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凌晨,女兒突發高熱,中午學校老師發消息說,班級里出現了多個孩子突發高熱和嘔吐,疾控對在校幼兒采樣確診為腸道病毒引起的皰疹性咽頰炎。我當時還沒出院,老公幾乎每小時向我匯報一次情況,眼瞅著娃燒得越來越高,癥狀越來越多,我也見不到孩子,心急如焚,只好向馬老師求助。 當時的癥狀: 1??精神狀態:時而煩躁,時而想睡覺。 2??發熱39度,無鼻部癥狀,無身疼痛,無汗出,不怕冷,咽喉不利有異物感,不紅不腫不疼,偶爾咳嗽,感覺有痰咳不出,咳嗽時頭疼。 3??納差(早起開始不想吃飯),口渴,想喝冷飲(自己要求喝酸梅湯,吃黃桃罐頭),喝水多后嘔吐,大便干(當日無大便),小便黃(當日晨起到下午三點只有一次小便)。 4??舌紅苔厚膩根部略黃 5??脈沉取不弱。 6??近一周出三次鼻血,三月末開始出現咽喉不利,頻繁清嗓子,情緒不佳時癥狀更明顯。平時睡覺晚,10點上床,輾轉反側,睡不著煩躁,11點半左右才能睡著。 馬老師處方: 柴胡15 黃芩12 清半夏9 黨參9 生姜12 大棗10 炙甘草6 生麻黃10 杏仁10 生石膏30 浙貝10 茯苓15 蘇梗15 一劑煮兩遍,分成4份,共12份 6-8h服一份,熱退后正常服藥。 效果: 藥熬好吃第1份,不到半小時就開始微微出汗,體溫39降到36.6,6小時后娃爸怕反復又補了一份,后來體溫一直正常,咽喉和四肢手足也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出現皰疹。 “兒童外感神合方”是我給麻杏石甘合小柴胡起的名字,因為我注意到現在很多孩子一得外感就是三陽合病,之前還專門寫了一篇帖子分析過原因,用到這個合方的機會非常多。 特別感謝馬老師,不僅是因為他開的這份處方及時攔截了女兒的病勢,安撫了我一整天的焦慮和慌張,還因為他聽我描述完癥狀給出處方時,詳細地給我講了辨證思路,讓我對三陽合病辨證上一些細節的認識更深刻了。 后來我和老公復盤了一下整個過程,反思了一下整個過程中有哪些細節是被我們忽略掉的,以下是我對整個過程的記錄: 周五早晨老公打來電話跟我說女兒凌晨發燒了,喝過兩支肺熱咳喘沒管用,體溫一點兒沒降。我問他有表證嗎?他說好像沒什么表證,能看出里熱重,他用肺熱咳喘只是想用里面的生石膏和那些清熱解毒的藥清清熱。我讓他捋著問診單的問題一條條捋了一下,如果確定沒有表證,肺熱咳喘就不太對證。 根據他當時給出的信息,我整理出的癥狀是: 發熱38.6,無鼻塞沒有鼻涕,咽喉不利有異物感,頻繁清嗓子,無紅腫疼痛,晨起偶有咳嗽,無痰咳出,口渴(比平時喝水多),喜溫水,無汗,不怕冷,大便干,小便黃,舌質淡紅,舌根苔厚膩。近一周出三次鼻血,三月末開始出現咽喉不利,頻繁清嗓子,受情緒影響后加重,晚睡,睡不著時煩躁。 病性:陽 病位:半表半里 里 六經:少陽陽明太陰痰飲水濕 這個咽喉不利和晚睡脾氣大的問題,之前帶娃去馬老師看過,馬老師診斷為梅核氣,痰氣互結證,處方小柴胡加半夏厚樸湯,這個問題還沒好,所以我想少陽的問題還是存在的。同時我也有幾個疑惑: 1. 盡管老公說沒有表證,咳嗽是嗓子不舒服引起的,但突然的發熱,是不是還是有表證的可能,只是其他癥狀暫時沒有顯示出來? 2. 口渴想喝溫水是不是因為孩子從小習慣45度溫水,于是讓老公給她一點兒涼白開試試,看喝哪個比較舒服。 