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診病
脈診的起源與發展 脈診要注意哪些事項? 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認識,《內經》說,診脈要常在清早,這時人的陰氣未動,陽氣未亂,才可以查出不正常的脈。又說脈應四時氣候而變動;并指出診脈要注意人的性格的勇怯,骨肉皮膚的質地,“形之肥瘦”,人的精神因素等情況,認為驚恐、憂慮、動靜都會使脈發生變化。以后的脈書,在這一方面的論述更加全面。諸如男女長幼高矮等等都在注意之列。現代生理學證明。人類心臟的活動(心搏率、心血輸出量等),很容易受各種因素的影響而變化。以心血輸出量來說,在十分靜止的狀況下,如清晨初醒尚未起床,人的心血輸出量就相當恒定。又如人的正常心搏頻率,不但男女有差異,長幼不同,就是同一個人在同一天內,也常因體態的改變、活動的多少以及精神等因素的改變而變異。可見,古人對和切脈有關因素的觀察是很細致的,因為這時分辨正常脈和病脈是很有關系的。 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 我國古代醫家很注意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認為通過切脈可以了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體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和判斷預后。正如《內經·靈樞經·經脈》所說:“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就是說,脈診可以判;斷病人的生死,處理百病,調理虛實。《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說:“善診者察色按脈,………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這就是說,從脈象的權衡規矩,可以識別疾病所主的臟腑;從病人的脈象去辨別浮沉滑澀,可以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這是從把人體看成一個整體的觀點出發的,而這種整體觀點又是以經絡學說作為基礎的。中醫認為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它內通臟腑,外連四肢肌朕骨節,把全身構成一個有機整體。脈是整體的一部分,所以從脈象的變化可以察知內在的變化。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就是說,人體內部的變化會在外部表現出來。 脈搏是循環機能的綜合表現。脈象的情況因循環系統的情況改變而不同。心臟主動脈活瓣是否健全,心跳是否合乎節律,以及動脈的彈性怎樣,都可以通過脈搏診出。不僅如此,由于循壞系統和身體各內臟都有密切關系,組織代謝的任何變化都會給血液循環以一定影響,而機體的重要疾病變化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循環系統的功能。所以,脈象不單單反映循環系統的變化,還反映其他構臟和系統的變化。例如,許多疾病都和血液戍分的改變有關,發燒、發炎時,血液中的白血球數相應增加;肝癌、糖尿病等疾患,都能使血液戌分起變化,從而導致血流速度等方面的改變,并引起脈象的變化。尤其是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關系更加密切。例如,由于血管壁受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控制,當有些疾病引起這兩種神經的變化時,血管就受影響,從而引起脈象的改變。由此可見,我國古代醫學強調脈診在臨床上的意義,是有依據的,只不過古人由于條件的限制,不可能有像今天這樣的認識罷了。 所謂脈象,就是醫生用手指感覺出來的脈搏形象,它包括動脈搏顯現部位的深淺、速率的快慢、強度的大小、節律的均勻與否等等。正常的脈象是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中和有力、節律均勻的,稱作“平脈”(正常脈象)。有病時的脈象叫做病脈。不同的病癥常出現不同的脈象。我國古代醫家對于脈象的研究是很細致的。《內經》已經記有十多種脈象,《脈經》總結了二十四種,以后的脈書甚至記述多達三十多種或更多。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宋代施發的《察病揩南》(公元1241年)一書,載有三十三幅脈象圖,很是生動有趣。近代用科學儀器描繪脈象,是法國生理學家馬雷(1830—1904)在公元1860年發明脈搏描記器以后才實現的。我國古代醫家能在他幾 把脈的概念 把脈又稱為切脈,是中醫師用手按病人的動脈,根據脈象,以了解疾病內在變化的診斷方法。