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垣清暑益氣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暑傷胃氣論》,組成為:黃芪、蒼術以上各一錢五分,升麻一錢,人參、白術、橘皮、神曲(炒)、澤瀉以上各五分,甘草(炙)、黃柏(酒浸)、當歸身、麥門冬、青皮、葛根以上各三分,五味子九個。 水二盞,煎至一盞,稍熱服,食遠。如汗大泄者,津脫也,急止之,加五味子十枚、炒黃柏五分、知母三分,此按而收之也。如濕熱乘其肝腎,形步不正,腳膝痿弱,兩足欹側,已中痿邪,加酒洗黃柏、知母各五分,令兩足涌出氣力矣。如大便澀滯,隔一二日不見者,致食少,乃血中伏火而不得潤也,加當歸身、生地黃各五分,桃仁泥、麻仁泥各一錢以潤之。 【辨方證要點】倦怠無力,氣短、汗出,脘腹痞脹,不思食,心煩,苔膩。 本方雖為暑濕傷氣而設,但可廣泛用于雜病。只要脾胃氣虛血少,兼有濕熱內留而見頭目眩暈、四肢倦怠、大便溏、不思飲食、舌苔膩等屬于清暑益氣湯證者,不論春夏秋冬,皆可用之。 從方的組成分析,本方證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是黃芪、人參、甘草、五味子、當歸對應的元氣損傷,勞傷氣津證,如四肢倦怠、眩暈、氣短、汗出等; 二是蒼術、白術、青皮、陳皮、澤瀉、神曲對應的濕濁阻滯證,如便溏、痞脹、無食欲、苔膩等; 三是黃柏對應的火熱證,如心煩、肌膚熱等; 四是升麻、葛根對應的清陽不升證,如眩暈、頭面清竅不利,下利等。 東垣清暑益氣湯以黃芪、人參、甘草為保元湯,大補元氣;麥冬、五味子合人參為生脈散,補益氣陰、酸甘斂津;當歸合黃芪為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三組藥以補元氣為主而氣血陰津俱補。另外用蒼術、白術、青皮、陳皮、澤瀉除濕降濁,助脾運化,旨在治濕;黃柏苦寒清熱瀉火,旨在治熱。升麻、葛根一可升清陽上達脾肺,二可解肌熱而散火,三可作為風藥而以風勝濕。全方大補元氣、養血滋陰生津,而又燥濕清熱,升清降濁,升陽散火,故能治療暑濕損傷氣津之證。 李杲解釋說:“《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炅則氣泄,今暑邪干衛,故身熱自汗。以黃芪、人參、甘草補中益氣為君;甘草、橘皮、當歸身甘辛微溫,養胃氣,和血脈為臣;蒼術、白術、澤瀉滲利除濕;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熱,又以風勝濕也;濕勝則食不消而作痞滿,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溫,消食快氣;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黃柏苦辛寒,借甘味瀉熱補水虛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麥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傷庚金為佐也。” 李杲原治證: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滿氣促,肢節沉疼,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心下膨痞,小便黃而少,大便溏而頻,或痢出黃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飲食,自汗體重,或汗少者。 薛雪主治證:濕熱證,濕熱傷氣,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心煩溺黃,口渴自汗,脈虛者。王士雄《溫熱經緯·方論》引尤拙吾所述證:元氣本虛,而又傷于暑濕,以致四肢倦怠,精神短少,懶于動作,胸氣短促,不思飲食,脈浮緩而遲者。 