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教仁在中部省份練兵 力圖縮短起義過程 解說:黃花崗起義慘敗后,素來以理性見長的宋教仁,在痛心之余開始埋頭于總結革命的經驗教訓,并且放眼葡萄牙、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革命得失。在研究對比之后,他認為,葡萄牙的革命是近代革命史上的模范,其革命路線值得效法。 李育民:所以他又提出來一個革命策略的路線,這個路線一個就是革命之時,就是這個時間,舉義的時間要迅速、要短、要快,在很短的時間能夠取得成功。另外就是革命之地,革命之地就是你舉事的地點,要集中而小,再就是革命之力,革命所借助的力量,應該是借助于就政府當中的軍隊,這樣一個策略路線,這個的策略路線,當然要和他的“革命三策”,結合起來。就可以說形成了他比較完整的一個策略的思想。 解說:孫中山人在國外,黃興在黃花崗之后,曾一度不再過問黨事,革命消沉之時,宋教仁決心帶領革命同仁,以理性與耐心力挽頹勢。彼時,位于長江流域的中部省份湖南、湖北,革命勢力正呈現出蓬勃之態,將武裝起義的重心,由南部邊疆移至中部腹地似乎已勢在必行。1911年7月31號,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在上海誕生,宋教仁被選為分掌文事的總務干事。管理參謀,立案等諸多事務。實為中部總會的靈魂人物,新的革命開始悄悄地在這一組織里醞釀。 李育民:由于革命黨人長期是在華南邊地舉行起義,所以他們在廣州,像在這些地方,都是加強防范,而對于中部,對于像這些地方,倒有一些松懈。 遲云飛:這個同盟會中部總會,它的任務就是策動長江流域起義,它的要點呢,是先在湖北或者是湖南起義,如果是湖北最先起義了,湖南立即響應,如果是湖南最先起義了,湖北立刻響應,然后其他的各個省同時發動,這樣就縮短戰事,避免長期的流血的戰爭,同時也避免列強的瓜分。 解說:同盟會中部總會既經成立宋教仁即開始靜心籌劃起義,在長江流域,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各省,建立分會,并嚴格訓練軍隊,以求起義時相互呼應。 宋教仁主張實行內閣制 未獲孫中山認可 陳曉楠:1911年10月10號,中國同盟會中部總會,成功地領導了武昌起義,在上海得到武昌勝利的捷報的時候,抱病在床的宋教仁,從床上一躍而起,百感交集,革命終于成功了。而孫中山是在美國的丹佛聽到這個消息的,他起初還覺得有點訝異,在確認消息無誤之后,馬上前往倫敦、巴黎,為新生的政權籌款募捐。革命的勝利,讓孫中山和宋教仁躊躇滿志,然而在建設一個全新政權的路徑選擇上,他們倆個人卻發生了重大分歧。 解說:1911年12月25號,孫中山輾轉抵滬,各方歡迎極盛,黃興、陳其美更是朝夕不離孫先生左右。次日晚,黃興、宋教仁、陳其美等人,集會于孫中山寓所內,商討臨時政府成立事宜。會上宋教仁等人,一致推孫中山為臨時政府大總統。不過在政體的架構方式上,宋教仁堅持認為,應該去把責任內閣制,而非總統制。許多年以前在日本政法大學時,宋教仁曾經對如何制約權力有過深入的思考與設想,如今他認為,實踐自己政治理念的機會到了。 遲云飛:這個責任內閣制呢,是由國會中獲得多數議席的政黨來組織責任內閣,所以又叫政黨內閣,而總統是代表國家,但是不負責實際政務的,這么一個職務,通過這樣的體制呢,就可以避免革命以后呢,對革命有功的軍人,或者某些人士呢,把持政權推行專制獨裁,妨礙民主體制。 李揚帆:孫中山是極力反對內閣制,要主張總統制。 遲云飛:孫中山認為革命以后,需要適當的集中權力,不管是由他當總統也好,或者是由其他人當總統也好,都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權力,所以需要總統制,一定程度集中權力,孫中山認為在革命以后的一段時間里面,是必要的。也就是說,用咱們現在的角度看,是以專制推進民主,因為在專制傳統深厚的中國,人們還沒有民主的習慣。 解說:1912年的1月1號,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宋教仁所堅持的內閣制,沒有得到認可,對此他選擇了沉默。也就在這時,袁世凱的北洋軍在戰事上一路高歌。2月12號,在袁世凱的壓力下,清帝溥儀發布《退位詔書》,清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第二天只當了一個多月總統的孫中山,按照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向參議院請辭,讓位于袁世凱,不過對于袁世凱這樣一個舊官僚,能否擔當起維系民主共和的重任,孫中山和宋教仁的心里都沒有底。就在袁世凱就任總統的第二天,由宋教仁擬寫,經孫中山審訂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南京公布。宋教仁一貫主張的責任內閣制,這一次被明確寫進了《臨時約法》。 李揚帆:突然就把總統制改為內閣責任制,這是完全針對袁世凱來的,這也是導致袁世凱要下定決心,改變這個內閣責任制的重要的一個因素。他覺得這個把他的權力給限制了。 解說:利用袁世凱的政治與軍事勢力,推翻滿清帝制,或許是孫中山決心讓位于袁的權宜之策,可是實力強大的袁世凱掌權后,如何制約這個在當時中國政壇,無人能出其右的“巨無霸”,宋教仁很焦慮,而且自感責無旁貸。 遲云飛:北洋派就是想獨攬政權,推行專制獨裁,立憲派的這些人士呢,他們認為革命黨只能革命,建設不行,要建設得袁世凱和北洋系,所以他們這個時候呢,支持袁世凱,在這種格局下呢,由于立憲派人,宣傳了支持北洋派,支持袁世凱,所以這樣革命黨,反倒是覺得勢孤力單,在這種情況下呢,宋教仁就希望把同盟會進行改組,聯合其他的一些新成立的政黨,成立一個大黨,在將來的國會選舉中爭取多數,那么這樣呢,對袁世凱的專制獨裁,形成一個制約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