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工作中,乳腺浸潤性癌非常常見,根據它們的臨床和病理特征,大致可分為兩大類:特殊類型(如小葉癌、小管癌、黏液癌等)和非特殊類型,后者占大多數。
隨著第5版《乳腺腫瘤WHO分類》出版,乳腺浸潤性癌的特殊類型和非特殊類型的概念發生了一些調整。 接下來我們結合新、舊兩版WHO內容,回顧一下乳腺特殊類型浸潤性癌基本病理特征。 由于文章篇幅較長,將分成上下兩篇,今天先帶來上半部分的內容,之后小衡再來分享下半部分,敬請鎖定「衡道病理」公眾號。 
基本概念
是乳腺腺體發生的一大類異質性、惡性上皮腫瘤,具有較廣泛的形態譜系。 最新版乳腺WHO要求≧90%的腫瘤成分表現出特殊的組織學類型,例如小葉癌、小管癌和黏液癌等。 是一大類異質性的浸潤性乳腺癌,占乳腺浸潤性癌的多數,形態學上不能歸類為任何特殊的組織學類型,同義詞包括浸潤性導管癌、浸潤性乳腺癌,NOS等。 
疾病列表
表格說明: 根據2019版乳腺WHO腫瘤分類,乳腺浸潤性癌中的特殊類型包含8種,分別是小葉癌、小管癌、篩狀癌、黏液腺癌、黏液性囊腺癌、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大汗腺癌和化生性癌。 
病理特征
(1)臨床特征: (2)病理形態: 結構 腫塊大體常界限不清; 腫瘤細胞在纖維基質內單個散在分布; 部分腫瘤細胞排列呈單行線狀; 部分腫瘤細胞圍繞正常導管呈靶環狀排列; 通常缺乏腺管形成(腺管形成3分); 腫瘤缺乏宿主反應,背景結構保存; 大多伴有小葉原位癌成分;
細胞 腫瘤細胞體積較??; 腫瘤細胞彼此之間缺乏粘附性; 腫瘤細胞核呈卵圓形,胞漿稀?。?/p> 細胞核染色質均勻細膩,核仁不明顯; 腫瘤細胞核異型性小(核級1-2級); 核分裂象罕見(多形性亞型除外);
(3)少見特征: 有時細胞胞漿可見黏液空泡; 有時細胞內黏液增多呈印戒樣; 有時細胞漿含泡沫狀顆粒,呈組織細胞樣; 間質可能出現豐富的細胞外黏液; 有時合并存在IBC-NST;
(4)免疫組化: ER:經典型ILC幾乎總是陽性; PR:陽性率60-70%(腺泡型最高,多形性最低); ERBB2(HER2)擴增和過表達:ILC很少見; E-cadherin:ILC細胞膜陰性(約15%例外); P120:ILC細胞膜陰性; P53、CK14、CK5/6、SMA和P63:很少表達;
圖1:乳腺浸潤性小葉癌;乳腺組織內,腫瘤細胞散在分布,部分呈單行線性排列。 圖2: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腫瘤細胞也可圍繞正常乳腺導管呈同心圓樣/靶環樣排列。 圖3: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對比正常乳腺小葉,腫瘤細胞體積較小,胞漿稀薄,細胞核染色質均勻,核仁不明顯,分裂象罕見。 圖4:乳腺浸潤性小葉癌;部分病例中腫瘤細胞胞漿內出現黏液空泡,使得細胞形態略顯透明。 (5)其他亞型: 乳腺小葉癌除了經典形態外,還有一些獨特的組織亞型,包括腺泡型、實體型、多形性、導管-小葉癌和混合型等。 腺泡型 占浸潤性小葉癌4%-15%; 通常見于絕經后婦女; 腫瘤呈巢團狀(>20個細胞),圓形輪廓; 細胞巢之間由纖細的纖維血管分隔; 似小葉原位癌,但肌上皮缺失; 腫瘤細胞小而一致,類似經典型; 可能含有破骨細胞樣巨細胞; 可能比典型的小葉癌預后差;
圖5:乳腺浸潤性小葉癌,腺泡型,腫瘤排列呈巢團狀,由大約20幾個細胞組成,巢團之間有纖細的纖維血管分隔(圖片來自Pathologyoutlines.com)。 實體型 占浸潤性小葉癌5%; 腫瘤細胞呈實性片狀分布,間質成分少; 腫瘤細胞核級常增高; 需要鑒別淋巴瘤; 相比其他亞型預后較差;
