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弘揚教育家精神是教育界的熱點。勤于讀書是教育家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閱讀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求,也是教師隊伍整體提升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快速變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和教師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但同時由于教師自主閱讀的內在動機不足、教育負擔較重、閱讀書籍范圍狹窄等原因,存在閱讀時間少、閱讀理解淺和被動閱讀等問題。在理想和現實的交織下,教師閱讀呈現諸多復雜現象和值得深思的問題。回顧這一年,教師閱讀是如何組織的,有哪些優勢和不足?教師自讀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如何提高教師共讀的質量,未來的教師閱讀應注重什么?諸多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并反思。  閱讀要對教育教學實踐產生作用,一般有幾個條件:一是教師能夠主動閱讀,持久鉆研、探究;二是能將所讀與所做貫通,將書中的理念、方法、策略運用于教育教學實際;三是有專家導讀,闡明重點,破解教育研究中的難點。要滿足以上條件,就涉及誰來組織閱讀的問題。一是區域教育行政部門發揮優勢組建線下讀書會。比如,山西省繁峙縣出臺了縣域推進教師讀書活動實施意見,組織讀書社,聘請閱讀指導專家;山西省定襄縣教育局把教研與讀書結合,組建全縣教師讀書會,由各學校輪流承辦讀書活動;浙江省臺州市教師教育院組建了市、縣、校三級“啃讀”共同體,推進“走進經典教育家書院”等活動。區域行政部門組織的優勢是能從閱讀場地、閱讀書籍、專家邀請等方面為教師閱讀創設有利條件,能有效創造讀書氛圍,組織教師大面積參與。其不利之處是,學校與教師如果不理解,就會為了完成任務而被動參與、消極應付。二是教育出版社、教育期刊社和教育公益機構利用專業資源和專業影響力的優勢,組織全國性的教師線上閱讀共同體。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報、新教育讀書會等利用專業資源的優勢和影響力,吸引教師主動參與。其優勢是利用專業資源,激發教師閱讀積極性,不足是由于教師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學段,各自的工作處境千差萬別,難以針對性地與每位教師的工作實際結合。三是學校以行政力量發起讀書會,定期組織教師共讀。如山西省武鄉縣、沁縣的中小學校根據工作重點和目標定期組織教師共讀。學校組織的優勢是能緊密結合教師的實際工作,但由于缺乏專家指導,共讀質量有待提高。當然,如果學校有專家,情況就大不相同,比如河南省開封市貞元學校幾乎每天都有共讀,共讀由哲學博士、校長王志江導讀,將管理和教研融在讀書中。在閱讀的基礎上,貞元學校構建了K12卓越課程系統,有效促進了學校內涵發展。 大多數教師還是本著實用主義的目的閱讀,但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似乎對實際工作沒產生多少效果?這與碎片化閱讀有關。如今,教師可以從手機上閱讀文章,極大豐富了知識,拓展了視野,但繁蕪雜亂的網絡信息也導致閱讀的碎片化和表層化。教師只獲得了散點狀的知識而沒有建立網狀的知識體系,容易成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崔允漷所言的“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解決實際問題需要對教育教學有深刻的領會和洞察力,這就需要有意識地規劃主題閱讀,結合知識結構短板,圍繞教育、課程、教學、兒童、學習等領域選擇相關書籍深度閱讀。比如,要理解新課標理念,可以閱讀《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大概念教學:素養導向下的單元整體設計》《新課程關鍵詞》《大概念教學15講》。要理解學習是如何發生的,可以閱讀《人是如何學習的》《兒童心理學》《思維與語言》《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學習之道》《教育心理學》等書籍。要理解什么是課程,可以閱讀《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后現代課程觀》等書籍。