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生長在東北的三線小城市,大城市鐵嶺都沒去過幾回。小時候沒覺得東北話跟普通話有什么差別,頂多就是土了點。直到來了北京念書,才猛然發現普通話是普通話、東北話是東北話,差別老鼻子遠了!
當然,走在北京的街頭經常能聽到熟悉的東北話,蹦出來幾個東北話的詞,有時候會覺得北京都快被東北人占領了。 那么,全國有多少人說東北話?滿街都是東北人是不是我的錯覺呢? 讓我們來看看數據。 根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的人口總數突破了1億,保守估計全國有1億2千萬人操著東北方言。隨著東北地區人口外流的加劇,東北話這些年更是走出山海關,走向全中國。 東北地區包含的范圍非常大,從黑龍江省最北端的漠河到最南端的大連,直線距離超過了1600公里。相比于南方地區的“十里不同音”,東北地區的方言差異就沒有那么明顯了。 東北官話區的分布圖 但是方言一致也不代表沒有差異,東北方言在區域內部越往南越濃重,越往北越接近于普通話。對于這種現象,網上流傳有一個段子: 如果一個人操著一口很濃烈的東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遼寧人。 如果一個人非說自己是東北人,可是沒有一點東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黑龍江人。 剩下就是吉林人。 現代的普通話教學模式無疑給了普通話巨大的傳播能量,但在同等的教育標準之下,在東北地區的方言區還是有著與常識相反的情況,距離北京越遠的地方普通話水平越高,與北京僅有幾百公里的遼寧地區反而相對較弱。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詭異的現象? 清代的京旗北移回屯 這種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清代至今的幾次移民潮。 由于清代大批人口從東北進入關內,且設置關禁禁止向關外移民,造成了清代東北地區的長期蕭條。與關外大批撂荒的耕地無人耕種不同的是,進入關內的八旗子弟,因為人口滋生和白銀貶值,生計愈發困難。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亂結束后,清朝的關內十八省也就基本上結束了大規模戰亂,清朝整體上進入了休養生息的和平時期。八旗的人口開始了迅速增長。據清朝官方統計,順治五年(1648年)全國八旗男丁為346931人,到康熙六十年(1721年)上升為696681人,八旗人口在70多年的時間內翻了一番。 由于清朝政府嚴禁八旗旗丁從事其他行業的工作,普通的八旗旗丁除了披甲當差之外再無其他收入來源。旗人人口越多,輪不上差事的閑散旗人的數量也就越多。北京在有清一代聚居了大批旗人,大量閑散旗人的存在不僅造成了旗人生計困難,還給京城治安增添了很多的隱患。到了嘉慶年間,清朝政府有了遷移一批京旗到關外的想法。 在有遷走部分京旗的想法之前,清朝政府其實還有類似目的的政策。 例如大部分漢軍旗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為民、贖回民典旗地、設立養育兵制度等諸多措施,這些措施在具體實施起來的時候牽扯到了太多利益,推行的十分艱難,最后往往流于形式,甚至這種加大投入的方式反而還增加了部分八旗子弟的惰性。 北京內城在清代長期是旗人的居住區 由于當時京旗對于去黑龍江心有抵觸,所以這項京旗回屯的計劃在實際推行的時候受到了重重阻力。最終有清一代回屯的京旗只有3700多戶,15000多人。這一數量級的移民自然是起不到解決京旗壓力的問題的,這一計劃最終并沒有達到目的。 但對清朝時代的東北來說卻是意義非常,因為這批移民大部分被安置在了今天屬于黑龍江省的阿城、雙城這些當時還是人煙荒涼的地區。移民到來改變了這一地區的人口結構,促進了這一地區的開發。 這些被充實到東北北部的京旗普遍是北京話水平高于滿語水平,傳統的東北滿語氛圍也在這一階段開始松動,這些人大多在今黑龍江省、吉林省的中西部定居,這些從北京遷回來的原籍為東北的人員連同他們家庭里在北京出生的孩子,把當時的北京語音帶回了東北。 這些京旗子弟不僅把北京城的方言帶到了這片關東沃野之上,甚至還把一些只有皇城根下才能聽聞的宮廷密事也被帶到了這里。所以,今黑龍江省、吉林省的中西部的漢語語音跟北京語音極為相似,而跟遼南地區的“膠遼官話”差異卻很大。 闖關東帶來了東北南部的“山東話” 今天的東北三省絕大多數的漢族人口都是來源于清末發端的“闖關東”,這一移民運動前后持續了數十年,有數以千萬計的移民從山東,河北等中原省份遷移到了東北。在這批移民的影響之下,東北的人口和語言又有了新的變化。 遼寧作為跨過山海關的第一站,是眾多移民的首要目的地,這里在清末民國時代匯聚了來自各地的移民,方言也是五花八門。相對于現在的吉林、黑龍江兩省,遼寧話內部的差異相對更明顯。 遼東、遼西、遼南的方言有著明顯差異?!瓣J關東”的移民中山東籍占了大部分,但由于東北本地的方言已經基本定型,因而在漫長的移民過程中并沒有對整個東北方言產生影響,但是諸如大連等遼南地區,在短時間內集中了大批山東移民,因而遼南地區的方言整體上更與山東話接近。 遼南聚集了大量山東移民,方言更接近于山東話 東北北部的黑龍江大部分地區,是在解放后才開始了大規模的開發。比較重要的歷史節點就是從一五計劃開始的工業化運動,以及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這些開發運動都為東北的北部地區帶來了大量的移民。 這一時期的普通話教育已經開始,通行普通話的新移民群體更是將東北北部的較輕的口音進一步奠定了下來。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新疆的北疆地區,那里的漢語方言也明顯輕于其它西北地區。這種新移民區普通話水平高于老移民區的現象,在解放之后普遍存在于邊疆開發之中。 為何東北話越往北越像普通話?語言跟著人走,時代的浪潮把一些人推到了那些奇怪的角落,他們在此生根,在此發芽,形成獨特的語言文化區。 最近經常讀關于東北的文獻,發現許多有意思的事情。我是赫拉克,生于斯長于斯的東北爺們,爬冰臥雪,起碼涉獵,帶你解毒不一樣的邊疆民族故事。 1.魏影:《略論清代京旗回屯的失敗》,《北方文物》,2008年第1期 2.劉宇:《拉林—阿勒楚喀滿族京旗漢語方言島述略》,《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年第5期 3.李金梅:《1912-1949年膠東半島移民東北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4.孫紅艷:《“闖關東”對遼寧方言成因的影響》,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5.鄒德文:《清代東北方言語音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