切脈具有悠久的歷史,它反映了中醫學診斷疾病的特點和經驗。脈象,可以理解為脈搏的形象。是由動脈搏動的顯現部位(深、淺)、速率(快、慢)、強度(有力、無力)、節律(整齊與否、有無歇止)和形態等方面組成的。脈象是中醫辨證的一個重要依據,對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斷疾病的變化,識別病情的真假,判斷疾病的預后等,都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由於脈為血之府,貫通全身,所以體臟腑發生病變,往往反映於脈,有時在癥狀還未充分顯露之前,脈象已經發生了改變。 把脈的意義 脈象是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波動,心氣的盛衰,脈道的通利和氣血的盈虧直接相關。所以,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同時,血液循行脈道之中,流布全身,運行不息,除心臟的主導作用外,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肺朝百脈,肺氣敷布,血液放能布散;脾統血,為氣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氣的充養和統攝得以運行;肝藏血,主疏泄以調節血量;腎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氣,腎氣為各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原動力。故哪能反映全身臟腑、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當臟腑、氣血發生病變后,必然從脈搏上表現出來,呈現病理脈象,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把脈的部位 臨床主要運用“寸口診法”,即切病人橈動脈的腕后部分。《內經》中曾有“遍診法”和“三部診法”的記載,近代臨床很少運用,故不介紹。脈診獨取寸口的理論根據有二:一是肺朝百脈,脈會太淵。即人體各經脈均會集于肺,而寸口為手太陰肺經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淵穴,是脈會之處,所以有“脈會太淵”之說。二是脾胃為各臟腑氣血之源,各臟腑氣血之盛衰,與脾胃功能之強弱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手太陰肺經亦起於中焦睥功能之狀況。因此,全身臟腑經絡氣血之盛衰,都可以從寸口脈上反映出來。 把脈的方法 切脈應在病人安靜時進行。《素問。脈要精胃論》強調,診脈常平坦 切脈時讓病人取坐位或仰臥位,手前臂與其心臟近於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順。 寸口脈分寸、關、尺三部。對成人切脈,用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觸脈搏,以按脈。三指的疏密,應按病人的高矮作適當調整。小兒寸口脈部位狹小,不能容納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關法”而不細分三部。三歲以下的小兒,可用望指紋代替切脈。切脈時常運用三種指力,開始輕用力,觸按皮膚為浮取,名為“舉”;然后中等度用力,觸按至肌肉為中取,名為“尋”;再重用力觸按至筋骨為沉取,名為“按”。根據臨證的需要,可用舉、尋、按或相反的順序反覆觸按,也可分部取一指按壓體會。寸、關、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三候,稱謂三部九候。 把脈的注意事項 切脈時應注意安靜的環境,如患者剛經過劇烈的活動,應先讓休息片刻,然后診脈。切脈者必須呼吸均勻,態度認真,把注意力集中於指下細心地分辨脈象。每之診脈時間,不應少於一分鐘。 把脈的原理 在公元前五世紀,我國就已經出現了脈診,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證明了其強大的生命力和科學性。現代脈象研究證實,脈象的形成,主要取決于心臟的功能、血管的機能、血液的質和量。這三方面決定了脈象出現某些形態的改變,即脈動應指的形象,也即脈象。脈象首先可顯示這三方面因素的病變,其次可據其推斷其他的病變。顯然,脈象是有其客觀存在因素的。 心臟是形成脈象的動力器官,所以脈象首先可反映心臟的病變。如冠心病、心臟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過脈象有所反映。如當冠心病形成的時候,心臟可有停跳現象,這時通過脈象就可發現脈搏停跳。 