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研究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卻至關重要的健康因素:無論任何年齡與性別,身體這一部位的粗細,都與心血管健康以及壽命長短緊密相連。 ![]() 《Nutr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雜志發表的研究表明,大腿圍的差異反映出了壽命的潛在變化。 那些大腿圍較粗(超過56.7公分)的受試者,相較于大腿圍較細(不到48.1公分)的人群,其染色體端粒長度更具優勢,這意味著他們有望享有更長的壽命。而且,大腿粗的群體整體死亡率相對較低,降低幅度達到了43%。 然而,另一個部位的粗細對壽命的影響力更為顯著。 與大腿粗的人相比,這個部位更粗的人群整體死亡率竟然降低了高達57%,這個關鍵部位就是小腿。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的一項研究顯示,小腿較粗的人往往骨骼直徑更大、骨密度更高。而且,小腿肌肉在維持身體平衡與協調性方面功不可沒,能夠有效降低跌倒和受傷的風險。此外,小腿的血管對于促進血液回流起著重要作用,肌肉豐富的小腿在預防血栓形成和靜脈曲張方面表現出色。 不過,如果小腿粗大是由于肥胖導致的脂肪堆積,那就不能對心腦血管健康起到保護作用。 根據《European Geriatric Medicine》的研究,男性小腿圍應大于34厘米,女性小腿圍應大于33厘米,并且只有由肌肉構成而非脂肪堆積的小腿,才能切實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和整體死亡率。 對于60歲以上的人群而言,隨著年齡增長,保持強壯的小腿面臨著諸多挑戰。 《肌肉衰減綜合征的研究進展》指出,從30歲開始,人體肌肉每年會流失1%-5%,到了60歲后,每年肌力下降幅度更是達到3%-5%,一旦肌肉流失達到30%,將會對身體的正常功能產生明顯影響。 靜態提踵時,身體站立,以前腳掌撐地,抬起腳后跟直至足弓和腳后跟全部上抬,保持姿勢不動,每日進行五組,每組堅持20秒; ![]() 動態提踵同樣站立,以前腳掌撐地,抬起腳后跟再放回地面,每天進行五組,每組20次; 站姿啞鈴提踵則是在動態提踵的基礎上,手持啞鈴或礦泉水瓶增加負重,每天進行四組,每組15次。 合理增加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入,有助于促進肌肉生長。 早餐,可安排一個雞蛋(含9克蛋白質)、250毫升豆漿或牛奶(7 克蛋白質)、100克面包(8克蛋白質)以及10顆杏仁(6克蛋白質); 午餐,選擇150克米飯(4克蛋白質)、100克瘦肉或雞肉(20克蛋白質)、250克蔬菜(4克蛋白質)和200克水果(1克蛋白質); 晚餐,食用200克雜豆粥(10克蛋白質)、100克拌菜(約6克蛋白質)以及60克拌豆腐絲(約14克蛋白質)。 經常對小腿上的足陽明經進行刺激,有助于調養脾胃,進而提升長壽幾率。 具體操作可采用虛拍的手法,將五指自然并攏,掌指關節微屈,使掌心空虛,然后以虛拍的方式對小腿上的足陽明經進行刺激。 ![]() 按照由上往下、再由下往上的順序進行拍擊,力度適中,每次拍打10-20次。對于感覺遲鈍麻木的肌膚,可拍打至皮膚微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