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時,浙江上虞居住著一位十四歲的少女,名叫曹娥。 她的父親是上虞有名的巫者,不過在一次醉酒后,不幸墜江溺亡。曹娥聞訊后,繞著江邊啼哭了七天七夜,卻始終不見尸首浮上來。最后為了尋覓父親的尸首,也縱身投入江中。 五天后,曹娥的尸體背負著父親的尸體重新浮出了江面。周邊百姓被曹娥的一片孝心打動,將父女二人葬在了江邊。 ? 沒想到這件事驚動了朝廷,朝廷不但對曹娥大肆嘉獎,還讓當地的官吏為她立碑紀念,也就是我們今天熟知的《曹娥碑》。 據傳這篇碑文是邯鄲淳所作,當時的邯鄲淳年方十三,書生意氣,風采動人。當場揮筆而就,寫下了這篇碑文。 不久后,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聽說了這件事,特地前來看這個碑。 可當蔡邕抵達時,天色已晚。蔡邕在蒼茫暮色中,借助手撫摸著讀完了這篇碑文。隨后,他在碑文后題了八個大字: 黃絹幼婦外孫齏臼。 觀碑者眾多,但無人能解其意,直到曹操率軍經過此地。 《世說新語》中記載,曹操與他的“主簿”楊修經過此地時,也參觀了碑。他們還注意到了碑后蔡邕寫的八字謎題。 世人皆知曹操跟蔡邕是忘年交,兩人交情深厚,曹操自然認出了這是蔡邕的筆墨。曹操還在苦思冥想蔡邕深意時,旁側的楊修卻率先開口,說自己已經知道謎底了。 曹操讓楊修不要說出答案,自己要先想一想。 就這樣,曹操邊行軍,邊思考這道謎題。走了30里地,曹操才恍然大悟,他連忙叫來楊修解字謎。 楊修說道:黃娟是有顏色的絲巾,正是一個 “絕”字。 同樣的,幼婦是少女,合起來是 “妙”字。 外孫是女兒的兒子,是個 好字 。 齏臼是古代“受辛”的器具,就是專門搗碎辛辣食材的器物,受加辛就是一個 “ 辭” 字(繁體字)。 這八個字正是對碑文的贊美: 絕妙好辭。 曹操聽后連連稱贊,直言道:我和你真是智差三十里啊。 ? 這個故事雖然廣為流傳,但也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是后人杜撰的。因為曹操一生未下過江南,就更不必說會經過曹娥墓了。 而且這個故事在不同書中,部分情節也有出入?!妒勒f新語》中,曹操是行軍途中看到了碑文,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是在蔡邕之女蔡琰家中,看到了碑文的拓本和蔡邕題的字。 不論故事真假,多部書籍都提到這個故事,必然不僅僅是為了解字謎,襯托楊修之智,更是在為楊修的命運結局做鋪墊。 曹操是何人,生性多疑,嫉賢妒能,這一故事也恰恰暗藏了楊修的結局。 楊修之死 我們都知道楊修死于“雞肋”之事。 建安二十四年,持續了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已接近尾聲,曹操在戰中受到挫敗,心情煩悶。當部下詢問晚上的口令時,曹操見晚飯中有雞湯,隨口說了一聲雞肋。 楊修聽到口令后,就直接命令手下隨行士兵收拾行裝,做好撤退的準備。 夏侯惇得知消息后,特意前來問楊修為何會下這樣的命令。楊修解釋說,自己是從曹操口令中分析得來的。 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就如同曹操如今對漢中的看法一樣。所以,他認為曹操不久就會下令班師,先做好準備,到時候就不必慌亂了。 夏侯惇聽后認為很有道理,也下令讓自己的部下準備收拾行裝。 曹操看士兵大亂,人人不思打仗,都在準備撤退。再一聽是楊修的命令,更是惱怒,直言楊修擅自制造謠言,擾亂軍心。將楊修斬首,號令轅門之外。 楊修無疑是穎悟絕倫之輩,但也恰恰是最愚蠢糊涂之人。他太聰明,一眼看穿了“雞肋”背后的深意,卻不知道,君王之心不可隨意揣測,分毫逾越都不行。而他不僅揣測出了曹操的心思,還在曹操下令之前,就將其公之于眾。 ? 而楊修的做法不僅逾矩,更是把曹操的心思暴露于天下。 如此恃才放曠之人,是任何君王都無法忍受的,更不必說曹操了。 從八字謎題時急于展露才華,到雞肋之事中自作主張下令,再加上他竟干預曹操立儲,多次為曹植出謀劃策,干擾曹操決定,楊修的悲慘結局早已注定。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聰明外露就成了精明,唯有藏巧于拙,用晦而明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不逞一時之能,不爭一時之快,韜光養晦,藏而不露,是楊修留給世人的警世箴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