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熊市心理現象 從不認命到認命 一輪下跌,投資者的心態往往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遇到下跌,既緊張又興奮,一邊忙著賣有盈利的股票,一邊又在關注之前看好但估值太高的股票,是不是有抄底機會了? 第二階段:跌到賬戶每個股票都是綠的,也斬不動倉位了,就天天盼利好,沒有利好就吐槽,外盤一跌就睡不著覺; 第三階段:該出的利好也出了,可股市還是繼續天天跌,每天滿懷希望開盤,掙扎幾下后就一路向下,每次補倉都是肉包子打狗,有錢也不敢再往資金賬戶里轉了,反正持倉都是深度套牢,跌麻了,反而好像跟自己也沒什么關系了…… 這個過程,從投資理論看,是在大盤向下的負貝塔壓制下,單邊多頭的“個股阿爾法”,越折騰越虧;從投資心理學上看,也是投資者從“越虧越不認命”到“越認命”的心態變化。 但大盤往往要等到投資者都“認命”時,才開始反轉。 行為金融學系列很久沒有更新了,今天就來分析一下,一輪下跌過程中的三個典型心理學現象。 價格錨與安全邊際的錯位 由于股票不像債券一樣有明確的價格,投資者為了判斷買賣股票的出價是否合理,需要找到一個目標物作為錨定價格,稱為“價格錨”,比如貴州茅臺和寧德時代的股價,就是兩個典型的“價格錨”,它們一跌,很多行業龍頭股票的價格也有下跌壓力,再把壓力傳遞至二三線品種。 賣方和買方傾向于選擇不同的“價格錨”,買家“價格錨”是大盤指數或同類股票的價格,在大盤一輪下跌的交易中,心理價位自然也跟著下降。 但賣家就不一樣了,賣方選擇的“價格錨”,常常是自己的買入成本,所以很多人降倉位時都喜歡先賣盈利的持倉,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處置效應"。 等跌到一定時候,手上滿手虧損再減倉的話,“價格錨”就不是成本,而變成了之前的股價,在一輪下跌中,賣方常常產生“10元我都沒賣,現在9元更不想賣了”的猶豫,從而降低賣出意愿。 更重要的是,買入方不但有客觀的價格錨,還需要有安全邊際,需要在合理價格便宜一個檔次。 這么一來,買家與賣家的價格就總是差一個檔次,成交的概率下降了——這個現象,在二手房交易中更加明顯。 它造成的現象是,一輪下跌,一開始總是放量下跌,因為大家總有賺錢的股票可賣,但跌到一定程度就開始縮量,買賣方由于上述心理障礙,總是找不到平衡點。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熊市縮量后,再遇到利好容易高開低走? 如果買家賣家遇到前一種“談不攏”價格的情況,這種突發性利好,減少了賣家的數量,買家的買入意愿因為利好而上升,所以高開。但高開后,現價高于價格錨、甚至成本的賣家,在心理上解決了出手的障礙,一旦大盤有滯漲的趨勢,就會毫不猶豫地出手,大盤一路向下。 更重要的是,這種換手把持有成本高的投資者換成了持有成本低的投資者,造成進一步下跌的動力——一個套5%的人,總是比套10%的人更容易賣出,從而引發了下面的問題。 抄底盤引發的抵抗式下跌 在一輪下跌的中后期,市場都會出現大量一路陰跌的公司,估值已經非常便宜了,但每天都是無窮無盡的賣盤,每天創新低,就算大盤反彈,它只是反彈到5天均線就會繼續向下,這種趨勢,被稱為“抵抗式下跌”。 這一類抵抗式下跌的公司,對大盤的拖累比其他品種更嚴重,因為它下跌的原因既不是估值過高,也不是基本面有利空,而是陷入“抄底—止損”的下跌螺旋,最后引發毫無道理的低估,大面積出現后,就會讓整個市場的估值區間下移。 前面說過,賣家把成本作為價格錨,傾向于先賣有盈利的,盈利的都賣完了,再賣虧10%以內的,如果所有的股票都虧10%以上,很多投資者就“躺平”了。 但問題是,股票每天都有成交,所以一個下跌中的股票總有一部分持股者是剛買不久,持股成本很低,處于5%以內的淺套甚至小賺狀態。 這類資金并非都是看好公司的長期價值,大部分就是純粹覺得跌多了,一旦大盤有反彈,就想短線進場博一個超跌反彈,并有嚴格的止盈止損計劃,所以過幾天大盤不反轉,就會賣出。 由于大部分持股處于深套之中選擇躺平,大規模的活躍交易者都在高換手率的主題方向中,這一類公司只剩下這種小規模的“搶反彈+止盈止損”的交易,導致了天天都有小規模賣出,每天比大盤多跌1%,積累起來就成為這種“抵抗式下跌”的走勢。 這種“抵抗式下跌”不但影響大盤,也是股民嚴重虧損的主要原因,陰跌就是溫水煮青蛙,等意識到,已經是深度套牢了,動彈不得了,市值繼續天天“砍一刀”。 所以很多資深股民的經驗,在一輪大跌中,不要持有任何均線空頭排列的股票,因為套牢盤越多,越容易出現“抵抗式下跌”。 