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8年“北伐”成功后,當時的國民政府除擁有蔣中正指揮的國民革命軍第1集團軍受其控制之外,另外包括虎踞中原的馮玉祥(西北軍)第2集團軍,扼守華北的閻錫山(晉綏軍)第3集團軍,控制兩廣的李宗仁(桂粵軍)第4集團軍,以及在1928年12月易幟的張學良東北軍。除了這5大軍事集團外,另外有川軍、龍云的滇軍、王家烈的黔軍、西北馬家軍、和占據陜西楊虎城的17路軍(小西北軍)等,這些大小軍事集團,在當時均自成體系。 他們在各自控制的地盤上,把持軍政、財政甚至外交大權。雖然他們一再表示服從“中央”,但當時的國民政府對他們毫無權威可言,軍政號令在他們的勢力范圍內一概無效。他們所依仗的,當然是手中的軍事實力。論實力蔣中正的中央軍、張學良的東北軍和馮玉祥的西北軍是第一級,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桂粵軍是第二級,而其他小集團與這5大軍事集團實力相距甚遠。 1928年8月至1929年初于南京召開的“國軍編遣會議”(東北軍除外),馮玉祥堅持其兵力應與“中央軍”相同,但由于分歧太大無果而終,會后,蔣中正與馮玉祥的矛盾公開化。1930年3月14日,第2、第3、第4集團軍57位將領聯名通電促蔣下野,次日,通電推舉閻錫山為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武力討伐蔣中正,其他小集團也打出了反蔣旗號。 ![]() ▲中原大戰(1929-1930)時期的國內形勢圖(來源:Wiki) ![]() ▲原圖注:中原大戰時期,閻錫山衛兵手中的“手提式機關槍”。從照片上看應是MP-18沖鋒槍。該槍在國內還有“花機關”一稱 ![]() 4月5日,蔣下令討逆,中原大戰爆發。雙方都封遠在東北的張學良為海陸空軍副總司令,但張學良一言不發,坐觀成敗。初期戰事,馮玉祥的西北軍,驍勇善戰,勝果累累,不過聯軍卻各懷異志,相互之間不能配合,后勤供應缺乏保障。至8月間,戰爭形勢發生逆轉。 蔣中正采用高官厚祿的手段先后誘降了馮系大將韓復榘、石友三、劉鎮華、楊虎城、馬鴻逵等,并拉攏唐生智(湘軍,隸屬第4集團軍)出兵倒馮。1930年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護蔣中正所轄的“中央軍”,11萬東北軍揮師入關。11月4日,閻、馮于全線敗退之后通電下野。中原大戰結束后,西北軍余部被蔣中正收編,閻錫山和李宗仁雖然戰敗,但仍擁有大部分部隊和地盤。馮玉祥則隱居泰山,直到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一級上將,12月出任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但已無實際軍權。 ![]() ▲原圖注:中原大戰時期的閻錫山軍隊 ![]() ▲原圖注:張貼在北平城郊外的海報,上書:“禍國的蔣逆中正” ![]() ▲原圖注:北平城郊張貼的反蔣宣傳標語,上書:“打倒蔣逆中正,擁護汪精衛” ![]() 近30萬的西北軍余部被縮編為宋哲元的29路軍、孫連仲的26路軍、吉鴻昌的22路軍、梁冠英的25路軍等,以及韓復榘、石友三的部隊。閻錫山的晉綏軍則被改編為32至35路軍。 而張學良除接管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之外,還受命改編西北軍及閻錫山的軍隊,但張學良沒想到率領東北軍入關,無疑對于日本關東軍是天賜良機,日寇垂涎東北已久,路人皆知,就在東北軍入關一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關東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全面占領東北。當時東北軍關內加上關外有近40萬大軍,但張學良一個不抵抗命令,送掉東北。這是張一輩子的痛,也是西安事變的遠因。 1933年1月關東軍得寸進尺進攻熱河,中日雙方沿長城一線激戰,原西北軍宋哲元的29軍和“中央軍”第17軍(即日后的52軍)雖奮戰不懈,可日寇不費一槍一彈輕取承德,10萬東北軍不戰而退,導致張學良無奈辭職下野。何應欽接替張學良指揮。中日于1933年5月簽訂《塘沽停戰協定》。 ![]() ▲原圖注:侵占熱河省的日軍戰車部隊。從照片上看均為日制八九式中戰車 ![]() ▲原圖注:駐扎在熱河省開魯境內的義勇軍士兵 中原大戰結束后,此時的蔣中正在國民黨內已無競爭對手,而當時之中國尚不具備與日本一戰的能力,因而整頓國力成了當務之急。蔣中正深信“攘外必先安內”,即便當時的CCP尚未壯大至威脅其地位,然而,蘇聯對其的支持,還是讓蔣感覺芒刺在背。自1930年10月起,先后五次對蘇區所在地(主要是江西)實施武力圍剿。面對白軍強大的軍事行動,紅軍被迫離開蘇區,于1934年踏上長征的路程。前后約有5萬人抵達國民黨軍控制外的陜西北部。 對紅軍而言,陜北已是退無可退的據點,必須在國民黨下一次圍剿前阻止其軍事行動。當時國內輿論在經過“九一八事變”、“一二八淞滬抗戰”和“長城抗戰”后,已對日寇忍無可忍。此時國民黨內亦有許多人反對繼續消滅紅軍,應積極準備抗日。 1936年的“西安事變”后,蔣中正暫時停止對紅軍的追擊。然而,對于全面抗戰這一議題,蔣中正個人認為還需要3至4年的準備,除了武器裝備落后外,地方勢力尚未完全統一也是主要原因。 ![]() 西安事變后,蔣中正將張學良軟禁,近20萬東北軍陷入群龍無首境地。1937年3月,蔣中正將東北軍東調,部隊分割使用,分駐豫南、皖北、蘇北地區。并對東北軍進行整訓、縮編,由每軍四師的甲種軍縮編成每軍二師、每師二旅的乙種軍編制,僅騎兵第2軍保留三個師。 整編后的東北軍有6個軍:第49軍,軍長劉多荃,轄第105師和第109師;第51軍,軍長于學忠,轄第113師和第114師;第53軍,軍長萬福麟,轄第116師和第130師;第57軍,軍長繆征流,轄第111師和第112師;第67軍,軍長吳克仁,轄第107師和第108師;騎兵第2軍,軍長何柱國,轄騎兵第3師、騎兵第4師和騎兵第6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