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 WHO乳腺癌分類乳腺上皮性腫瘤 |
|  |  |  |
| 纖維上皮性腫瘤及錯構瘤  | 淋巴造血系統腫瘤 
| 乳頭腫瘤  | 男性乳腺腫瘤  轉移性腫瘤
遺傳綜合征 | 乳腺間葉源性腫瘤  | 
|
一大類異質性的浸潤性乳腺癌,形態學上不能被歸為任何一種特殊的組織學類型 嗜酸細胞癌,富含脂質癌,富含糖原透明細胞癌,皮脂腺癌沒有足夠證據將其歸為特殊的腫瘤亞型,其模式被認為是IBC-NST中分化譜系的一部分 伴有髓樣特征的癌,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的浸潤性癌,伴破骨細胞樣間質巨細胞的癌,多形性癌,伴絨癌特征的癌,伴黑色素細胞特征的癌被認為IBC-NST的特殊形態學模式,而不是特殊亞型 生長方式,細胞學特征,核分裂象,間質及伴隨DCIS均有差異 間質成分變化大,可有纖維母細胞增生,伴有明顯纖維化的硬化模式或明顯淋巴漿細胞樣浸潤 如何混合特殊亞型占腫瘤的10%-90%,則可使用“IBC-NST和特殊亞型混合癌”;特殊亞型<10%應歸類為IBC-NST,并報告中可選擇性地描述局灶特殊亞型;若>90%則歸為特殊亞型。
腫瘤可排列成腺樣、大小不等巢狀、條索狀、小梁狀或實性片狀,邊緣可浸潤性、推擠性、邊界清楚或混合。 1.嗜酸細胞型IBC-NST 臨床:腫瘤罕見;平均年齡約60歲;好發于女性;腫瘤平均大小3cm;預后與其他非特殊類型相似。 病理:通常要求70%以上腫瘤由嗜酸細胞構成;腫瘤呈片狀、島狀或巢狀生長,界限尚清;偶爾可見乳頭狀、叢狀和腺樣結構,腫瘤細胞胞漿豐富,呈亮嗜酸性,胞界清楚,嗜酸細胞是由于胞漿含有大量線粒體而形成的;腫瘤細胞核圓形、居中,核仁明顯,核多為高級別核,核分裂少見。原位癌檢出率約為60%。 IHC:線粒體染色陽性;ER、PR、HER2表達可變,GCDP15(-)。 嗜酸細胞型IBC-NST:腫瘤呈巢團狀、島狀分布,腫瘤細胞胞界清楚,呈多邊形,胞漿豐富、嗜酸,核圓形,核仁可見。2.富脂質細胞型IBC-NST 臨床:腫瘤發病率1-1.6%,腫瘤大小1.2-15cm;易出現淋巴結轉移,預后稍差。 病理診斷:要求>90%腫瘤細胞富含脂滴,腫瘤核級為中-高核級 IHC:蘇丹III和油紅O陽性;大部分ER、PR陰性,HER2過表達。 富含脂質細胞型IBC-NST:腫瘤細胞片狀分布,細胞多邊形,富含脂滴,核不規則,可見核仁。 3.富糖原型IBC-NST 臨床:占所有乳腺癌1-3%;年齡范圍41-78歲(中位年齡57歲);腫瘤大小1-8cm。預后有爭議,大多數認為其更具侵襲性。 病理:通常要求90%以上腫瘤細胞富含糖原,多數腫瘤呈片狀、巢狀或條索狀生長模式; 少數腫瘤可見乳頭狀、小葉狀或管狀模式,腫瘤細胞呈多邊形,界限清楚,胞漿含大量糖原,以至于胞漿透明或顆粒狀,細胞核呈圓形或橢圓形細胞核染色質呈團塊狀,核仁突出。 IHC: 30-50%病例ER(+), PR大部分(-);PAS染色陽性。 4.皮脂腺癌6.伴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的IBC-NST 7.伴破骨細胞樣間質巨細胞的IBC-NST 8.多形性癌 9.伴絨癌特征的IBC-NST 乳腺微小浸潤癌是最大徑≤1mm的浸潤性乳腺癌 以乳腺間質中出現單個或多個獨立的顯微鏡下浸潤灶為特征,多灶性病變的各病灶大小不累加,最常見于高級別導管原位癌 微小浸潤癌的組織學類型主要為浸潤性導管癌,偶見黏液癌、小管癌或小葉癌 目前觀點認為,診斷微小浸潤癌時不要求癌細胞浸潤出特化性小葉間質 病變范圍大、導管原位癌呈高核級、伴有粉刺狀壞死、間質纖維化及明顯淋巴、漿細胞浸潤,廣泛累及小葉腺泡等,提示可能出現微小浸潤癌 高級別原位癌旁查見微小浸潤灶,肌上皮標記CK5/6陰性。 鑒別診斷:
易誤診為微小浸潤癌的DCIS結構 累及小葉 受累導管的分枝 受累導管或腺泡因纖維化扭曲 DCIS累及硬化性病變,如硬化性腺病,放射狀瘢痕和復雜硬化性病變 擠壓假象 穿刺引起組織異位 免疫組化肌上皮標記有助于區分假性浸潤 同側乳腺內多灶性病變常見,雙側發生率較高 體格檢查或影像學檢查中表現可能非常隱匿 由失粘附的細胞組成的浸潤性乳腺癌,通常分散或單排、線性排列(列兵樣) 細胞常圍繞導管周圍呈同心圓排列 腫瘤缺乏宿主反應,無或僅輕微促結締組織反應 細胞常見胞質內空泡,核小,較一致,常偏心性,核分裂少見 常伴有小葉原位癌(LCIS) E-cadherin表達異常,P120漿+;b-catennin胞質陽性或缺失(鑒別:浸潤性導管癌中b-catennin膜陽性) 注意:小葉癌中E-cadherin染色模式,可以:
經典型:ER+,PR+,HER2- CDH1基因突變 組織學亞型 實性型:細胞成片,間質稀少 腺泡型:至少20個細胞聚集成團,由纖細的纖維血管間隔分隔 多形性小葉癌:中高核級/多形性 小管小葉亞型 混合型
1.浸潤性小葉癌,經典型 腫瘤細胞排列分散,呈單行線樣排列(圖1、3、5);瘤細胞常圍繞導管周圍呈同心圓樣排列(圖2、6);瘤細胞分散在間質中,可見核旁空泡,核小,偏心性(圖4)實體型通常見非黏附性小細胞呈片狀分布,細胞異型性明顯浸潤性小葉癌,腺泡型 腺泡型通常為20個以上的細胞呈球狀聚集,腺泡結構之間為纖細的血管網 4.多形性小葉癌 
多形性小葉癌保持明顯的小葉癌的生長方式,但細胞的異型性、多形性更明顯且核分裂更多見,該亞型常伴有具有同樣多形性細胞學特征的小葉原位癌(LCIS)。多形性小葉癌可顯示大汗腺樣或組織細胞樣分化,可由印戒細胞構成。 5.浸潤性小葉癌,小管小葉型 由小管狀生長方式和單形性線性分布的小細胞混合構成。一種低級別浸潤性癌,腫瘤較小,常<1cm,多灶多中心發生 由形態良好的小管組成,小管具有開放的管腔,內襯單層腫瘤細胞 >90%的腫瘤由小管和腺體組成, Nottingham 1級 ER/PR+,HER2-,Ki-67增殖指數低(通常<10%);CK5/6,EGFR,E-cadherin陰性,P53野生型 預后非常好 
| 
| 腫瘤由小管和腺體組成,小管呈圓形、卵圓形或成角,小管被覆單層上皮,管腔內含少量分泌物。
| 小管無完整基底膜,上皮呈立方狀,伴頂漿分泌。
|
鑒別診斷:
a.微腺性腺病:腺體小,圓形或卵圓形,不成角,內含嗜酸性分泌物,上皮立方狀,ER/PR陰性,S-100陽性 b.硬化性腺?。盒∪~中心生長,腺體和小管呈漩渦狀排列,腺體拉長,管腔不明顯,肌上皮存在 c.放射狀疤痕/復雜硬化性病變:呈分區改變,扭曲變形的小管常在病變中央,肌上皮不明顯 d.高分化浸潤性導管癌:腺管為較復雜的模式,有兩層或以上的細胞,可有腔內搭橋或流產的篩狀排列,核多形性較小管癌更明顯 一種低級別浸潤性癌,由具有明確篩狀結構的腫瘤細胞島組成 ≥90%的腫瘤由篩狀、島狀上皮細胞組成 低級別細胞核和稀少的核分裂,Nottingham 1級 ER+,HER2- 預后好 
| 結締組織增生背景中見島狀、成角的細胞巢浸潤性生長,具有篩狀結構,頂漿突起常見,巢周有收縮裂隙
|
鑒別診斷 篩狀型DCIS:缺乏浸潤性癌的相應間質改變,導管周肌上皮存在
腺樣囊性癌:管狀、實性、篩狀結構,有上皮和肌上皮成分,腔內黏液及基底膜樣物質,ER- 小而一致的腫瘤細胞團漂浮在大量的黏液湖中 診斷黏液癌要求>90%呈黏液癌形態,腫瘤核級為低-中核級 ER/PR通常+,HER2-;MUC2、MUC6高表達,EMA陽性(腫瘤細胞簇外表面);神經內分泌標記在B型黏液腺癌中常表達 預后好 腫瘤細胞呈高核級時,最好歸為伴黏液分泌的非特殊型浸潤性乳腺癌 A型:經典型,細胞成分少 B型:富于細胞,常伴神經內分泌分化 微乳頭型黏液癌:伴有微乳頭結構,同時伴有黏液分泌的浸潤性癌,形態類似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細胞常有更高核級。多見于更年輕的女性,更容易出現脈管癌栓及淋巴結轉移。當細胞異型性超過中度,免疫表型ER/PR-,和/或HER2+,不宜診斷經典黏液癌

