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講河西四郡,可能很少有朋友去研究河西四郡為何選擇在這四個支點,就算有朋友研究,可能也就大概知道這些支點是祁連山冰山融水所滋養的綠洲。像武威依賴石羊河、張掖倚仗黑河、酒泉依托北大河、敦煌仰賴黨河。這每片綠洲它們都是戈壁灘上的生命孤島,如何讓這些孤島在和平時代實現更好的連通,在戰爭時代成為更好的防御據點,我想這應該是古人選擇河西走廊內四大支點的又一考量因素。從連通性上來講,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彼此間的距離大概是200-300公里,這個距離是古代駝隊10天行程的極限,那自然也就是商旅駝隊為了保持最快行進速度所需要的最佳補水點位了。從防御上來說,這些城市都控制著穿越祁連山的峽谷通道和重要關口,像敦煌把守玉門關與陽關,監控當金山口,大家應該知道當金山口是絲綢之路南線青海道的重要隘口,被稱為青海的“北大門”;酒泉依托嘉峪關控制討賴河峽谷;張掖掌控翻越祁連山的扁都口,扁都口大家應該不陌生,像隋煬帝西巡、張騫出使西域都經過這里;而至于武威的防御價值就不用我多說了,上期我們講過其西南方向的烏鞘嶺是河西走廊通向隴右地區的關鍵卡口,前涼在此設置“洪池嶺督”軍事要塞,用2000守軍即可封鎖10萬敵軍,足以說明其價值! ![]() 大家應該知道武威還有一個稱號叫“四涼古都”,為什么是“四涼”呢,因為“西涼”的政治中心在敦煌與酒泉,而前涼、后涼、南涼、北涼都在武威定都過。為什么五涼中的四涼都要選擇在武威定都?除了上面我們講到的這些以外,武威一定有其它三郡所不具備的絕對優勢。大家仔細看武威的位置,它正好位于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黃土高原三大地理單元的碰撞帶上。從防御上來講,武威外層屏障南靠冷龍嶺,北依紅崖山,南部的冷龍嶺可以阻擋來自柴達木盆地的風沙與吐蕃勢力的突襲;而北部的紅崖山則可以阻擋騰格里沙漠的南侵,這種“南山北沙”的地形,可以說為武威形成了一種天然的甕城式防御結構。 ![]() 而在這座天然甕城的里面又可以利用石羊河支流金塔河、西營河構建起護城河系統,像前涼張軌在擴建姑臧城時,特意讓城墻走向與河道重合,從而使攻城器械難以展開,這便是利用天然河道充當護城河的經典案例。唐代《元和郡縣志》記載,姑臧城“七城連環,形似北斗”,這種獨特的內外層防御體系,使其在439年北魏40萬大軍圍攻時仍然堅守了半年之久。 ![]() 當然,古代一座城池的堅固,除了天然的壁壘優勢以外,還要能夠獲得持續的物資補給,因為沒有后勤的支持,敵軍圍而不戰就能大獲全勝。我們前面講過河西四郡都依托綠洲生存,而這四片綠洲中,武威可以稱得上是超級綠洲,武威盆地面積達1.6萬平方公里,是張掖綠洲的兩倍,其石羊河流域年徑流量15億立方米,也遠超酒泉綠洲所屬北大河的6億立方米。《晉書》記載前涼政權在此屯田時“歲收百萬斛”,足夠養活10萬軍隊。更關鍵的是,打仗除了吃飯,還需要軍馬等戰略武器,而古代亞洲最大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就位于武威市西北100公里處。既有地利上的防守優勢,又有物資上源源不斷的補給,這才有可靠的獲勝機會。 ![]() 前面我們大多都是在講武威的連通性及防御能力,但一個地方如果想作為都城,除了固若金湯以外,還要在文化上具有共融性,在民族融合上具有包容性,大家想想盛世的大唐應該就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其實武威本來就地處“中原-西域-草原”三大文明的交匯處,這里天生就帶有一種獨特的文化與政治彈性。無論是佛教藝術從犍陀羅風格向中原風格的轉型;還是西域樂器經武威樂工改造,形成《西涼樂》這一隋唐燕樂的核心成分;又或者是葡萄、苜蓿等作物先在武威試種成功后傳入關中,武威這種文化的緩沖功能,正是源于其既非純粹漢地、亦非完全胡域的特殊地理位置。 ![]() 這種地理位置的融合特性也造就了前涼時期一方面沿用晉朝年號示好江南,另一方面允許西域僧侶在姑臧譯經,同時又接納鮮卑部落駐牧南山。這種多元的兼容性,使其在天下大亂時既能獲得漢人士族支持,又能調動胡人武裝,可以說是左右逢源政治獲利的古代經典案例。也正是因為武威這種中立的特性,可以使其在永嘉之亂時遠離中原戰亂,在鄯善滅亡時隔絕西域動蕩,最終成為中華文明的避難所。 ![]() 底圖來源:耳黑愛旅行 西晉永嘉之亂后,前涼政權在317-376年間接納中原流民近22萬,并設立“武興郡”專置流民,恢復太學制度,保存中原典籍。《晉書》稱:“涼州獨全,禮樂不墜”。也正因為前涼政權的這種包容態度,反哺了前涼兵馬不足的問題,前涼通過組建以中原流民為核心的10萬“涼州大營”,成功抵御了匈奴漢趙、羯族后趙的多次進攻。像327年后趙石虎發兵10萬攻涼,因烏鞘嶺地形險阻“車不得方軌”,被張駿以3萬兵擊退,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 ![]() 當然,武威也有其缺陷所在,武威的年均降水量僅160毫米,而蒸發量高達2000毫米,石羊河流域的水資源開發早在漢代就已達到臨界點。所以一旦祁連山雪線后退或上游過度墾殖,譬如唐代大規模開發大馬營草原,整個生態系統便會面臨崩潰,這也是歷史上武威多次從“塞上江南”淪為“沙逼人退”之地的地理根源。也就是說武威的農業潛力嚴重受限于水資源總量,這就會導致其發展存在天然的上限。這種資源約束迫使武威必須維持“軍事-農業-商貿”的復合經濟模式,用屯田保障駐軍,用河西走廊內的過往商稅補貼水利,從而維持綠洲經濟的整體規模。 ![]() 今天的武威我們講得比較全面,武威相比于以前講到的河套、山西高原上的太原盆地、還有烏魯木齊地區等農耕游牧交匯區,這個據點應該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進程觀察的最佳點位,因為武威在地理上同時具備高山、綠洲、沙漠三重生態界面;經濟上整合農耕產出、畜牧資源、貿易利潤的復合系統;文化上創造性地將異質文明要素轉化為統治技術。這種“邊緣的樞紐性”效應,最終成就了武威“四涼都會”的歷史地位!所以我們講歷史一定要看地圖,如果你想用地圖定位歷史現場,深度了解華夏文明!不妨看看由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文明地圖》。 ↓在這里可以看到《漢書·地理志》記載的地域文化和風俗示意圖 ![]() ↓可以看到唐代天寶年間人口分布示意圖 ![]() ↓可以看到明代書畫家籍貫分布圖 ![]() ↓可以看到清代人口密度及遷徙示意圖 ![]() ↓還可以看到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對照表 ![]() ↓以及遼、宋、金服飾等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