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說到孩子的心理問題。翻看新聞,觸目驚心——青少年自殺自傷事件頻發。 學校里面,也有一些孩子因為心理問題,不來上學,“滯留”在家中,讓家長備受煎熬。 來看《2023年度中國精神心理健康藍皮書》,報告指出,學生群體面臨著學業、就業等壓力的增大,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且呈現低齡趨勢。數據顯示:高中生抑郁檢出率高達40%,初中生抑郁檢出率為30%,而小學生的抑郁檢出率則達到10%。 02 我們不僅要問了,為什么現在的孩子變得這么脆弱。 原因也肯定是多方面的。 但是其中一個原因,真的值得我們深思。 那就是:現在我們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大人全面監管之下,孩子在這種全面監管之下,感受到的是全方位的無力感。 我們看一個普通小學生的一天。 早上8點(或8點半)之前到校,去學校是家長接送,如果學校在家附近,則是家長牽著孩子上學。 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老師全面接受,到了放學,家長再一次接回,回到家,基本上家長繼續盯著寫作業。 也就是在孩子一天的生活中,他就沒離開過大人的視線。 這種全面監管之下,如果孩子有了負面情緒,實際上是沒有一個出口的。 而我們小時候,面對各種負面情緒,還是存在一些出口的,早上出門之前可能被家長罵了,但是和小伙伴一起去上學,一路玩到學校,負面情緒就被消解了。到了傍晚放學了,一大群人回家之前先玩上個把小時,于是學校中一些不開心的事情也煙消云散了。 是的啊,我們那個時候,面對各種負面情緒,可以釋放的出口太多了。 但是現在的孩子,說實話,不多。 神經科學研究證明,低水平的控制感會讓人感到極度緊張,而生活里存在持續的失控感會讓人長期處于慢性壓力狀態中,讓負責警惕的杏仁核持續處于緊張狀態中,反應更敏感,甚至導致前額皮質持續緊張。而造成的結果便是人變得更容易感到壓力感和焦慮感。 03 現實與環境無法改變,面對孩子的心理狀態,如何戴著鐐銬跳舞。 幾點: 1、給孩子可以訴說的空間。 這個空間,可以是從孩子去上學,和孩子閑聊各種事情,不要總是聊學習,說點廢話、閑話,對于現在的孩子都是一種巨大的放松。 還有吃飯與睡前。一家人經常坐在一起吃飯,說說話,一方面是讓這個家的情感連接更加緊密,另外則是讓孩子感受到一種松弛感。 2、在家里有孩子獨立的空間。 一個孩子在家里的空間,肯定是慢慢從公共走向私密的,小的時候,一直和家長在一起,稍大一點,孩子肯定需要一個自己的空間。 給孩子獨立的空間,最關鍵的是,在這個地方,孩子自己可以做主,這里放什么,那里擺什么,孩子說了算。 就像我的女兒,前段時間,跟我們說,自己有一個秘密基地(在樓上找了一個空的柜子,放上自己喜歡的東西),我覺得挺好的,秘密基地里面放著自己想放的東西,我們也不會去看里面的“秘密”。 3、允許孩子有情緒低落、狀態差的時候。 我們大人是知道的,一個人的狀態是有好有壞的。 但是到了孩子這邊,我們看到孩子情緒低落,可能會說“這一點事情,就讓你不開心的,多大點事啊?!薄澳阌惺裁床婚_心的,你看我每天工作那么辛苦,我有這樣哭喪著臉嗎” 否定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把情緒給藏起來了。 我們喜歡孩子的高光時刻,比如孩子獲了獎,考試考得好,這很正常。 但是也一定要允許我們的孩子獲不了獎、考不了高分,在孩子失落時候,和孩子一起面對,而不是和問題一起打敗孩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