血管的舒縮運動,反映了血液流動的質、量與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變,如動脈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脈象上。 結脈的脈象特征是脈搏緩慢、時有停跳且沒有規律。而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甲亢性心臟病等疾病可出現脈搏停跳。 弦脈的脈象特征是血管緊張度增高,脈體端直、長。弦脈反映出高血壓病,血液流動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脈的脈象特征是脈象細、位置表淺、無力,即浮細無力。當人體患有胃腸性感冒(不想吃飯、惡心、嘔吐、拉肚子等,攝入不足)、急性胃腸炎,嘔吐時,體液減少,氣血不足,反映在脈象上就可出現濡脈的特征。 脈相的影響因素 人體大致有28種脈象,每一種脈象都是對人體機能的反映,都有所對應的病癥范圍。脈象是一種生物信息傳遞現象,是從外部測量到的關于循環系統的一個信號。其不足之處是,不精確,缺乏量化,如號脈可發現高血壓,但測不出血壓值,若說號出高壓180mmhg是不科學的。任何一個生物體,除了發送內源性信息,還發送外源性的信息。決定脈象的內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決定脈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氣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縮變細了,血流會減慢;天熱了,血管舒張變寬了,血流會加快,脈象就出現了相應的變化。哪怕是外界環境微不足道的變化,在脈象上都可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如果在生理的調節范圍內,是正常的脈象;超過生理范圍,就是病態的脈象。有了干擾,脈象有時就不準確可靠。在這時,經驗顯得尤其重要,診脈技藝高超、經驗豐富的中醫大夫可以較準確地發現病變,而一般的中醫大夫就可能診斷不清,甚至診斷失誤。 把脈的診法 診脈有寸口診法、人迎寸口診法、張仲景三部診法等,現在常用的是寸口診法。診脈部位是手腕內側,腕后高骨(橈骨莖突)旁,橈動脈搏動處。高骨對應的橈動脈搏動部位是關部,關之前為寸部,關之后為尺部。寸關尺的稱呼,最早見于《內經》,寸口診法發展于《難經》。寸、關、尺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在左手,寸對應心,關對應肝,尺對應腎(腎水)。在右手,寸對應肺,關對應脾,尺對應腎(命門)。 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兩大思想觀念。中醫看病是望、聞、問、切四診結合,從整體上來診治疾病,單用一種診斷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體的信息不僅僅表現在脈象上,有的還反映在膚表、聲音、嗅味上等。僅憑脈象是單一的、不全面的,容易產生誤差。四診各有各的特點和獨特的功能,不能以脈診取代其他的診法,而應四診合參,進而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常見病脈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特點為脈搏部位表淺。主病:表證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特點為脈搏部位較深。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于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脈象常遲,屬生理狀態。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特點是較正常脈搏至數快。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應指松軟,是一切無力脈的總稱。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應指圓滑,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主病:痰飲,食積,實熱諸證.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來大去長。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于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結脈:脈來緩慢,有不規律的間歇。