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拜佛的習俗 今年春節,因為種種原因我一個北方人留在了福建過年,趁著放假的間隙,跟著朋友實地去了解了閩南地區(特指廈漳泉潮州一帶)的民俗、宗教文化。 在福建,廈漳泉是非常順口的說法,分別指的是廈門、漳州以及泉州,他們又被稱之為閩南文化三兄弟。 相比較北方單一直線條的“官本位”文化。在南方,特別是閩南地區,民間信仰非常盛行。 留心觀察便不難發現,閩南一帶不論城鎮鄉村,公廟寺觀隨處可見,且他們不做派系的區分,往往是佛教道教同拜。 同一廟宇可以同時供奉著佛、道還有眾多俗神的尊像,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區域。 這點從幾位朋友家五花八門形式多樣的神龕就可以窺見一斑。有的供奉的是從天庭陽界來的,比如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觀音菩薩、道教的八仙鐵拐、漢鐘離、張果老、何仙姑、藍采和、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灶神、五谷母、阿婆(床上的神); 有的是供奉的是陰曹地府的各路神明。如道家的天齊仁圣大帝,據說它是冥界主宰,地位最高,權利極大,大地萬物生靈都在他的管理范圍之內。 北陰酆都大帝(道家),權利僅次于仁圣大帝,冥界的二當家。 再比如手眼通天、信徒遍布三界、冥界的實際話事人地藏王菩薩及鐘魁、判官、黑白無常、牛頭馬面、孟婆等。 還有接地氣點的拜拜媽祖、關公等七七八八的五路財神。 當然還有些我實在無法叫出名字,聽朋友說他們或許是是某個名人、或者只是某個有威望的先人。 這些大大小小的神,構建起閩南地區的宗教文化。 這里的人每年初一十五、春節、誕辰,都排著隊去“念心”等著去添點香油錢、祭拜個“果盒”(水果類的祭品)、上柱香,獻點元寶紙錢。 坦誠說這些活動在我家鄉,連我媽這種老思想的人見了都會稱其為“封建迷信”,但在這里卻搖身一變、大行其道,令人匪夷所思。 與閩南的朋友討論這一現象,他們說拜拜文化是祖輩流傳下來的,時間久了也就隨俗了,現在工作回家但凡有時間也會跟家人一起去拜拜。 對他們來說,這即是一種文化傳承又是經久不變的儀式。 求神拜佛拜,所求為何? 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向之前打過交道的閩南老板們求教,問他們為什么廈漳泉、臺灣閩南和潮汕這一帶的大老板或者說有錢人都很迷信拜拜呢? 如果普通人燒香拜佛是為了讓神靈顯化,幫助自己實現健康富足平安的愿望,這尚可理解。 但稍有財富身家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仍然去燒香拜佛算命,這背后是不是有其他的因果邏輯呢? 一位閩南老板的回答讓我十分受益。 他說其實拜神的文化,源遠流長,在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但是現在主流文化的觀念中,燒香拜神基本上等同于封建迷信。 那是不是真的是封建迷信我們暫且不說,你觀察閩南文化如果只是發現了他們封建迷信喜歡燒香拜神,那還是只抓住了表象。 在我們閩南文化里邊有一個核心叫“兩廟體系”,所謂的兩廟體系指的是拜神的“寺廟”和敬祖的“家廟”。 家廟與寺廟的區別,在于家廟聯系的是“厝里人”(強調的是宗族關系,也可以理解為自己人即熟人社會)。 而寺廟則是“厝內外”的聯系窗口,聯系的是外面的人。 家廟聯系的“厝里人”常拜拜可以加強同族鄉村的關系,達到團結同姓宗親的目的。 而寺廟則可補充家廟所無法達成的“神”的作用,注意這里的“神”是助力。 比如明末清初臺灣社會的開發,同安人侍奉城隍,安溪人為清水祖師,南安人為廣澤尊王。目的是抱團發展、穩定社會團結百姓。 這樣當不同姓氏因利益產生沖突時,同一信仰體系的庵廟便充當調停者的角色。 