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廣電文娛 在小區的花園里,一群老年人圍坐在一起曬太陽聊天。張大爺感慨道:“我最近聽說,年齡大了鍛煉多了反而不好,容易折壽,這是真的嗎?我本來還打算每天多出去走走鍛煉鍛煉呢,現在都不敢動了。” 李大媽也附和說:“我也聽說了,現在都不知道該咋辦了,不鍛煉吧,身體越來越差,鍛煉吧,又怕對身體有害。” 像張大爺和李大媽這樣的困惑,在中老年人中并不少見。如今,“年齡越大越要少鍛煉”“運動過量會減壽” 這樣的觀點流傳甚廣,讓很多中老年人在運動面前猶豫不決,甚至干脆放棄運動。可運動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咱們就來深入探討一下,年齡增長后,運動到底該怎么做。 一直以來,運動都被很多人視為保持健康、延年益壽的 “法寶”,那句 “生命在于運動” 更是深入人心。但現在,“運動過量會折壽” 的說法又讓大家陷入迷茫。其實,運動本身并沒有錯,關鍵在于運動的方式、強度和選擇。如果運動方式不正確,過度運動,那確實可能給身體帶來負面的影響;但要是掌握了科學的運動方法,運動不僅不會 “減壽”,反而能成為延緩衰老、保持健康的 “秘密武器”。接下來要介紹的 5 種運動,就是中老年人運動的不錯選擇,不過得做對了才行。 咱們先來聊聊,運動真的是越多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適度運動對身體有諸多好處,就像給身體注入一股活力。它能激活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比如讓心肺功能變得更好,心臟跳動更有力,肺部呼吸更順暢;還能促進血液循環,讓身體各個器官都能得到充足的養分;肌肉力量也會在運動中得到增強,讓人活動起來更有勁兒。但要是運動過量,就像給手機電池過度充電一樣,不僅對身體沒好處,還會損耗身體的能量儲備,長期下來甚至會導致慢性勞損。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就像一臺使用多年的機器,各個 “零件” 都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磨損。骨骼密度下降,骨頭變得越來越脆弱;關節軟骨逐漸退化,關節之間的摩擦增大;心肺功能也大不如前,稍微活動量大一點就氣喘吁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像年輕人一樣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比如長時間跑步、頻繁爬山等,身體很可能吃不消,容易引發骨折、關節炎、心臟負荷過重等問題。 那運動多少才算是 “適量” 呢?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出了建議:中老年人每周進行中等強度運動的時間應保持在 150 - 300 分鐘之間,換算到每天的話,就是 30 - 60 分鐘。這里要注意,中等強度的運動可不是像跑步、爬山這類高強度項目。中等強度運動的表現是心率略微加快,身體微微出汗,但還不至于喘得厲害,像快走、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等都屬于中等強度運動。如果身體狀況允許,中老年人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力量訓練,比如使用輕重量的啞鈴或者彈力帶進行訓練,也可以做一些柔韌性鍛煉,像瑜伽、拉伸運動等,這些都有助于保持身體的靈活性和肌肉力量。 這里有個小竅門可以判斷運動強度是否合適,那就是 “對話測試”。在運動的時候,如果還能比較順暢地和身邊的人聊天,說明這個運動強度基本是適合自己的;但要是連一句話都說不完整,氣喘吁吁的,那就有可能運動強度過大了。 知道了運動要適量,那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哪種運動最適合呢?結合最新的醫學研究,下面這 5 種運動對中老年人非常友好,不僅安全性高,還能有效改善身體機能,幫助大家更健康地享受晚年生活。 快走:簡單實用的 “長壽法寶”:快走是一項簡單又高效的運動,幾乎適合所有人。別小瞧了這看似平常的快走,它對身體的好處可多著呢。研究表明,快走能夠顯著改善心血管健康,讓心臟更有力地工作,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還能提高身體對血糖的代謝能力,降低患糖尿病的幾率;而且,它對骨骼也有好處,可以減緩骨質流失,預防骨質疏松。 哈佛大學曾進行過一項涉及 12 萬人的大規模研究,結果發現,每天堅持快走 30 分鐘的人,平均壽命比那些久坐不動的人要長 3 年左右。在進行快走運動時,步速控制在每分鐘 100 步左右比較合適,步幅要適中,不要過大或過小。走路的時候,要保持抬頭挺胸的姿勢,手臂自然擺動,這樣能讓身體的各個部位都得到充分的鍛煉。 如果覺得每天在固定的路線上快走比較枯燥,還可以嘗試變換路線。比如住在上海的朋友,可以選擇去濱江步道快走,一邊鍛煉身體,一邊欣賞江景,感受城市的活力;要是住在公園附近,在公園里快走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既能呼吸新鮮空氣,又能欣賞自然美景。不過,對于膝蓋不太好的人來說,在選擇快走路線時要特別注意,盡量選擇平坦的路面,避免爬坡或者長時間走在硬質地面上,以免給膝蓋造成過大的壓力。 2. 游泳:給關節 “減負” 的全身運動:游泳是一項對關節非常友好的運動,尤其適合那些膝蓋或腰椎有問題的中老年人。在水中,水的浮力可以減輕身體的重量,讓關節承受的壓力大大降低。同時,游泳時全身的肌肉都能得到鍛煉,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 發表在《運動醫學》雜志上的研究指出,游泳能夠有效改善中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增強心臟的泵血能力,提高肺部的通氣量,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每周游泳 2 - 3 次,每次 30 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不太會游泳,也不用擔心,水中健身操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在水中做一些簡單的伸展、踢腿動作,既能鍛煉身體,又能享受在水中的樂趣。 