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ILC伴實性乳頭狀生長模式 圖4 ![]() 四 具有混合形態特征的浸潤性癌 1、浸潤性乳腺癌,非特殊類型(IBC–NST) 和浸潤性小葉癌(ILC)的混合型癌 2、小管小葉癌 圖5 ![]() 3、ILC伴小管結構 圖6 ![]() 4、IBC-NST伴小葉生長模式 ![]() 幾點思考: 1、IBC–NST和ILC的混合型癌中,腺/管成分E-cadherin陽性,單行列兵樣小葉模式浸潤區域E-cadherin陰性。其中一些可能代表了碰撞腫瘤,而另一些則代表IBC-NST攜帶CDH1突變而致E-cadherin陰性的亞克隆分化。 2、小管小葉癌到底是“小葉癌的管狀型”還是“具有小葉癌生長方式的導管癌”,其組織起源及分類存在爭議。 3、灶性腺體/小管形成的ILC彌漫性E-cadherin陰性,但在管狀區域表達P-cadherin,這表明鈣黏蛋白轉換是細胞間黏連的拯救機制,“ILC伴小管結構”一詞已被提出用于這些腫瘤。其他經典ILC中局灶出現E-cadherin陰性的小管是一個公認的發現,但ILC伴小管結構是否代表一個獨特的臨床病理特征仍不清楚。 五 小葉癌的診斷及臨床意義 總結 參考: 編譯/作者 ![]() 崔娜 住院醫師 上海長征醫院病理科 審校 ![]() 陳軍 主治醫師 上海長征醫院病理科 審校 ![]() 顏紅柱 副主任醫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七人民醫院病理科主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