要理解兒童,可以閱讀《兒童的人格教育》《0—8歲兒童的紀律教育》《童年的秘密》《同一性:青少年與危機》《童年的消逝》等書籍。深度閱讀是相對于淺閱讀而言的。依據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所言,如果閱讀停留在記憶、理解和應用的低階思維就是淺閱讀,只有進入分析、評價、創造的高階思維才是深度閱讀。在我看來,朝向深度閱讀的“啃讀”需要五步: 第一步是勾畫重點,使用不同顏色的筆勾畫出書中的重點概念或關鍵句子、段落; 第二步是批注,在書頁的頁眉、頁腳等空白處寫下閱讀心得、疑惑、隨想等,用簡短的話概括出段或章的中心思想; 第三步是繪制思維導圖,提煉文章的核心觀點以及內在的思路和邏輯結構,畫出思維導圖,將文本內容結構化; 第四步是針對文本的核心概念或關鍵內容,向他人咨詢、討論、交流或查閱其他資料,進行研究性閱讀;  通過線下線上的方式組織共讀是打破認知偏見、深入理解書籍的重要方式。一群人聚在一起,暢所欲言,真切交流,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和實踐經歷解讀書籍,可以彌補個體知識有限和經驗局限的不足,也有利于促進閱讀的趣味性,激發閱讀的積極性。但現實中共讀存在的不足是缺乏深度對話,沒有緊扣書籍推敲、發掘、揣摩、辨析甚至質疑。有的共讀偏離重點,泛泛而談;有的把書籍中的某個點作為話題,重點談自己的觀點;有的只印證書籍中的知識,缺乏異質性思維和批判性眼光。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共讀組織分工不明,閱讀準備不足,閱讀環節不合理有關。要組織朝向深度對話的共讀,首先要指定導讀人。導讀人的任務是讀前查閱資料、精心備課,提出高質量的預習問題并對全書進行導讀;共讀中,解讀書籍中的重難點,并糾正發言者的誤區。其次,要做充分準備,全體參與人在共讀前根據預習題通讀、細讀文章并批注。導讀前,最好能在讀書群開展一些討論和對話,為共讀預熱。共讀后,能將錄制好的共讀整理為文字實錄。最后,針對不同文本設置不同的共讀環節。比如,針對《給教師的建議》等閱讀難度不大的書籍,可以設置“自讀—對話—解讀”三個環節。針對《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等有難度的書籍,需要設置“導讀—自讀—對話—解讀”四個環節。假期是深度共讀的最佳時機,我每年在暑期發起經典共讀,幾百人在一起,拋開家務、人情事務的干擾,持續共讀、討論、對話,不斷刷新認知,體驗思維的“高峰時刻”。閱讀是輸入,輸入效果如何要看輸出,或觀念變了或行動變了。為了避免為讀而讀,凌空虛蹈,我提倡以輸出為導向的共讀。具體做法有三:一是“共讀 寫作”,共讀后寫一篇閱讀筆記,從觀點、論證、事例等方面邏輯清晰地呈現自己的理解; 二是“共讀 演說”,共讀后將書籍的要點、結構、意義和價值等用最短的時間講出來; 三是“共讀 行動”,共讀后看教師的教育教學行動改變了什么,改變了多少,效果如何。 未來,教師應注重數字閱讀和跨界閱讀。雖然新媒體為教師閱讀帶來了部分隱憂:教師閱讀注意力難以保持專注、閱讀信息難以保證質量、閱讀思維難以持續深入、教師交流難以達成默契。但科技改變生活是不可阻擋的趨勢,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擁抱信息技術帶來的閱讀習慣、閱讀方式、閱讀媒介的變革,善于通過電子閱讀器、平板電腦、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設備來閱讀,充分利用數字閱讀的便捷性、可搜索性和互動性。閱讀發揮作用是長期、隱性、間接的,教師固然要重點閱讀教育領域書籍,但要避免過于實用主義。教師讀書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為了提升科學文化素養和道德認知水平,這需要跳出學科中心、職業本位的窠臼,開展跨界閱讀。教師既要從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等領域重新審視教育,還要多讀一些文學、生物學、哲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領域的經典書籍,提升認知,涵養學識,成為一個靈魂澄澈、精神飽滿的人。(本文系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十四五”規劃“閱讀與教師發展”專項課題項目“專業閱讀提升教師教育素養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3JS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