想象一下,在海南三亞亞龍灣清澈的海水中游泳,感受著溫暖的陽光灑在身上,清涼的海水包裹著身體,是不是感覺比在健身房鍛煉更有吸引力呢?不過在游泳前,一定要做好熱身運動,避免在水中抽筋;游泳時也要注意安全,選擇有安全保障的游泳場所。 3. 太極拳:身心 “動靜結合” 的智慧運動:太極拳作為我國傳統的武術項目,蘊含著深厚的東方智慧。它講究動作柔和、緩慢,并且與呼吸緊密配合,是一項非常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不少研究表明,長期練習太極拳對中老年人的平衡能力、關節靈活性和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益處。 中國香港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長期堅持練習太極拳的人,骨密度明顯高于同齡未鍛煉者,而且摔倒的風險降低了 30% 以上。對于剛開始練習太極拳的中老年人來說,可以選擇 24 式簡化太極拳,這套拳動作相對簡單、緩慢,容易學習和掌握。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報名參加專業的太極拳教學班,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這樣能更好地掌握太極拳的動作要領和呼吸方法。 太極拳起源于河南溫縣陳家溝,至今已有 300 多年的歷史,它不僅是一種運動方式,更是中華武術的瑰寶。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中老年人可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讓身體和心靈都得到鍛煉和放松。每天清晨,在公園里,常常能看到一群中老年人跟著音樂的節奏,緩緩地打著太極拳,一招一式盡顯從容與淡定,這已經成為很多城市公園里獨特的風景。 4. 瑜伽:提升柔韌性的 “秘密武器”:瑜伽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喜愛,它不僅是一種鍛煉身體的方式,更是一種調節心態的途徑。通過各種拉伸動作和呼吸控制,瑜伽可以有效緩解肌肉僵硬,讓身體更加靈活;還能改善睡眠質量,讓中老年人晚上睡得更香甜;同時,瑜伽還能幫助減輕壓力,讓人心情更加舒暢。 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曾發表文章稱,瑜伽對改善慢性腰痛和焦慮癥有顯著效果。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在練習瑜伽時,可以從一些簡單的拉伸姿勢開始,比如 “貓牛式”“嬰兒式” 等。這些姿勢動作幅度較小,比較容易完成,不會對身體造成過度拉扯。在練習瑜伽的過程中,要注意呼吸的配合,動作要緩慢、平穩,不要過于追求動作的難度和標準度。 瑜伽起源于印度,每年的 6 月 21 日被定為 “國際瑜伽日”。現在,很多城市都有專門的瑜伽工作室,中老年人可以去那里跟著專業的老師學習瑜伽。如果不方便去工作室,也可以在網上搜索一些適合中老年人的瑜伽教程,在家中練習。在練習瑜伽時,要選擇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鋪上柔軟的瑜伽墊,讓自己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練習中。 5. 力量訓練:延緩肌肉流失的關鍵: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流失是不可避免的,這種現象也被稱為 “肌少癥”。肌肉流失會導致身體力量下降,行動變得不便,還容易增加摔倒的風險。不過,通過力量訓練,可以大大減緩肌肉流失的速度。研究表明,適度的力量訓練不僅能增強肌肉力量,還能提高骨骼強度,讓骨骼更加堅固,減少摔倒的可能性。 美國老年醫學學會建議,成年人每周進行 2 次以上的力量訓練,可以顯著降低因肌肉流失導致的行動不便。中老年人在進行力量訓練時,可以選擇輕重量的啞鈴或者彈力帶進行訓練。比如使用啞鈴進行簡單的手臂彎舉動作,或者利用彈力帶進行腿部的拉伸和收縮練習。在做動作時,要注意動作緩慢、規范,每組動作重復 8 - 12 次,然后逐漸增加訓練的強度和次數,但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不要一開始就進行高強度的訓練。 如果住在高原地區,像西藏或青海等地,由于那里氧氣比較稀薄,在進行力量訓練時要特別注意控制強度。因為在高原地區,身體本身就需要適應低氧環境,如果力量訓練強度過大,可能會導致呼吸不暢,給身體帶來不適。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適當減少訓練的重量和次數,或者增加訓練的間隔時間,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張大爺聽了這些運動知識后,恍然大悟。他不再糾結年齡大了該不該鍛煉,而是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了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他每天早上會去公園快走 30 分鐘,下午再跟著小區里的太極拳隊伍打打太極拳。一段時間后,張大爺感覺自己的身體比以前更有活力了,精神狀態也變好了。 在生活中,大家或者身邊的中老年人有沒有因為運動而感到困惑呢?對于這些適合中老年人的運動,你有什么看法或者經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交流,讓更多人了解正確的運動知識,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保持健康的身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