【用治雜病舉例與體會】 我在臨床上體會到,一些慢性病患者,在夏暑濕盛之季,多會出現疲倦不堪,四肢倦怠,頭暈目昏,食欲減退,或不思飲食,心煩等癥,遇此,用東垣清暑益氣湯有理想的療效。另外,本方用治低血壓癥,慢性疲勞綜合征有良好的療效。此介紹有關治驗如下 頭痛案: 張某某,男,28歲。1989年9月10日初診。 患者因準備研究生人學考試,持續緊張的復習功課,勞心傷神而發為頭痛,疼痛部位以兩側與頭頂為主,甚至全頭脹痛,讀書則頭痛加劇,眩暈,終日頭腦昏沉,記憶力減弱,疲倦無力,四肢沉重,大便干燥,每周一行,心煩,失眠。據所述癥狀初步考慮用治郁火頭痛經驗方加味逍遙散,但視舌胖大而淡,苔白。診脈沉緩無力,兩寸尤弱。 遂辨為勞傷元氣,濕火內生,清陽不升則頭痛,濁氣不降則便秘。 用清暑益氣湯加味,處方:黃芪30g,當歸15g,黨參10g,炙甘草6g,麥冬10g,五味子6g,青皮6g,陳皮6g,神曲10g,黃柏10g,葛根10g,蒼術6g,白術10g,升麻6g,澤瀉15g,生姜5g,大棗7枚,枳實10g,柴胡10g,白芍10g。此方3劑頭痛止,大便通暢,心煩除。繼續服藥3劑以鞏固療效,頭痛再朱發作,大便也由此通暢。 眩暈案: 劉某某,男,27歲。2004年10月9日初診。 近1個月來眩暈不堪,如坐舟車,自覺頭額部發緊,頸部拘緊不舒,頭腦昏沉脹悶,疲乏無力,午后尤甚,四肢沉重,易出汗,大便易溏,喝啤酒、冷飲則泄瀉,脈沉軟,寸弱,舌淡苔白略膩。 此脾胃陽氣受傷,清陽不升則便溏,陰濁上逆則眩暈頭額發緊。 用清暑益氣湯加減,處方:黃芪30g,當歸6g,黨參10g,炙甘草6g,麥冬10g,五味子6g,青、陳皮各10g,神曲10g,黃柏10g,葛根10g,蒼、白術各、10g,升麻6g,澤瀉15g,生姜5g,大棗7枚,荷葉10g,干姜8g,黃連6g羌活6g,防風6g。此方6劑,眩暈與頭額、頸部發緊止,便溏愈,疲勞減,繼用原方6劑,諸癥痊愈。 內傷發熱類白虎湯證: 李某某,男,66歲。2005年9月27日初診。 患者發熱一個半月,每天下午3點左右,或晚上1點左右開始發熱,發熱時體溫38~40℃,體溫升高時自服解熱藥安乃近則汗出很多,體溫隨之下降。發熱時不惡寒,口干不渴。平時體溫37~37.5℃,飲食二便正常。在北京某大醫院做系統檢查,發熱原因不明。面色灰暗,舌紅偏赤,苔黃白相兼厚膩,脈弦略數。 根據舌苔特征,用柴胡達原飲6劑,效果不顯。改用甘露消毒丹加青蒿6劑,也無效。再用柴胡白虎湯加蒼術6劑,仍然無效。 延至2005年10月18日,發熱狀態如前,每天下午2~3點發熱,如不服安乃近,體溫可以高達40℃,自述用別的西藥解熱藥無效。細細診察,面色灰暗無華、精神疲憊。舌嫩紅,苔白膩,脈浮大滑數,重按無力,遂辨為李杲所謂的類白虎湯證,用清暑益氣湯化裁處方:生黃芪30g,生曬參3g,炙甘草3g,當歸10g,麥冬10g,五味子10g,青、陳皮各8g,蒼、白術各10g,澤瀉10g,神曲10g,黃柏12g,葛根15g,升麻15g,生姜6g,大棗4枚。6劑。 2005年10月25日五診:服藥3劑后,發燒時體溫減低,不超過38℃,無需服安乃近體溫可自行下降。服6劑,不再發高燒,體溫37.5℃左右。繼續用上方7劑。2005年11月1日六診:厚膩舌苔漸退,脈緩和,體溫37℃左右,飲食二便正常。繼續用此方減葛根、升麻量為10g,7劑。后隨訪體溫恢復正常而愈。 另外,我常用本方治療低血壓癥,貧血,慢性蕁麻疹等病證,也收到了良好的療效。 【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 我在應用清暑益氣湯類方治療脾胃內傷病時發現,現代臨床上有一種新的內傷脾胃病,其表現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勞傷氣津的疲勞證:主要表現為異常疲倦,四肢沉重無力,頭腦昏昏沉沉,胸悶氣短,精力不足,嗜睡或失眠等; 第二火郁證:表現為舌紅赤、或絳、或起刺,心煩異常,急躁易怒,心中憒憒然,口苦,咽喉千燥,眼睛干澀,大便干燥、或黏滯不爽、或數日不大便; 第三是濕郁證:主要表現為舌苔厚膩,或黃、或白、或黃白相兼而厚膩,口氣濁臭,口中無味,胃脘痞滿,腹脹,無食欲,小便黃短等。