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中醫的朋友們都知道,中醫診病講究“望聞問切”四診和參。
其中,最“神秘”的當屬“切診”,醫生的手在咱們的手腕上一搭,身體近況似乎就被看透了。國醫大師李士懋認為,脈診是辨證論治體系的靈魂。中醫四診,以脈為首,其在診斷中的權重甚至占到50%~90%。中醫認為,人體的脈象(脈搏動的狀態)可以反映體內相應部位的氣血充盈程度和運行狀態。一般來說,氣血充足,則脈象和緩有力;氣血不足,則脈象細弱或虛軟無力;氣滯血瘀,可出現脈澀不暢。因此,通過準確的切診,可為醫者辨證提供更多的信息,使醫者更準確地施以救治。中醫把脈并不是單純地按一按、數一數脈搏次數那么簡單!下指時,先以中指按在手腕掌后骨骼突出位置的內側,這里有動脈搏動,此為“定關”。大家可以在身邊的朋友身上試驗一下,通常來說,正常人的脈象可以給人一種“充實飽滿,從容和緩”的感覺。在醫生診脈的幾分鐘里,“脈位”、“力度”、“脈率”、“滑澀”等諸多指標都在考察范圍之內。中醫將脈分為二、三十種,在這里我們僅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脈象:診脈時手指的力度從輕到重,尋找脈動最明顯部位,可確定脈的“位置”,是居于皮膚表層還是里層。浮脈:浮輕取,重按無,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風熱,浮而無力是血虛。沉脈:沉重按,脈才顯,如石投水必下潛。沉而有力為冷痛,沉而無力是虛寒。醫者診脈時保持平和均勻的呼吸,一呼一吸之間,計算脈搏次數,正常情況下大約跳四次,這可以大致估算一下患者的脈率。具體而言,脈搏跳動每分鐘超過90次為數,每分鐘少于60次為遲。數脈主熱,臟腑功能可能處于亢進狀態;遲脈主寒,臟腑功能或處于抑制或衰退狀態。但也不絕對,軍人或干重體力活的人,每分鐘大多少于60次。遲脈:遲脈來,一息三,脈來極慢記心間。遲司臟病或多寒,虛實之間仔細研。數脈:數脈來,息六至,脈來快速用心記。浮沉虛實須分別,君相之火不同治。要知道,我們的脈管如河道,水足河道充、水少則流細、水滿則流溢。形狀過于細小的脈象,或柔軟如發絲,或堅硬如鋼絲,常見于陰血不足的患者。如果脈形過粗過寬,甚至邊界不清,通常表示體內陰類的邪氣較盛,最常見的是濕邪。細脈:細脈候,細如線,沉取極細終不斷。憂勞過度氣血虧,濕邪郁結也常見。手搭在脈上,可以感受脈的力度,這主要反映人體陽氣的充盛程度。 氣盛則脈動有力,氣虛則脈動無力。不過,太過有力的脈,則往往表示體內有火熱邪氣,在鼓動氣血。虛脈:虛脈形,皆無力,浮大而軟無根砥。脈虛身熱為中署,氣虛正虧身無力。實脈:實脈形,大而長,三候充實力最強。新病見實邪氣盛,久病見之病主殃。除了上述的一些信息,醫生們還會探查氣血在脈內的運行狀態,從而發現弦、滑、澀、濡等脈象,以對疾病做出進一步的判斷。所以,別看只有三根指頭的距離,醫生可是能從里邊了解很多信息呢!再與望診、問診、聞診等方法結合起來,以整體觀為指導,您的個人情況,可不就被醫生“看透”了嘛!內容綜合自中國中醫藥報、健康湖北、中醫書友會等,動圖來源:小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