從而使整個鄉村內部分成若干小團體。 這些小團體彼此合作和競爭,不管是在外務工還是營商,任何一個小團體的成功都能確保整個鄉村社會的興旺。 這點在廈門的海滄新垵村表現的最為徹底,在其村內既有以房為別的小宗,也有以居住角落為分的聯宗。 不同姓氏聚落在一起聯盟組織,對內調停矛盾,在外團結一致共抵外村,從而使各方勢力均衡競爭和共同發展。 至于拜神的寺廟,每一個閩南鄉村都有自己獨有的社祠/廟,他們是全村共同信仰中心。 每次廟會,都是全村一年中最熱鬧的盛會,那時,村民們有錢的會出錢,有力的會出力,除了表現對神靈的虔誠外,也含有比拼炫耀的意思。 這種比拼,在某種程度上是促使村民各自努力工作的動力。 故而,但凡民間信仰發達的地區,其商業氛圍均會較其他地方濃烈。 同時家廟側重于宗族關系也就是熟人社會,講究的是衣錦還鄉落葉歸根。 強調的是一個人若想死后在列祖列宗的族譜上、家廟牌位上、家廟大埕上留下濃墨一筆,就需在科舉、資助、義行、孝道、營商等方面有所建樹。 故而閩南潮汕人科舉鼎沸、善于經商、忠孝兩全成了普遍的現象。 社/寺/庵廟體系信奉的是佛家的因果論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因果論的影響下它們認為有“神”庇佑,人也就變得膽大,做事時便敢于放手拼搏; 在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影響下,他們相信,命由天造、運由己改。做事要審時度勢,想成功要天時地利人合缺一不可。 以至于在兩廟體系下的影響下,閩南潮汕人大多敢干敢闖,它們篤信“愛拼才會贏、賭性更堅強”。 為何越迷信越富有? 說到這,相信大家對閩南地區和廣東潮汕地區的人封建迷信形成背后的邏輯因果應該有了更深的認識。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其實我們中國人是最務實、最不信神的一群人,從古至今由來如此。 西方人對神明是有些無條件的崇拜和信仰的,而我們國人對人神的關系大多是停留在使用和助力階段。 譬如古時候強調君/王權神授,這說的是使用關系。 武王伐紂后,商紂王殘暴失德,后人得出的答案是“天命靡常,敬德保民”意思是天命不常駐,而以統治者的德行為轉移。說的還是使用和助力的關系。 到了春秋戰國,儒家的孔子熱心于改造現世,總是回避談論鬼神的問題,先后提出“未知生,焉知死?”和“敬鬼神而遠之”的論斷。 至此,人跟神的關系更加涇渭分明。 為什么說我們中國人是極度務實的群體呢?細心觀察就不難發現,一直以來中國最受歡迎的神靈基本都是財神、月老、觀世音菩薩這些神明。 這些神明的典型特征就是有明確的使用場景和價值,所以與其說中國人信神,倒不說說中國人喜歡和神做交易。 就比如向文曲星和孔夫子祈求取得功名,向財神爺要發財的機會和方法。 這種敬畏和崇拜,與其說是迷信倒不如稱之為信念,要知道要讓一個務實的中國人無條件相信一個不會帶來什么實際好處的神。 那基本是很不可想象和不切實際的事情 那為什么越迷信的地方越富有呢?因為“心不喚物物不至啊。”在佛家看來這世界上有三種力,分別是愿力、業力、和加持力。 愿力是生命中的動力,所謂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而業力是行為、言語、思想等各方面所表現出來的能力(有好有壞),也是生命中的阻力(又叫業障)。 加持力指的是“如有神助”的外力。 在佛家看來如果一個人沒有強大的愿力,那么他即是各方面都很優秀,條件都具備了,也會被業力所主宰。 反過來,生命中的動力(愿力)大了,生命中的阻力(業力)相對也就小了,做事也就容易成功。 正因如此才會有那句:能力大不過業力,業力大不過愿力。 所以想成功,不妨學學閩南潮汕人拜拜財神發發大愿喔,說不定下一個億萬富豪就是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