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勛,江西人,時任?安徽督軍?,名義上控制安徽軍政,但實際權力由安徽省長?倪嗣沖?主導。他憑借“辮子軍”割據徐州,自詡為北洋集團代理人,借助北洋內部的逐漸分裂(如黎元洪與段祺瑞的“府院之爭”),試圖整合皖系、直系及地方軍閥力量,以求復辟清廷。
馮國璋,直隸人,時任江蘇督軍?,坐鎮南京控制長江中下游地區,同時為北洋集團?直系軍閥領袖?,與段祺瑞(皖系)、張勛(地方軍閥)形成北洋內部的三足鼎立。本人未直接出席第二次徐州會議,但通過?直隸省長朱家寶?等代表暗中關注動向。會議期間,張勛聯合十三省區督軍發表通電抨擊國會,馮雖未明確反對,但亦未公開支持。
王占元,山東人,時任湖北督軍兼湖北省長。他在第二次徐州會議期間以直系地方實權派身份支持張勛組建“十三省區聯合會”,簽署章程十二條,明確以“鞏固北洋團體、反對南方國民黨”為會議宗旨,意圖借徐州會議擴大直系在長江流域的影響力。
李純,直隸人,時任江西督軍,與馮國璋、王占元結盟為“長江三督”,共同維護直系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他未直接出席第二次徐州會議,但作為直系地方實權派,與張勛主導的“十三省區聯合會”保持默契。會議期間,十三省督軍聯合通電抨擊國民黨勢力,李純雖未署名,但其代表的直系利益與會議“鞏固北洋集團”目標存在一定契合。
倪嗣沖,安徽人,時任安徽省長。他在袁世凱死后支持段祺瑞,同時又與張勛等北洋舊派形成松散聯盟。第二次徐州會議期間,倪嗣沖與張勛、張作霖等十三省督軍聯名通電北京政府,要求罷免國民黨背景官員,反對國會干預軍政事務,借以強化北洋軍閥間協作關系,對抗國民黨及護法運動。
張作霖,奉天人,時任奉天督軍,掌控奉天(今遼寧)軍政大權,并逐步整合東三省勢力。張作霖未親赴第二次徐州會議,此時正全力推進對吉林、黑龍江兩省的軍事控制(最終于1917年完成東三省統一)。他巧妙地利用北洋軍閥聯合反國民黨的政治態勢,以此為籌碼向北京政府施壓,以謀求中央對其在東北軍政主導權的正式承認。
孟恩遠,直隸人,時任吉林督軍,東北地區重要實權派人物。第二次徐州會議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時,吉林雖名義上隸屬北洋集團,但孟恩遠未直接介入會議核心議程,更多通過默認聯盟施壓北京政府的行動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他因長期控制吉林,成為張作霖統一東三省的首要障礙,雙方爭奪東北主導權的矛盾已現端倪。
郭宗熙,湖南人,時任吉林省長,屬北洋體系文官派。其施政重心集中于整頓教育和地方行政,同時在孟恩遠與張作霖的權力爭奪中選擇中立立場。
畢桂芳,直隸人,時任黑龍江督軍兼省長,屬北洋體系文官派。他因缺乏直屬軍隊(主要依賴許蘭洲等部將),省內控制力薄弱,最終于1917年7月被部下許蘭洲武力逼宮去職。
許蘭洲,直隸人,任黑龍江省陸軍第一師師長,實際掌控黑龍江軍權。第二次徐州會議成立“十三省區聯合會”時,黑龍江名義歸屬北洋陣營,但許蘭洲正與督軍畢桂芳激烈博弈,未直接參與會議。1917年7月,他武力驅逐畢桂芳,并自任督軍,但僅維持月余即被張作霖聯合北京政府罷免,后轉投奉系擔任幕僚。
曹錕,直隸人,時任任直隸督軍。他原屬袁世凱嫡系,袁世凱病逝后游走于段祺瑞(皖系)與馮國璋(直系)之間,逐步成為直系核心人物。第二次徐州會議由張勛、倪嗣沖主導,十三省區聯合會成員以張作霖、孟恩遠等東北及皖系軍閥為主,曹錕雖名義隸屬北洋陣營,但未列席會議。
張懷芝,山東人,時任山東督軍兼省長。第二次徐州會議期間,張懷芝雖未直接參會,但作為山東督軍,其立場與北洋集團保持一致,默認支持皖系與張勛的“反國民黨”聯盟,短暫維持了山東軍政穩定,但其缺乏獨立軍事根基與政治遠見,最終于1920年代后逐漸退出實權領域。
趙倜,河南人,時任河南督軍,袁世凱死后依附段祺瑞皖系勢力,但同時又與張勛保持良好關系。
田文烈,湖北人,時任河南省長,原袁世凱核心幕僚,長期效力北洋集團,袁死后與皖系勢力保持合作,但未深度介入直皖派系斗爭。
李厚基,江蘇人,時任福建督軍兼省長。他雖未直接參會,但作為皖系控制的地方大員,其反國民黨立場與會議主旨一致,默認支持北洋集團對抗國民黨勢力。
張廣建,安徽人,時任甘肅省長兼督軍,袁世凱死后依附段祺瑞,但未深度參與直皖派系斗爭。
田中玉,直隸人,時任察哈爾都統,袁世凱死后依附段祺瑞,但未深度卷入直皖派系斗爭。
楊善德,安徽人,時任淞滬護軍使兼江蘇軍務會辦,掌握上海及周邊軍事管轄權。身為皖系軍閥核心成員,其軍事統治強化了皖系在東南的勢力,被視為“北洋舊秩序捍衛者”。
盧永祥,山東人,時任淞滬護軍副使,為皖系在東南地區的重要軍事支柱。
陳光遠,直隸人,時任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隸屬馮國璋直系陣營。其掌握的第十二師是馮國璋鞏固長江流域的重要力量,客觀牽制皖系與張勛的擴張。
李進才,時任陸軍第十三師師長。
李長泰,直隸人,時任陸軍第八師師長,主要負責華北地區軍事防務。其早年追隨袁世凱,后逐步傾向段祺瑞皖系陣營。
張敬堯,安徽人,時任陸軍第七師師長,皖系軍閥核心骨干。第二次徐州會議期間,他以第七師師長身份列席,支持張勛組建“十三省區聯合會”,為皖系在華北軍事部署的代表性人物。
范國璋,直隸人,時任陸軍第二十師師長。其隸屬直系軍閥陣營,與馮國璋關系密切,但因其軍事行動多涉及北洋整體利益,亦與皖系存在合作關系。
蔡成勛,直隸人,時任陸軍第一師師長,直系軍閥核心骨干,與馮國璋關系密切。
張永成,時任陸軍第十一師師長。
張樹元,山東人,時任陸軍第五師師長,皖系軍閥核心成員。
王金鏡,山東人,時任陸軍第二師師長,王占元部將。
鮑貴卿,奉天人,北洋系中高層將領,與段祺瑞關系密切,又與張作霖建立私人聯系(兩人為同鄉且后結為親家),后成為奉系擴張勢力的重要人物。
唐天喜,河南人,時任陸軍第七混成旅旅長。
施從濱,安徽人,時任山東兗州鎮守使兼山東暫編第一師師長。
徐占鳳,時任陸軍第八混成旅旅長。其早期組建的“徐防新軍”成為張勛勢力的附屬力量。
陸錦,祖籍浙江,時任直隸督軍公署參謀長兼天津鎮守使。
楊以德,直隸人,時任天津警察廳廳長,長期掌控天津地方治安與警務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