只見該詩寫道:“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白見此,不逞多讓,回贈了一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只見該詩寫道:“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⑤ 話說,745年,詩仙李白在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后。并未立即出發(fā),前往江左。而是旅居沙丘城,小住了一陣子。期間,因懷念杜甫,寫下了一首《沙丘城下寄杜甫》寄贈杜甫。但見該詩寫道:“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想來,對于這位小自己,很多的忘年交——杜甫。詩仙李白是非常喜歡的,故而,對其已然是念念不忘。 據(jù)傳,玄宗天寶5年秋,即746年秋天。李白又想起了,自己的忘年交——-杜甫。繼而,寫了一首《戲贈杜甫》,以表示對杜甫的想念。只見該詩寫道:“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此詩,首見于《本事詩》。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該詩有爭議。有人認為它不是李白的詩,為后人模仿李白風格所寫。故而,宋蜀本《李太白集》未收錄該詩,但在《全唐詩》中,卻是被收錄為李白詩了。 大概率的,不論是杜甫也好,還是李白也罷。都沒曾想到,自745年,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別后。此后的兩人,便再也沒機會見面了。也正是從745年開始,大概是因為對大唐高層死心了,不再想,刻意追求仕途。故而,我們的詩仙——李白,又開始了四處游走的模式。746年春,游魯郡。747年到紹興、天臺山、金陵。748~750年,由金陵至揚州,再到霍山、廬江等地。751年,先后至任城、石門山、幽州、河北道、鄴郡。752年,先后至廣平郡、清漳縣、范陽郡。753~754年,由范陽至魏郡,再先后至西河郡、汾水、潼關、華山、歷陽、長江、宣城、句溪、敬亭山等地…… ⑥ 我們不知道,在給杜甫寫了4首詩后。此后的詩仙李白,為何不再給杜甫寫詩了。也不知道,此后的李白,是否知道。他的忘年交——詩圣杜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為其寫詩。總之,這一切,似乎有很多未知數(shù)!或許,因為李白的性格,是自由且豪放的,他不會在意這些。所以,后續(xù)李白,也就不再刻意給,杜甫寫詩了。畢竟,他已經(jīng)給杜甫,寫了4首詩了。這已經(jīng)遠遠超出,其他人很多了。 又或者,因為李白的生活軌跡是飄忽不定的,自由慣了。所以,李白不想被友情所累,不想被形式所累。而僅僅是,把杜甫放在心上。抑或是,就是因為純粹的,古代郵寄難題,路途遠,時間漫長。即每當杜甫寫的詩,還沒到達李白的,臨時住處時。李白即前往了,下一個目的地。畢竟,我們是知道的,李白從746年開始,至754年,可是去了幾十個地方啊! ⑦ 而我們的詩圣杜甫呢,可就不一樣了!大概是因為,追星的力量吧。自從和自己的偶像李白分別后,杜甫對李白,那可謂是日思夜想。此后,他時刻關注著李白的動向,打探偶像的消息。并時不時的,給自己的偶像——李白寫上一首詩,偶爾還會想要寄給李白。 顯然,我們的詩圣杜甫,真可謂是李白的,絕對頭號粉絲了!也顯然,他對于李白的崇拜和喜歡,真真是發(fā)自肺腑的!所以每當李白有所停留的時候,杜甫總是會,多方打聽偶像的下落。若是不好郵寄東西,就寫上一首詩,表示思念和追憶。若是好郵寄,則是把自己寫給偶像的詩,直接寄過去。 ⑧ 其實自745年,第三次分別后。我們的詩圣杜甫,給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寫過太多太多的詩了!今天,我們不妨就來羅列一下。來感受一下,一個“瘋狂”的粉絲,對于偶像的“瘋狂的愛”! 天寶5年4月,即746年4月,剛回到長安不久的杜甫。為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寫了一首《飲中八仙歌 》。話說,為何要寫這首詩呢?只因,李白等八人,在嗜酒、豪放、曠達等方面,可謂是極其相似。大概是因為,另外7人都和自己的偶像非常相似,愛屋及之下,杜甫便寫了這首詩。 總體而言,《飲中八仙歌 》還是很出彩的。只見該詩,寫道:“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辨驚四筵。” 746年冬,在冬日極度冷清的書齋里,詩圣杜甫想起了,和偶像詩仙李白,同游的情景。倍感思念之余,寫下了《冬日有懷李白》一詩。只見該詩,寫道:“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747年春,詩圣杜甫再次想起了詩仙李白,繼而寫了一首《春日憶李白》。