圖6: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實體型;腫瘤細胞呈實性、片狀排列,浸潤脂肪組織(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多形性亞型 占浸潤性小葉癌10%; 更常見于老年女性; 常出現混合結構,如腺泡、實體; 細胞具有更高程度異型性; 細胞核具有明顯多形性;核>小淋巴細胞4倍,類似高級別DCIS腫瘤細胞; 核分裂象>經典ILC; 可能顯示大汗腺或組織細胞樣分化,或由印戒樣細胞構成; 小部分病例免疫組化不同于經典型,即Her-2過表達,ER、PE陰性; 屬于WHO3級腫瘤,具有較強侵襲性; 預后比經典型小葉癌差;
圖7:乳腺浸潤性小葉癌,多形性亞型;腫瘤細胞體積增大,形態不規則。 混合性導管-小葉癌 約占浸潤性乳腺癌5%; 鏡下同時具有明確的導管癌和小葉癌成分; 可伴有DCIS或LCIS;
圖8:混合性IBC-NST -特殊亞型乳腺癌,左上角為IBC-NST,右下角為小葉癌。( 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1)臨床特征: 約占乳腺癌浸潤性癌1.6%; 平均40-60歲,以高齡和絕經后多見; 大多數是通過鉬靶篩查偶然發現; 影像表現體積小伴有毛刺狀邊緣; 10-20%腫瘤呈多灶分布; 是一種低級別浸潤性癌; 預后良好,5年生存率92.3%-100%;
(2)病理形態: 結構 腫瘤體積較小,平均1.2cm,邊界不清; 低倍鏡下,腫瘤輪廓呈星狀,浸潤乳腺實質; 腫瘤由腺管組成,大小不一(>90%區域); 小管形成良好,管腔開放,呈圓形或成角; 管腔面可出現頂漿分泌現象; 管腔內可能有分泌物或鈣化; 內襯單層腫瘤細胞; 小管缺乏肌上皮細胞,部分有不完整基底膜; 小管之間是增生的纖維間質; 小管可向小葉間脂肪浸潤; 脈管和神經侵犯少見;
細胞 腫瘤細胞呈立方或柱狀,形態均一; 胞漿紅染或透明; 核圓形,深染,核仁不明顯(核級:1級); 核分裂象罕見; 95%伴有柱狀細胞病變; 89%存在不典型導管增生/導管原位癌;
(3)注意要點: 細胞核非諾丁漢1級不支持TC診斷; 核復層、異型明顯或分裂像高不支持TC診斷; HER2過表達不支持TC診斷;
(4)免疫組化: 圖9:乳腺小管癌;低倍鏡下,腫瘤輪廓略呈星狀,浸潤周圍乳腺實質。 圖10:乳腺小管癌;腫瘤主要由小管組成,卵圓形、淚滴狀或呈角,管腔開放,內襯單層上皮細胞,間質有較豐富的膠原纖維(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圖11:乳腺小管癌;小管呈卵圓形或淚滴狀,內襯單層上皮細胞,細胞核1級,周圍缺乏肌上皮細胞,小管之間是增生的纖維間質(圖片來自參考文獻1)。 參考資料: 1.《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5th Edition》 2.《WHO Classification of Breast Tumours 4th Edition》 3.《Diagnostic Histopathology of Tumors, 5th Edition》 4.《乳腺診斷病理學叢書:乳腺病理診斷和鑒別診斷》
歡迎個人形式轉發,謝絕媒體、網站等未經允許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如需轉載請提前聯系本公眾號,并在文首注明「來源:衡道病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