問了一下老公,家里除了肺熱咳喘還有什么藥,他說小兒豉翹清熱顆粒和小兒柴桂清熱顆粒,由于里熱明顯,舌紅,流鼻血,大便干,小便黃,同時合并了少陽的郁熱,表證暫時無法確定,但不能完全排除,舌苔根部厚膩說明有濕也可能有積食,所以從這幾個藥里選了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組方:連翹、淡豆豉、薄荷、荊芥、炒梔子、大黃、青蒿、赤芍、檳榔、厚樸、黃芩、半夏、柴胡、甘草),考慮到這個成藥的組方疏風解表、清熱利濕、行氣導滯、和解少陽照顧得相對比較全面,算是針對三陽合病夾濕夾滯的問題了。 但在劑量上,我倆有點兒分歧,我覺得首次用量應該比說明書稍微用量大一些,至少用到8g,老公堅持6g,我說她三歲時有一次發燒醫生就讓用到6g了,現在身高體重都比當時長了好多,藥量不夠會不會不管用啊?他說那就先小量試試,可以間隔時間短一些,不行再加,我想謹慎點兒也對,畢竟我也不在家,他一個人管娃盡量還是別冒險吧。 孩子說口渴說明有熱盛傷津的問題了,所以讓老公去熬點兒粳米山藥湯,一方面顧護孩子的胃氣,別空腹吃藥,一方面也補充點兒津液。 過了一小時,老公打電話來,說吃藥后體溫降到37.8了,孩子不愿意喝米湯,說想喝酸梅湯,我說一點兒飯沒吃飯,酸梅湯是不是有點兒刺激胃啊?實在想喝先喝點米湯,再少給點兒。老公說問題不大,酸梅湯補充津液快。 不到半小時,老公又打電話來,說孩子拿到酸梅湯一下喝了一大杯,大概300ml,然后就吐了,他有點慌了。我說生病了脾胃本來就弱,又一上午沒吃飯,一下喝這么多酸梅湯吐也不奇怪。后面就算渴也少量給,慢慢喝吧,盡量想辦法讓她喝點米湯。 沒多久,又收到孩子班主任消息,說班里出現了多名孩子突發高熱、嘔吐,已有孩子確診皰疹性咽頰炎,疾控要來采樣確認是否屬于聚集性傳染病。聽到這個消息,我開始確定確實存在表證了。表證的診斷標準第四條:“急性的、外感的、發熱的、呼吸系統的疾病,要高度關注是否存在表證。”那么孩子的高熱不汗出,除了我老公說津液不足的可能,會不會也是表不解所導致的呢?嘔吐可能也是外邪直中入里所致,雖然從西醫的角度來說,這個病毒本身就會導致嘔吐,但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孩子的脾胃的確是虛弱了。越想越擔心,豉翹清熱顆粒的卻邪力量是不是不夠?只靠山藥粳米湯護胃氣是不是力量也不夠? 緊接著老公又打電話,說孩子第二次吃了藥沒多久就吐了,后來又說想吃黃桃罐頭,吃了也吐了,這已經是今天第三次嘔吐了,目前基本就是吃啥吐啥,體溫又升到了38.9。 當時聽到這個消息,不著急是不可能的,母女連心啊,我又沒在孩子身邊,只能聽老公描述,一會兒多一個癥狀,又無法親眼看到孩子的情況,整個人都有點兒恍惚,但還是冷靜下來重新整理的一遍癥狀,把新增的加了進去。 發熱38.9,無汗,不怕冷,怕熱,無鼻塞流涕,咽喉不利有異物感,頻繁清嗓子,偶有咳嗽,無痰咳出,咳嗽時頭疼。 口渴(比平時喝水多),喜冷飲,大便干(今日無),小便黃(晨起至現在只有一次),吃藥喝水后嘔吐,晨起至刻下嘔吐三次。 舌質淡紅,舌根部苔厚膩,微黃。 脈沉取不弱。 補充:近一周出三次鼻血,三月末開始出現咽喉不利,頻繁清嗓子,受情緒影響后加重,晚睡,睡不著時煩躁。班級多名幼兒已確診皰疹性咽頰炎,癥見高熱、嘔吐。 