只見該詩寫道:“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大抵是747年春末,在宴席之上。因蔡侯餞別孔巢父,杜甫觸景生情,想起了自己的偶像李白。繼而,賦詩《送孔巢父謝病歸游江東,兼呈李白》一首。只見該詩寫道:“巢父掉頭不肯住,東將入海隨煙霧。詩卷長留天地間,釣竿欲拂珊瑚樹。深山大澤龍蛇遠,春寒野陰風景暮。蓬萊織女回云車,指點虛無是歸路。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惜君只欲苦死留,富貴何如草頭露?蔡侯靜者意有余,清夜置酒臨前除。罷琴惆悵月照席:“幾歲寄我空中書?南尋禹穴見李白,道甫問訊今何如!” 時間來到了,唐肅宗乾元2年秋,即759年秋天。彼時,杜甫失意,繼而棄官遠游,輾轉(zhuǎn)客居秦州。因為心情不佳,且大概詩人總是悲秋的。故而,杜甫于這個時節(jié),想起了很多很多。當然,也包括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于是乎,寫了一首《天末懷李白》。只見該詩寫道:“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同樣,還是在759年秋天。我們的詩圣杜甫,又想起了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后又聽聞,李白被流放,一時間,憂心不已,思念成夢。繼而,寫下了《夢李白二首》。其一寫道:“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魂來楓林聲,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wǎng),何以有羽翼?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其二寫道:“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不過,彼時的杜甫,不知道的是:“757年,因永王案受到牽連,下獄潯陽后。758年初,李白確實是被定罪,流放夜郎了。只不過,759年2月,于三峽流放途中,被赦免了,最終,回到了江陵。”話說,為何會這樣呢?只因古時候,因為路途遙遠,通信工具落后。故而,信息傳送緩慢,致使信息滯后。所以,杜甫是很難準確獲悉,李白的消息的。 大抵是,唐肅宗上元2年,即761年。經(jīng)多方打聽,杜甫還是沒有獲悉,偶像李白的消息。顯然,此刻的詩圣,仍認為李白還在被放逐。一番憂慮之下,寫了一首《不見》。只見該詩寫道:“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寶應元年,即762年七月。詩圣杜甫自成都,送嚴武入朝。至綿州時,恰逢徐知道作亂。繼而,轉(zhuǎn)赴梓州。直到這時,杜甫才獲悉,李白早結(jié)束了放逐,正在當涂養(yǎng)病。于是乎,在既驚又喜之狀態(tài)下,杜甫趕忙給自己的偶像李白,寫了一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詩,并寄給他。 這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也很出彩,且較長。只見該詩,寫道:“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白日來深殿,青云滿后塵。乞歸優(yōu)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莫怪恩波隔,乘槎與問津。” ⑨ 可惜,我們不知道,臨終前的詩仙李白。到底有沒有收到,自己的忘年交——詩圣杜甫,寫給自己的那首《寄李十二白二十韻》。畢竟,上元三年,即762年,李白病重。在將自己的手稿,交給了叔父李陽冰后,賦了一首《臨終歌》,便駕鶴西去了! 可以肯定的是,詩仙李白的死,對于詩圣杜甫來說,肯定是一個巨大的打擊!畢竟,那可是杜甫,日思夜想的偶像兼知己啊。而且,這對忘年交、知己,自745年,第三次分別后。直至李白駕鶴西去,他們就再也沒見過了。想來,詩圣杜甫,對于沒有見到自己的偶像--詩仙李白,最后一面,肯定是留有遺憾的! 想必,詩仙李白亦是,比較思念杜甫吧。只不過,性格豪放的李白的情感,或許沒有詩圣杜甫來得那么細膩!雖然他僅寫了4首詩給杜甫,也沒能見到杜甫最后一面。更沒給杜甫留下,任何話語或信物。但是,筆者相信,在詩仙李白的內(nèi)心,肯定是有一個角落,是屬于自己的忘年交——杜甫的! 最后,筆者想說:“愿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這對忘年交,這對知己,最終,能在天上相見。屆時,二人可以再次,重溫友情。繼而,高談闊論、飲酒賦詩、惺惺相惜,好不愜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