每組證的具體表現可多可少,但這三組證必同時并見。男性還可兼見性功能障礙。其主要見于中青年男性,特別是公司職員,或者老板,工作緊張,壓力過大,應酬頻繁,喝酒抽煙,習慣夜生活,如夜晩在舞廳、酒吧游樂,睡眠不足者。 對于這一種內傷脾胃病,若只考慮疲勞,純用甘溫補氣藥,則火、濕更盛,更加煩躁,舌苔更膩,納食更差;若僅從郁火考慮,純用苦寒瀉火藥,則損傷元氣陰液,加重疲勞;若只看到舌苔厚膩,純用芳香化濕藥,則更加燥熱。由于這類患者初診時,多數把疲勞倦怠列為主訴,自認為太虛,希望吃補藥,因此,臨床經驗不足的醫生,多用溫補法處方,或者補脾,或者補腎,結果越治患者越難受、越疲勞。 這種病證類似于暑濕損傷元氣病,暑為火邪,暑多夾濕,本病雖然不是暑濕所致,但卻由內生之火、濕相結,火濕損傷元氣、津血而發。 鑒于這類病已經是一種常見的現代病、難治病,因此,我將其稱為“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對其辨治,主要用東垣清暑益氣湯法化裁。 【變通運用東垣清暑益氣湯】 如前所述,清暑益氣湯中有保元湯大補元氣、生脈散補氣生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是補虛治療火濕損傷氣血津液的有效藥組;蒼、白術,青、陳皮,澤瀉等藥除濕降濁,是治療濕濁內郁,濕阻脾胃的重要藥組;黃柏苦寒瀉火,葛根、升麻散郁火透邪熱,是治療火熱證的關鍵藥組。 因此,清暑益氣湯一方能夠補虛,除濕,瀉火,是治療“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的基礎用方。臨床上必須根據火證、濕證、元氣損傷證的孰多孰少變通應用東垣清暑益氣湯,具體的變通手法如下。 如火郁深重,火證明顯,表現為舌紅赤絳、心煩急燥、全身燥熱不舒者,仿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黃芪、人參、炙甘草、蒼術、柴胡、升麻、羌活、黃芩、黃連、石膏)中用黃連、黃芩、石膏瀉火之法,合入此方,在清暑益氣湯中加黃芩、黃連、生石膏、柴胡;甚至再加知母、梔子,即合人黃連解毒湯、白虎湯;火熱尤甚者,再加大黃,即合入三黃瀉心湯。如大便干燥,或大便黏滯不爽者,合東垣枳實導滯湯(大黃、枳實、神曲、茯苓、黃芩、黃連、白術、澤瀉)。如舌深絳,表現為火熱蘊結血分者,再加生地、赤芍、丹皮,即合入犀角地黃湯法。 如濕郁太甚,濕證明顯,表現為舌苔厚膩、口中黏膩、口氣臭穢、脘痞腹脹、飲食無味,大便溏而不爽者,仿升陽益胃湯(黃芪、人參、炙甘草丶白芍、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澤瀉、獨活、羌活、防風、柴胡、黃連、生姜、大棗)中配用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澤瀉、獨活、羌活、防風的手法,加半夏、茯苓、獨活、羌活、防風,甚至草果、藿香、白蔻仁等以加強祛濕。 如火濕損傷元氣,氣血津液虛損證明顯,表現為疲勞困倦,頭昏眩暈,四肢倦怠者,重用清暑益氣湯中的保元湯、生脈散、當歸補血湯。 “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患者最易兼見頭痛、眩暈,頸肩疼痛、拘緊酸沉,腰背酸痛等。頭痛者,仿照李杲治療熱厥頭痛的清上瀉火湯(黃芪、生甘草、炙甘草、當歸、生地、蒼術、升麻、柴胡、防風、羌活、荊芥、蔓荊子、藁本、川芎、細辛、紅花、黃連、黃柏、黃苓、知母)的配伍手法,在變通清暑益氣湯中加蔓荊子、藁本、川芎、細辛、紅花等,疏風通絡止痛。 眩暈甚者,合入東垣半夏白術天麻湯(黃柏、干姜、天麻、蒼術、白茯苓、黃芪、澤瀉、人參、白術、炒曲、半夏、大麥、柏曲、橘皮),以祛風降痰。 