病性:陽 病位:表 半表半里 里 六經:三陽合病 太陰痰飲水濕 該用什么藥呢? 如果是中成藥,小兒肺熱咳喘(類似于麻杏石甘合雙黃連)合小柴胡?那么痰濕的問題怎么解決?恍惚記得龐師姐說過,如果體內有濕邪,濕邪不去,解表效果也不好。 抓中藥呢?麻杏石甘合小柴胡加半夏厚樸湯加味?我試著寫了一下處方: 麻黃10 杏仁10 炙甘草10 生石膏30 柴胡18 黃芩12 清半夏 9 黨參9 生姜15 大棗 10 厚樸 9 茯苓12 蘇梗 15 陳皮 10 枳殼10 處方劑量是成人劑量,按《傷寒論》原方換算了一下后又參考了馬老師平時給我開藥的劑量做了一些調整。因為對劑量把控不好,上次孩子生病我自己被迫處方抓藥,也是按照馬老師給我開藥的劑量抓,然后給孩子少量頻服,中病即止。但是這個方子看著也太大了,15味藥呢,想起上次我給孩子治感冒一開始只用小柴胡的失敗經歷,我就有點兒怵了。想到馬老師就在對面辦公室,我還是直接找馬老師請教吧。 我本來真的是想去請教的,想跟馬老師說說我的辯證和處方思路來著,但是看到滿滿一屋子的大夫,我就把話咽回去了,直接說了孩子的癥狀和用藥情況,但馬老師還是給我講到了幾個關鍵問題: 1、即使沒有明顯的鼻部癥狀和咳嗽,“發熱,不汗出”還是要高度關注是否有表證的。 2、多次嘔吐,說明孩子的胃氣虛弱了 3、為什么只用肺熱咳喘(麻杏石甘)不退燒呢?因為存在少陽的問題,“三陽合病,治從少陽”的說法是有依據的,小柴胡必須合上才行。于是我又想到我上次給孩子治感冒,雖然一開始辯證辨錯了,但談到過“三陽合病,治從少陽”的理解,就是如果有少陽半表半里問題的存在,不是說不顧表里只從少陽論治就行,而是一定要在和解少陽的基礎上有表解表,有里攻里。這么說,我這個理解好像是對的? 雖然當時沒好意思拿出自己的處方,但回來我也對比了一下: 1、一是關于藥物的加減,馬老師只加了浙貝、茯苓和蘇梗,而我卻合入了整個的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湯是針對她一直沒好的梅核氣,痰氣互結于咽喉,有痰咳不出的問題,加陳皮、枳殼,是因為我覺得她舌苔厚膩、不大便、又有濕,得化濕、理氣、除滿,但馬老師卻沒有用到枳實、厚樸、陳皮這樣理氣行氣的藥物,只合入茯苓和蘇梗,相當于半夏厚樸湯減厚樸。我想是不是因為考慮到孩子胃氣虛弱,行氣的藥也散氣,會讓孩子胃氣更虛弱呢?馬老師還是很注意顧護病人的胃氣的,由此我認識到,陽證的病人,即使不像陰證病人那樣需要扶正祛邪,也要做到祛邪不傷正才是。另外,整個半夏厚樸湯的組方還是偏溫熱的,我再合入辛溫的陳皮,雖然也同時合入了微寒的枳殼,整個組方對內熱重的孩子是不是還是有些偏溫熱了?而馬老師合入的浙貝苦寒清熱、化痰止咳;茯苓性平,健脾利濕,又能和生姜半夏組成小半夏加茯苓湯以祛除痰飲;蘇梗理氣寬中,也有一定行氣導滯除滿的作用,整個組方既兼顧到了三陽合病,陽明熱又相對重的問題,也兼顧到了痰氣互結咽喉不利的問題,配伍嚴謹,藥簡力專。 2、關于部分藥物的劑量,我的用量也比馬老師的用量要大一點,特別是生姜和炙甘草,生姜是制約半夏毒性的,導致我每次一見到半夏就想加大生姜劑量,而且我考慮孩子有嘔吐癥狀,生姜可以和胃止嘔,所以用了15g,炙甘草我確實沒多考慮,直接用了10g,但馬老師只用了6g,后來我就想,是不是考慮到孩子內熱重,甘溫補益的藥物要減少一些?