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參照現實世界和常識,作合理分析想象和創造性還原”,這種閱讀文本的方法和思路,看似簡單,但并不簡單。不過,掌握這種方法和思路,對于鍛煉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具有根本的、永久的好處。因為這種方法和思路本身就需要分析、想象和創造能力。這篇文章只介紹這種方法和思路的原理,下篇文章將結合具體案例介紹這種方法和思路的實踐運用。 正文: ③參照現實世界和常識,作合理分析想象和創造性還原(1) 上面講,借用斷層留白的寫法,能夠以有限的文字來承載大量的內容。其基本原理是什么呢? 這要從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說起。與圖像、聲音可以直接刺激人的視聽感官不同,語言文字是抽象的符號,讀聽語言文字本質上不是刺激人的視聽感官,而是刺激大腦的聯想。比如,聽到一段優美音樂,即使從未經過音樂訓練的人也能強烈地感到它的美,因為音樂能直接刺激聽覺器官。但是,看到這首詩:“歧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相信很多人都不會有什么特別的感覺,不會感到它有多美多喜,也不會感到它有多悲多苦。只有經過必要的唐詩訓練和對杜甫身平有必要的了解,以及具有一定的人生經驗后,才會體味到詩中那異常強烈的悲喜交加的強烈情感。 語言文字刺激人的大腦聯想,就是激活讀者的生活經驗,喚醒沉睡的情感,激起無限的想象和回憶。 語言文字刺激大腦的要義,在于向讀者提供足夠的信息,而不是全部信息。所謂“足夠”,就是達到能激起讀者想象,并能促使讀者利用其生活記憶去補充、豐富語言信息的那個限度。達不到這個限度,語言就引不起讀者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興奮,形不成有效刺激,引不起讀者的感應,讀者的經驗就調動不起來,就不能去補充和還原作者想傳達的文意。但如果超出了這個限度,提供的信息量過多,讀者的大腦皮層就會引起多個興奮中心,讀者被刺激過度,他的回憶、想象就會過于紛紜。根據大腦神經科學研究結論,多個興奮中心會相互抑制,多中心會變成無中心,同樣達不到有效刺激讀者大腦的目的。 因此,高明的作家就要準確把握提供信息的限度,為了防止信息過量,便要制造很多斷層留白,從而有意識地降低信息的提供量。因此,借用斷層留白的寫法,便能夠以有限的文字來承載大量的內容。因為這些大量內容主要來自于讀者生活經驗的激活,沉睡情感的喚醒,以及無限想象和回憶的激起,文本信息只是提供讓讀者思維爆發的“導火索”。 從閱讀角度看,既然是特意制造的斷層留白,說明基于已有的文字信息就足夠還原作家想傳遞的信息了,只需參照現實世界和常識,利用合理分析,對斷層留白之處進行想象性補充,便可還原作者想傳達的文意。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調動了現實世界的經驗和自己所學的知識,對文本提供的信息進行了合理分析。因此,讀者還原文意的過程,本質上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對文本信息進行再創作的過程,故而我們稱這種還原為創造性還原。 正因為這樣,才會出現“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的現象。正因為這樣,很多學生讀《三國演義》時,想不通上面講的為何袁紹不聽謀士建議襲擊曹操,因為很多學生既沒有學過這種政治考量的知識,更沒有這方面的現實經驗。 因此,經典作品常讀常新,不同年齡閱讀會進入不同的深度和細度,會得到不同的啟發和收獲。 ——《閱讀理解深講課》第一章第四節 閱讀到此,請隨手點贊、轉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