主病:陰盛氣結,寒痰,淤血。分析:陰寒內結,脈道氣機受阻,故脈來緩慢而時一止。寒痰淤血,氣結不疏,脈氣阻滯,故氣虛血弱致脈來遲而中止者,則結而無力。 代脈:脈有歇止,止有定數。主病:臟氣衰微。分析:臟氣衰弱,元氣不足,使脈氣不能銜接。 正常脈象 正常人脈象,又稱平脈,常脈。常脈為三部有脈,一息四至(每分鐘脈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節律均勻,從容和緩,流利有力,尺脈沉取不絕。稱為有胃,神,根。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氣,脈搏表現和緩,從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脈搏應指有力柔和,節律整齊;有根。主要表現為尺脈沉取不絕。 脈象相關 此外,脈象與內外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由于氣候,年齡,性別,體質,勞逸及精神狀態等因素的影響,脈象也會發生某些生理變化。例如一年四季,脈象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變化;年齡越小,脈搏越快;嬰兒脈急數,青壯年脈多有力,老人脈稍弦,婦女脈象較男性脈象弱而略快;胖人脈稍沉,瘦人脈稍浮;勞力之后,飲酒,飽食或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饑餓時脈來較弱;腦力勞動者脈多弱于體力勞動者等。這些均應與病脈相鑒別。另外,少數人橈動脈走向異常,脈可不顯現與寸口,如有的顯于寸口的背側,名曰“反關脈”;有的從尺部斜向手背,名曰“斜飛脈”。這都不屬于病脈。 怎樣把脈 中醫切診方法是指醫生用手指觸按病人的動脈搏動,以探查脈象,從而了解病情的一種診斷方法。 切脈的部位可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診法和。寸口位于兩手腕后橈動脈搏起動處,分為寸、關、尺三部。掌后高骨處為關,關前為寸,關后為尺。寸口脈可分候臟腑之氣,左寸候心,小腸;左關候肝、膽;左尺候腎、膀胱;右寸候肺,右關候脾、胃;右尺候腎。 切脈應注意時間、姿勢、指法。時間應選在清晨病人未活動時,若病人活動,應休息15分鐘左右再進行脈診。病人可坐位或臥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與心臟接近于同一水平。切診時,三指要同時切脈,用力要平衡,由輕到重,分為浮取、中取、沉取三種指力。診脈時間應不少于1分鐘。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浮脈:輕按可得,重按則減。主病:表證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時,衛氣抗邪,脈氣鼓動于外,故脈位淺顯。浮而有力為表實;浮而無力為表虛。內傷久病因陰血衰少,陽氣不足,虛陽外浮,脈浮大無力為危證。 沉脈:輕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證。有力為里實,無力為里虛。邪郁于里,氣血阻滯陽氣不暢,脈沉有力為里實;臟腑虛弱,陽虛氣陷,脈氣鼓動無力,則脈沉無力。 遲脈:脈搏緩慢,(每分鐘脈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證。有力為實寒,無力為虛寒。寒則凝滯,氣血運行緩慢,脈遲而有力為實寒證。陽氣虛損,無力運行氣血,脈遲而無力,為虛寒證。 數脈:脈搏急促,(每分鐘脈搏在90次以上)。主病:熱證。有力為實熱,無力為虛熱。外感熱病初起,臟腑熱盛,邪熱鼓動,血行加速,脈快有力為實熱。陰虛火旺,津血不足,虛熱內生,脈快而無力為虛熱。 虛脈:寸關尺三部脈皆無力。重按空虛。主病:虛證:多為氣血兩虛,氣血不足,難以鼓動脈搏,故按之空虛。 實脈:寸關尺三部脈皆有力。主病:實證:邪氣亢盛而正氣充足,正邪相搏,氣血充盈脈道,搏動有力。 滑脈:按之流利,圓滑如按滾珠。多見于青壯年氣血充實。妊娠婦女滑脈是氣血旺盛養胎之現象。均屬生理現象。 洪脈:脈大而有力,如波濤洶涌,來盛去衰。主病:熱盛。內熱盛脈道擴張,脈形寬大,因熱盛邪灼,氣盛血涌,使脈有大起大落。 細脈:脈按之細小如線,起落明顯。主病:虛證,多見于陰虛、血虛證。又主濕病。陰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或濕邪阻壓脈道,脈細小。 弦脈:端直而長,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膽病、痛證、痰飲。氣機不利,肝失疏泄,脈道拘急而顯弦脈。病則氣亂或痰飲內停,致使氣機輸轉不利,出現弦脈。 脘腹是人體的重要部位,臍上屬胃,臍下屬腸,大腹屬脾,臍腹屬腎,少腹屬肝。通過手指的觸摸、按壓可了解局部的冷熱、軟硬、脹滿、腫塊及壓痛等情況,有助于了解臟腑的病情。