我也注意到,如果按照麻杏石甘湯的原方劑量來算,甘草和麻黃、杏仁的比例確實是2:3:3,這樣的配伍比例是不是也是因為甘草甘緩,大量用反而會妨礙解表力度呢?而小柴胡湯里的甘草作用本就是補益,所以才會用量略大一些? 以上是我的思考。 馬老師的這張處方,在我們家造成的影響力還是巨大的。[愉快] 1、改變了我爸覺得中醫就是調慢病的,感染了病毒后發熱這樣的急癥就得靠西醫,吃抗生素和退燒藥的看法。老爺子這一天恨不得給自己之前的同事,兒科的、內科的、呼吸科、消化科的打了20幾個電話,都回復說要用布洛芬退燒可能還要吃抗生素,頭孢是基本的,嚴重的就得是多種抗生素聯用的三聯還是四聯療法。我老公頂住壓力一直沒給吃,因為班里給家長開會了,說腸道病毒是自限性病毒,沒有特效藥! 2、我和我老公在這個過程中對辯證和用藥問題進行了多次探討,后來還進行了仔細的復盤,他已經很久沒空跟我說這么多話,更別說探討問題了。 3、我自己在這個過程中也學到了很多,比如馬老師提到的辯證時的幾個細節,學的時候覺得自己都會了,一到應用時遇到具體問題還是拿不準。 4、我家閨女現在也成了馬老師的忠實粉絲(不知道是不是年齡最小的粉絲哈[呲牙])。以前給她講古代名醫故事,她經常說,我以后也要當一個像張仲景(李時珍、葉天士、孫思邈……每天一換)那樣厲害的醫生,現在變成了我長大以后也要當一個像叔叔那么厲害的醫生。我順勢說,那你好好學習,以后去考叔叔的碩士、博士哈,她說好。她還特意畫了一幅畫表示對馬老師的感謝,畫的她最喜歡的愛莎的城堡,雖然我也不理解她為什么要畫城堡,但我知道,她愿意把自己最喜歡的事物畫出來送給別人,應該是發自內心的感謝了。 5、由于近幾次找馬老師給她看病,一直都有小柴胡湯,從一開始的小柴胡顆粒到治梅核氣的小柴胡合半夏厚樸湯再到這次的小柴胡合麻杏石甘湯,小朋友對“小柴胡湯”這個快樂小甜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昨天拿了本《湯頭歌訣》讓我講故事,給我愁壞了。如果照書念:柴胡黃芩清透郁熱,半夏生姜降逆止嘔,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扶正,不到5歲她也聽不懂啊。 于是,我靈機一動,用她最喜歡的《冰雪奇緣》編了個故事:愛莎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城堡里,心情很不好,壞王子漢斯想霸占阿倫戴爾王國,還來搞破壞,被愛莎的兩個衛兵趕跑了,這兩個衛兵,一個叫柴胡、一個叫黃芩;一個人在城堡里生活的愛莎內心很孤獨,妹妹安娜和可愛的雪寶對他的關心,讓她感受到了溫暖,我們給安娜起個新名字叫半夏,雪寶就叫生姜吧,他們讓孤獨的愛莎感受到了溫暖,融化了她內心的堅冰; 但是,最終讓愛莎戰勝孤獨、走出黑暗的,是什么呢?娃說:是她自己的力量!對,我順勢說,是什么給了她這個力量呢?人參、甘草和大棗!講完這個故事,娃是記住了小柴胡湯的組方,我卻有點兒恍惚了,我這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能力是什么時候變得這么“出神入化”的呢? |
|
來自: 新用戶34444851 > 《兒童外感神合方治療突發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