但任何方法都有弊端,這個方法的問題在于一旦出現大級別反彈,這一類底部超跌票也是最猛的,常常是兩根大陽線收復十幾根小陰線。 這就涉及到第三種心理,空倉者“得而復失”的損失厭惡心態。 做空浮盈的損失厭惡 在一輪下跌行情中,大部分空倉低倉者的心態并不比高倉位者好多少。 由于A股主要還是靠單邊做多賺錢,所有的投資者不是現實多頭(高倉位者),就是潛在多頭(低倉位者)。空倉低倉者賺錢靠多頭,卻選擇了空頭的立場,這種矛盾心理在下跌中體現得更為充分。 高倉位者的感覺是“天天虧”,而空倉低倉者雖然并沒有做空,但賣出后下跌的空間在心理上相當于一筆“浮盈”,因此他們最關注的心理位置是他賣出的價位或指數的位置,一旦大盤反彈超過這個位置 ,那就是典型的“得而復失”。 心理學上證實,“得而復失”和“失而復得”雖然都沒有增加你的擁有量,但在心理感受上,前者比后者更痛苦,這就是虧損厭惡的心理效應。 熊市多暴力反彈,正是源于空倉輕倉者害怕踏空而不斷搶反彈的心態。 但空倉輕倉者之所以選擇空倉輕倉,正是由于風險偏好比較低,投資方法體系也支持倉位的大幅升降,因此持股心態不如長線資金,持股穩定性不如套牢盤,所以,他們又成為反彈失敗后更猛烈的下跌的主導力量。 不過,這種“反彈抄底+割肉出局”的模式持續幾次,投資者意識到大盤形成的空頭趨勢短期無解,就會漸漸放棄搶反彈的想法,心態也就平了,看到反彈不出手,自然后面也沒有拋盤。 股諺云:“多頭不死,跌勢不止”,這里的“多頭”實際上有兩種: 一種是持股不賣的實際多頭,“死”是指“套死”,躺平不賣,因為任何一次反彈都達不到他們賣的標準,這一類多頭“死”的作用是鎖定籌碼。 另一種是空倉輕倉隨時打算短線搶反彈的“潛在多頭”,“死”實際上是指不做反彈,不做反彈就不需要割肉,他們“死”的作用是斷絕空頭火力。 很多人可能想問,雖然跌不動了,但持股的、持幣的都躺平了,大盤還怎么反轉呢? 底部的市場微觀結構 在大盤下跌中,除了短線博反彈的,還有真正的長線抄底資金,而且數量總是越跌越多——相比之下,短線抄底資金是越跌越少。 所以,大盤的真正探底成功,總是要等到長線配置資金逐漸取代短線博反彈資金,成為抄底的主導力量之后。 此時的持股者結構中,要么是深度套牢,要么是長期看多,籌碼結構趨于穩定,這樣的反彈才能持續,才能積反彈為反轉。 當然,大盤反轉的模式有很多,有一些是重大政策造成的信心上的大逆轉,有一些是資金硬抄底抄出來的,但只有這種“跌到場外長線資金覺得足夠便宜了”,才是最可靠的模式。 關鍵問題在于,怎樣才算“足夠便宜了”呢,畢竟場外資金對便宜的判斷也是各不相同的。 對便宜的判斷又涉及“價格錨”,對于長線資金而言,“價格錨”有三種便宜: 1、相對便宜:市場總龍頭的股價先被市場接受而啟穩,比如貴州茅臺、寧德時代和中國移動,其他龍頭再跌就會顯得便宜 2、絕對便宜:股債收益率對比,即包括國內的債券,也包括美債 3、微觀結構的便宜:大量個股跌到估值較低的安全邊際的水平 不過,長線資金的介入是一個慢過程,市場在較長時間的下跌后,也需要較長時間的筑底過程,是賺錢效應從局部到整體的過程,也是心態上扭轉的過程。 以2018年的熊市最后一階段為例,11月1日,最高層領導與民營企業家的座談會后,市場就開始初步啟穩,然而反彈后又是一直跌到1月3日創了新低,才算徹底結束2018年的熊市。 在這兩個月里,主導跌勢的是前期強勢板塊的補跌——二季度表現最好的醫藥食品飲料、三季度表現最好的鋼鐵石油石化,反而是四季度跌得最猛的;還有對年報大規模商譽計提利空的定價。 跟今年比較類似的還有2012年,這是我國GDP首次跌破8%(保“八”是此前的長期政策共識),正式步入長期下降通道的第一年,投資者首次面對經濟下坡階段,都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市場連續七個月下跌。 盡管管理層出了一系列政策,匯金增持四大行,IPO事實暫停,加上十八大召開、四季度GDP已經開始啟穩反彈,股市仍然是一路下跌,直到12月的政治局會議之后,市場才擺脫了空頭心態,單月大漲16%,一舉收復五個月的失地。 宏大事物的變化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各種條件都具備的情況下,還需要微觀交易結構的調整,這種滯后,往往讓身處其中的人反而一葉障目,看不到反轉的發生,甚至用長期利空因素去解釋短期下跌現象,倒在黎明之前。 每天盤面微觀結構的分析,看“思想鋼印”知識星球,加入方法見次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