一般以觸摸、按壓虛里穴(心夾搏動處)診斷病況. 虛損病證:跳動明顯,按之搏指。 肺氣虛證:跳動散漫而數 肝氣郁滯:兩脅脹痛,痛處按此連彼。 肝虛:脅痛喜按,脅下按之空虛無力。 瘀血:脅下腫塊,刺痛拒按,痛處不移。 肝癌:脅下腫塊,按之表面凹凸不平,則應警惕肝癌。 肝氣犯胃:胃部脹痛,按之旁及兩脅。 胃寒:胃痛驟烈,疼痛拒按,發冷怯寒。 氣虛:胃腹痛經久不愈,按之痛緩或痛止。 虛:腹痛喜暖喜按,按腹軟無力。 實:腹痛脹滿拒按,按腹充實,叩之聲音重濁,或按之有包塊不移者 凡是看過中醫的患者,往往會看到醫生先給病人“號脈”教科書上叫“切脈”,切脈的同時醫生會先“看”,看病人的“動”、“靜”,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觀察病人氣色、通過氣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脈象的遲數和尺膚的寒溫,分清疾病屬“陰”屬“陽”屬“寒”屬“熱”,再看病人的舌,舌體分上、中、下,舌質,舌底,上以求上“心、肺、頭、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腎、下焦”。通過舌苔的厚薄,以及脈象的浮沉,探求疾病的“表里”,通過脈象的有力、無力,分清患者的“虛實”。“八綱”既明,通過病人對疾病的主訴,進一步辨明疾病所屬的臟腑、經絡。以此辯證,論治。 下面分別論述“脈因證治” 首先論“脈”,脈包括,切脈、望脈絡。脈絡分體表脈絡及舌底脈絡。 體表脈絡主要觀察面部皮膚的細小絡脈,青紫為寒,紅赤為熱為出血。枯燥為津虧,白為寒。 為什么中醫把脈可以診斷疾病 中醫和西醫都把脈。把脈的部位也都是病人腕部橈動脈搏動最明顯的部位,也同樣是利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觸覺來了解病人橈動脈搏動的情況。中醫的把脈,往往要把上好一會時間,不僅要了解脈搏的強弱、跳動的頻率快慢、節律的齊整等一般變化,還要了解脈管內血液充盈的程度、血流的通暢情況,以及脈搏波動的幅度等等變化,來了解病情,作為診斷疾病的一個重要依據。 中醫把脈為什么可以診斷疾病呢? 脈搏的周期性起伏,是由于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影響下,動脈管內壓力的突然增加和降低而引起的。因此,通過脈搏的跳動變化,可以了解心血管系統的變化。如心臟每搏動一次,橈動脈也搏動一次;心臟搏動快,脈搏也快;心臟收縮力量強,脈搏也強;心臟有病時,心律不齊,心臟搏動時跳時停,脈搏也相砬地出現不規則。再說,入是個整體,人體內各器官、各系統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所以,人體內任何一個器官有病,都有可能對心血管系統發生影響而從脈搏中表現出來。例如,發高熱時,心臟的搏動加快,就出現了脈搏速度超過正常頻率的“數脈”;各種劇烈的疼痛刺激,使血管的緊張度增加,就會出現象按在繃緊的琴弦上感覺的“弦脈”;許多急性病初期,抵抗力較強,心臟搏動力強,就出現有力的“實脈”;許多慢性病人、大出血后的病人,心臟也虛弱、血液充盈度減低,就會出現軟而無力的“虛脈”等等。 中醫對把脈的研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總結出了“脈學”的理論,并把最常見的脈搏歸納成28種類型,清楚地說明什么樣的脈,指示什么樣的內部變化,叉將手腕上的橈動脈以橈骨莖突為界、分成三段,每一段代表一個內臟,從這段脈搏的變化來了解內臟的病變。關于“把脈”的問題,受到了中西醫務人員和其他學科學者的重視,目前已應用電子計算計等精密儀器進行深入的研究。把脈: 一息(醫生把脈時均勻呼吸一次)四至(脈跳動四次,偶有五次)為平脈(正常脈),一息三至為遲脈,多主寒證;一息六至為數脈,多主熱證;舉之有余、按之不足為浮脈,多主表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為沉脈,多主里證等等,這樣的單種脈像就有二十七種,再加上復合脈像就更多。通過這些就可以綜合把握疾病現階段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熱虛實)等情況從而為醫生判斷病證提供依據。 祝你身體健康 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寸關尺三部有脈,脈不浮不沉,和緩有力,尺脈沉取應有力。常見病脈有浮脈、沉脈、遲脈、數脈、虛脈、實脈、滑脈、洪脈、細脈、弦脈等。 中醫看病,總要摸脈,因為通過脈象的變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資料,又可以了解正氣的強弱,還有助于預測病情是趨于好轉或是趨向惡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