頸肩痛、腰背痛者,仿照東垣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本、防風、炙甘草、川芎、蔓荊子)與通氣防風湯(防風、羌活、陳皮、人參、甘草、青皮、白豆蔻、黃柏、升麻、柴胡、黃芪)的配伍手法,合入此兩方之一。 “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中不少男性患者,特別是經常飲酒者,可兼見性功能減弱、陰囊潮濕、發涼、小便躁臭等。遇此,不得用補腎藥,應在變通清暑益氣湯中,合入李杲治療陰痿陰汗躁臭的專方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柴胡、澤瀉、車前子、木通、生地黃、當歸尾)或清震湯(羌活、酒黃柏、升麻、柴胡、蒼術、黃芩、澤瀉、麻黃根、豬苓、防風、炙甘草、當歸、戴本、紅花),以清瀉肝經濕熱。 “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中不少女性患者,可出現月經不調,在應用變通清暑益氣湯治療時,可合入李杲治療婦人月經不調的專方調經升陽除濕湯(黃芪、炙甘草、當歸、蒼術、升麻、柴胡、羌活、獨活、防風、戴本、蔓荊子)或升陽舉經湯(黃芪、人參、炙甘草、當歸、生地、白芍、川芎、桃仁、紅花、白術、柴胡、藁本、防風、羌活、獨活、肉桂、炮附子、細辛),以調養氣血,調治月經。 我用變通清暑益氣湯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于“火濕損傷元氣病”者,可謂不勝枚舉,此僅介紹驗案二則如下。 案1、李某,男,39歲,2005年3月8日初診。經理。 半年來疲乏無力,四肢困倦,周身沉重,胸悶,氣短,嗜睡,睡不解乏,大腦昏沉,自覺處理事情已經不能果斷,每逢下午精神狀態極差,連話也不想說。心煩急躁,頭痛,眼睛疼痛干澀,口苦,口中黏膩,腹脹,大便時干、時黏滯不爽,有解不盡感每日因工作應酬飲酒,舌紅赤有瘀點,苔黃白相兼而厚膩,脈弦滑數、兩寸不足。 此系典型的火濕損傷元氣病,元氣虛證、火證、濕證三證并重,用變通清暑益氣湯化裁,處方:生黃芪20g,生曬參3g,炙甘草6g,當歸10g,麥冬20g,五味子10g,蒼、白術各10g,青、陳皮各8g,澤瀉15g,神曲10g,升麻10g,葛根10g,黃柏10g,黃連6g,黃芩10g,生梔子10g,酒大黃8g,柴胡15g,清半夏12g,生姜5g,防風6g。7劑。 2005年3月15日二診:服藥第2天眼睛疼痛于澀消失,自述情緒甚至性格都有變化,渾身舒暢,頭腦清爽,處事果斷,疲勞、嗜睡癥明顯減輕,服藥后痛快瀉稀便兩次,脘痞腹脹消失,食欲增加。診舌紅潤不干,苔轉薄白,脈弦、關滑大。繼續用上方合平胃散,加厚樸10g,考慮每日飲酒,加枳椇子30g。7劑。諸證痊愈。其后,惡者每隔一段時間來診次,希望服此方幾副,以作預防。 案2、宮某某,男,38歲。2005年2月19日初診。經理。一年來一邊工作,一邊在某大學在職讀管理學碩士學位,因工作學習壓力過重,心情緊張,遂眩暈,頭痛,周身疲乏,四肢倦怠無力,心悸,胸悶,胃脘痞滿,無食欲,腹脹,大便溏,每日1~2次,黏滯不爽。口干渴,心煩,急躁,心中憒憒然不安曾屢請名醫,迭進補藥,而越治越重。診時見舌赤絳,苔黃厚膩、滿布舌面,右脈沉滑虛數,左脈模糊滯澀。 辨為內生火濕損傷元氣病,屬于火、濕、元氣損傷并重證。 用變通清暑益氣湯法,處方:生黃芪20g,生曬參3g,炙甘草6g,當歸10g,麥冬15g,五味子10g,桂枝10g,蒼、白術各10g,青、陳皮各10g,澤瀉15g,茯苓30g,清半夏12g,草果3g,黃柏10g,黃連6g,黃芩10g,生石膏30g,酒大黃3g,柴胡15g,升麻10g,葛根15g。7劑。 2005年2月26日二診:眩暈、頭痛、疲倦、心悸、胸悶、煩躁、腹脹、脘痞等癥大減,大便成形,每日1次,全身輕松清爽。唯頸肩拘緊不適,脈沉細弦略數,舌仍赤,苔黃膩。上方減大黃,加防風8g,羌活8g。7劑。 2005年3月5日三診:諸癥消失,用一診方減桂枝,加羌活8g,7劑以善后。 