1.低級別腺鱗癌 發生在乳腺實質內,以汗管樣小腺管浸潤性生長為特征,伴不同程度的鱗狀分化,小腺管周圍的間質常見梭形細胞增生 腺體常拉長,管腔擠壓,部分成“逗點狀” ,可見充滿角化物的微囊 間質由溫和的梭形細胞組成,纖維瘤病樣或較明顯的膠原化 富于細胞的間質向心性圍繞腫瘤細胞巢,周邊可有簇狀淋巴細胞浸潤 P63、Calponin等肌上皮標記顯示部分腫瘤腺體和細胞巢周的肌上皮,可連續,間斷或完全消失 34βE12、CK5/6陽性,CK7、CK8/18一般陰性或弱表達 ER、PR、HER2陰性 鑒別診斷
小管癌:管腔開放腺體,腺管多成角,ER、PR彌漫強陽性,肌上皮陰性,無鱗狀分化 放射狀瘢痕/復雜硬化性病變伴腺鱗狀細胞增生:可有被硬化性間質壓縮的小腺體,雜亂分布,位于中央硬化區,腺體周缺乏富梭形細胞的層狀間質,ER、PR異質性陽性 汗管瘤樣腺瘤:位置表淺,位于乳頭乳暈,不累及乳腺實質
2.纖維瘤病樣化生性癌 一種罕見的低級別梭形細胞化生性癌 臨床:占所有乳腺惡性腫瘤的0.5%;可局部復發和轉移,預后較好
大體:單發,境界清楚,但鏡下邊界不清,浸潤周圍纖維脂肪組織 鏡下:梭形細胞背景中可見上皮樣細胞簇,細胞境界清楚、胞質豐富、嗜酸性。梭形細胞形態溫和。 免疫組化:上皮樣成分表達廣譜CK、CK5/6、CK7、CK14等;梭形細胞核和上皮樣細胞均P63可陽性;梭形細胞不同程度表達SMA、S100、Vim;ER、PR、HER2陰性
(1)纖維瘤?。豪w維瘤病和纖維瘤病樣化生性癌組織學形態非常相似,僅通過形態學很難判斷,但免疫組化有助于鑒別診斷,纖維瘤病常為β-catenin核陽性表達,且CK5/6、P63陰性表達;近年研究表明,CTNNB1突變和細胞核β-catenin陽性在纖維瘤病診斷中具有重要地位 (2)梭形細胞癌:兩者同為乳腺化生性癌的亞型,梭形細胞癌的腫瘤細胞異型明顯,具有中-重度異型性,核分裂像易見,免疫組化表達情況兩者類似 (3)結節性筋膜炎:多發生于皮下淺筋膜,很少發生于乳腺實質,當發生于乳腺實質時與其他部位結節性筋膜炎特點一樣 3.梭形細胞癌 4.伴有異源間質成分的化生性癌 神經內分泌瘤(NET) 神經內分泌癌(NEC),小細胞 神經內分泌癌(NEC),大細胞
(1)NET是一種浸潤性癌,具有中/低級別神經內分泌腫瘤形態,排列成實性巢狀、小梁狀、乳頭狀,島狀、腺泡樣,細胞梭形、漿樣,嗜酸性顆粒狀、緞帶,菊形團樣結構不常見,彌漫表達CgA和/或Syn (2)NEC是一種高級別浸潤性癌,形態具備高級別神經內分泌癌的特點,且彌漫均一表達神經內分泌標志物 ?浸潤性乳腺癌Nottingham組織學分級半定量評分 根據該分級系統,3~5分的乳腺癌為低度惡性(Ⅰ級),6~7分為中度惡性(Ⅱ級),8~9分為高度惡性(Ⅲ級)。 注意判讀腺管形成時存在很多陷阱及誤區,并不是所有被癌性腺上皮圍繞的空腔都是真性的分泌性腺腔,細胞巢與周圍組織之間的裂隙、細胞之間的裂隙、細胞巢中混入的脂肪空泡、細胞內黏液泡、糖原空泡等,都不能視為腺管形成。此外黏液癌的上皮巢完全漂浮于黏液池中,細胞即使有極向,其腺腔緣也往往位于上皮巢的最外圍,形不成腔在中央、上皮在周圍的真性腺腔結構,因此腺管形成評分應為3分。浸潤性微乳頭狀癌以及微乳頭型黏液癌,雖然細胞巢中央??梢娍涨恍纬?,但不是真性腺腔,細胞的極向是翻轉的,腺腔緣實際位于細胞巢的最外圍。MUC1免疫組織化學染色可以把這種極向翻轉的本質凸顯出來,并有助于判斷是否為真性腺腔形成。
| 核多形性: 核分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