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唐詩重意,寫景抒情多含蓄不露,言盡意不盡,意境便優(yōu)美綿長,讀來余味不絕。譬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便語淺情深,言短味長。再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意境雋永清遠,種種情感表現(xiàn),盡在不言中。 這種意在言外的表達,也正是唐詩能盛于當(dāng)時、名于后世的原因之一。諸如此類的詩在浩淼唐詩之中數(shù)不勝數(shù)。 但今天介紹的這首唐詩卻意境似盡又不盡,令蘇東坡對此詩既贊嘆又批評,從而引發(fā)了一場千年不休的爭論。這首詩就是柳宗元的七言古詩《漁翁》: " 漁翁 唐·柳宗元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 這首《漁翁》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所作,與他著名的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為同時期的作品。也同樣寄寓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憤之情和清高孤寂的自況自遣情懷。 開篇一句“漁翁夜傍西巖宿”頗顯稀疏平常,但第二句“曉汲清湘燃楚竹”則奇趣頓生。早起打水劈柴生活燒水,本是平常事,但一個“汲清湘”、“燃楚竹”卻雅趣無窮,頗有些超凡脫俗的意蘊。似乎以清湘楚竹之趣對比鐘鳴鼎食之貴,詩人自比品格孤高,在此已有暗喻。 后兩句則寫燒完水后“煙銷日出”,人卻已然遠去不見,“欸乃一聲”才只非是不見,而是在山水之中,只見青山綠水不見人。這“欸乃一聲”讀來既驚異驚奇,又怡情悅耳,奇趣非常。一個不見人只聞聲的場景,卻寫出了一種清遠神秘的意境,詩人孤高寂寥的心境也深蘊其中。 結(jié)尾兩句便是歷來詩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咱們后面再詳說爭論。這兩句本是詩中余音,漁翁回看天際,只見云無心相逐,以陶淵明《歸去來兮》典故,襯托出詩人的孤獨清寂、悠逸恬淡之情。 柳宗元的這首《漁翁》寫景似有似無,仿佛一幅淡遠清逸的水墨畫,變幻神秘而又情趣盎然。北宋蘇東坡就曾贊嘆:熟讀此詩有奇趣!但蘇東坡卻又對此詩提出批評,便是針對結(jié)尾兩句:雖不必亦可!也就是說,蘇東坡認(rèn)為末兩句畫蛇添足,可以刪去。 蘇東坡這樣一句評語卻引發(fā)了詩家千年不休的爭論:南宋嚴(yán)羽、明代胡應(yīng)麟、清代王士禛、沈德潛等詩論大家也都認(rèn)為應(yīng)刪去末兩句,他們認(rèn)為前四句言盡意不盡,而末兩句言盡意也隨之盡,若刪去末兩句,則整篇讀來余情不盡。 反對者也頗多:南宋劉辰翁、明代李東陽、王世貞等人則認(rèn)為不刪更好,他們認(rèn)為一來若刪去末兩句則這首詩與晚唐的奇趣詩歌一樣;二來刪除末句的人都只重視詩的藝術(shù)趣味,卻忽略柳宗元當(dāng)時的處境和心境,而末兩句正是詩人當(dāng)時情況下不吐不快之語。 小伙伴們,讀完文章,你們有什么看法嗎?我們一起聊一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