【李杲補脾胃升陽益氣法的組方規律】 補脾胃升陽益氣法是李杲脾胃學說的核心理論,基于這一理論所制定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清燥湯、升陽散火湯、升陽益胃湯、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調中益氣湯、半夏白術天麻湯、助陽和血補氣湯、神效黃芪湯、圓明內障升麻湯、溫衛湯、麗澤通氣湯、益氣聰明湯、清上瀉火湯、調經升陽除濕湯、升陽舉經湯等,這類方劑有神奇的臨床療效,在治療現代難治病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為了掌握這類方劑的組方與應用規律,現扼要介紹其組方的基本手法。這類方劑的組成結構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針對元氣損傷、津血不足證而補元氣、生津血:用保元湯、生脈散、當歸補血湯,選黃芪、人參、麥冬、當歸、五味子等。如補中益氣湯中有黃芪、人參、炙甘草、當歸;清暑益氣湯中有黃芪、人參、炙甘草、當歸、麥冬、五味子。 第二,針對脾胃濕濁阻滯證而除濕降濁行滯:藥用蒼術白術、陳皮、青皮、茯苓、澤瀉、神曲等。如清暑益氣湯有蒼術、白術、陳皮、青皮、澤瀉;升陽益胃湯有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澤瀉等。 第三,針對火熱郁結證而清瀉火熱:藥用黃柏、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或大黃等。如清暑益氣湯有黃柏;升陽益胃湯有黃連;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有黃芩、黃連、石膏;溫衛湯有黃柏、知母、黃連;清上瀉火湯有黃連、黃柏、黃芩、知母。 第四,針對清陽下陷不升證而升發陽氣:藥用柴胡、葛根、升麻。如補中益氣湯有升麻、柴胡;升陽散火湯中有升麻、葛根、柴胡。 第五,針對濕濁內聚、清陽不升、氣機阻滯證而加用風藥:風藥可以升發陽氣、風藥能夠勝濕,風藥善理氣行滯,是李杲方中尤為特殊的藥組。常用風藥有防風、羌活、獨活、白芷等,如升陽散火湯有羌活、獨活、防風;升陽益胃湯有獨活、羌活、防風;助陽和血補氣湯有防風、蔓荊子、白芷;溫衛湯有羌活、防風、白芷。 臨證時須根據元氣津血損傷、濕濁郁滯、火熱郁結的孰輕孰重、孰多孰少,遣藥組方,方能不偏不倚,準確對證而取得療效。 【清暑益氣湯類方】 1.王氏清暑益氣湯 王士雄在《溫熱經緯·濕熱病篇》第38條東垣清暑益氣湯按語中認為:“東垣之方,雖有清暑之名,而無清暑之實。”因此,介紹了自己治療暑傷元氣的一首經驗方:“余每治此證,輒用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稈、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無不應手取效也。”在《溫熱經緯·方論》東垣清暑益氣湯方后按語中,王士雄將自已的經驗方稱為“清暑益氣法”,如他說“余有清暑益氣法可用也”從此以后;人們稱王士雄方為王氏清暑益氣湯。 本方實際上是竹葉石膏湯、白虎湯以西洋參易人參,去半夏,加黃連、石斛、西瓜翠衣、荷稈而成。用西洋參益氣生津,石斛、麥冬滋陰養液,黃連、竹葉、知母、西瓜翠衣清暑泄熱,荷稈芳化暑濕,甘草、粳米養胃氣。全方以清暑生津益氣為主,主要用于治療暑熱損傷氣津,且暑熱尚留之證。東垣清暑益氣湯與王氏清暑益氣湯雖然同名,但制方思路截然不同。李杲方是補中益氣湯加減而成,王氏方則是由竹葉石膏湯、白虎湯加減擬定。李杲方含保元湯、生脈散、當歸補血湯,可大補元氣、益氣生津,并除濕清熱、升陽降濁,用于脾胃素虛之人,感受暑濕、濕熱所致的脾胃氣虛,濕熱內聚,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之證。王氏方用西洋參、石斛、麥冬益氣生津,并用黃連、竹葉、知母、西瓜翠衣、荷稈清暑泄熱,主要用于暑熱尚甚,氣津損傷之證。兩方各有特點,臨床當據其證而區別應用之。 2.清燥湯 出自李杲《脾胃論·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 組成為:黃連(去須)、酒黃柏、柴胡以上各一分,麥門冬當歸身、生地黃、炙甘草、豬苓、曲以上各二分,人參、白茯苓、升麻以上各三分,橘皮、白術、澤瀉以上各五分,蒼術錢,黃芪一錢五分,五味子九枚。”李杲在《脾胃論·濕熱成痿肺金受邪論》中指出:“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而熱旺,濕熱相合,而刑庚大腸,故寒涼以救之。燥金受濕熱之邪,絕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大作,腰以下痿軟癱瘓,不能動;行走不正,兩足欹側。以清燥湯主之。” 清燥湯是由清暑益氣湯去葛根、青皮,加柴胡、茯苓、豬苓、黃連、生地黃而成。與清暑益氣湯相比,本方加強了利濕、瀉火、潤燥的作用。《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對本方的特點做了精辟的概括,如其云:“清暑益氣湯與此方均治濕暑之劑。清暑益氣湯,治暑盛于濕,暑傷氣,所以四肢困倦,精神減少,煩渴身熱,自汗脈虛,故以補氣為主,清暑為兼,少佐去濕之品,從令氣也。此方治濕盛于暑,濕傷形,所以李杲曰:六七月之間,濕令大行,子能令母實,濕助熱旺而刑燥金,絕其寒水生化之源,源絕則腎虧,痿厥之病作矣。故以清暑變為清燥,佐瀉熱利濕之藥,從邪氣也。是方即清暑益氣湯去葛根者,以無暑外侵之肌熱也。加二苓者,專去濕也。加黃連、生地,專瀉熱也。二苓佐二術,利水燥濕之力倍。連、地佐黃柏,救金生水之功多。中氣益,則陰火熄而肺清矣。濕熱除,則燥金肅而水生矣。肺清水生,則濕熱痿厥之病,未有不愈者也。但此方藥味,性偏滲瀉,若施之于冬春,水竭髓枯骨痿,或非濕熱為病者,反劫津液,其病愈甚,則為謬治矣。” 【葉天士用清暑益氣湯法論治暑濕的經驗】 葉桂對于李杲的脾胃內傷學說有深刻的研究,并常用清暑益氣湯治療暑濕損傷氣津證或者脾胃病,現介紹葉氏醫案3則如下。 1.用于治療暑濕傷氣之煩倦不嗜食 徐,十四,長夏濕熱令行,肢起膿窠,煩倦不嗜食,此體質本怯,而濕與熱邪,皆傷氣分,當以疰夏同參,用清暑益氣法。人參、白術、廣皮、五味、麥冬、川連、黃柏、升麻、葛根、神曲、麥芽、谷芽。鮮荷葉汁泛丸。(《臨證指南醫案·暑》) 方證解釋:因濕熱蘊結,肢起膿窠,故用東垣清暑益氣湯減黃芪、甘草、當歸、蒼術等甘補溫燥藥,加黃連合黃柏清熱瀉火解毒;因煩倦不嗜食,故加麥芽、谷芽合神曲消食開胃。 2.用于治療暑濕損傷氣津之肢痿麻木 卜,二八,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體虛不耐陽氣升泄,乃熱傷氣分為病。 宗東垣清暑益氣之議。人參、黃芪、白術、甘草、麥冬、五味、青皮、陳皮、澤瀉、葛根、升麻、黃柏、歸身、神曲。(《臨證指南醫案·暑》) 方證解釋:此為典型的暑濕損傷元氣證,故遵李杲原法用方。 3.用于治療高年濕熱損傷脾胃之下痢 鮑,舌心黃,邊白,渴飲,水漿停胃脘,干嘔微微冷呃,自痢稀水,小便不利,診脈堅勁不和。八旬又二,暑濕熱邪內著,必脾胃氣醒始可磨耐。以高年不敢過清過消,用清暑益氣法。川連、黃芩、石蓮子、煨干葛、青皮、人參、茯苓、厚樸、豬苓、澤瀉。(《臨證指南醫案·痢》) 方證解釋:本案自痢稀水,小便不利,故加川連,合黃芩、葛根為葛根芩連湯法治療暑濕痢;濕甚,故加茯苓、豬苓、厚樸,合澤瀉、青皮為胃苓湯法滲利濕熱;痢甚,故佐石蓮子收澀。濕熱蘊盛,故去黃芪、麥冬、白術、五味子等甘補。 綜上所述,東垣清暑益氣湯不局限于治療暑傷元氣證,可以廣泛用于內生火、濕,損傷脾胃元氣所致的各種病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