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經辨證 1. 太陽經證 特點:突發偏癱伴惡寒發熱、頸項強痛、脈浮緊或浮緩。 病機:風寒外襲太陽經,營衛失調,氣血壅滯。 2. 陽明經證 特點:神昏譫語、面赤氣粗、便秘、舌紅苔黃燥、脈洪大。 病機:陽明腑實,熱結旁流,上擾清竅。 3. 少陽經證 特點:口苦咽干、頭暈目眩、半身不遂伴胸脅苦滿、脈弦。 病機:少陽樞機不利,膽火上炎,氣血逆亂。 4. 太陰經證 特點:肢體萎軟無力、脘腹脹滿、便溏、舌淡胖有齒痕。 病機:太陰脾虛,痰濕內生,阻滯脈絡。 5. 少陰經證 分型: 少陰寒化證:四肢厥冷、語言謇澀、脈微細。 少陰熱化證:心煩失眠、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少陰心腎虛衰,或陰虛火旺,腦髓失養。 6. 厥陰經證 特點:四肢抽搐、煩躁欲死、頭痛嘔逆、脈弦緊。 病機:肝風內動,寒熱錯雜,上沖巔頂。 二、四診辨證 1. 望診: 面色:太陽證見蒼白,陽明證面赤,少陰寒化證面色青黑。 舌象:太陰證舌淡胖,陽明證舌紅苔黃,少陰熱化證舌紅少苔。 肢體形態:太陽證多見拘急,厥陰證多見抽搐。 2. 聞診: 語言:少陽證聲低氣怯,陽明證譫語,少陰寒化證語言謇澀。 呼吸:陽明證氣粗,太陰證氣弱。 3. 問診: 寒熱:太陽證惡寒,陽明證但熱不寒,少陽證寒熱往來。 二便:陽明證便秘,太陰證便溏。 4. 切診: 脈象:太陽證脈浮,陽明證脈洪大,少陰證脈微細。 肢體觸診:少陰寒化證肢冷,厥陰證手足逆冷。 三、辨證推演 案例背景:患者男性,65歲,突發左側肢體無力伴言語不清1天。 1. 初辨病位: 肢體偏癱、語言不利→病在經絡(太陽、少陽為主)。 無神昏→未及臟腑(排除陽明腑實)。 2. 六經推演: 太陽證:若見惡寒、頸強、脈浮→風寒閉阻太陽經。 少陽證:若伴口苦、脈弦→膽火上擾,樞機不利。 少陰證:若肢冷、脈微→腎陽虧虛,腦髓失溫。 3. 結合兼證: 若兼脘腹脹滿(太陰)、舌淡胖→太陰痰濕阻絡。 若兼面赤、便秘(陽明)→熱結旁流,需通腑瀉熱。 四、示例醫案 醫案: 患者女,70歲,右側肢體偏癱3日,言語含糊,面白肢冷,舌淡紫苔白膩,脈沉細。 1. 辨證: 六經定位:少陰寒化證(肢冷、脈沉細)合并太陰痰濕(苔膩)。 病機:腎陽虛衰,痰瘀阻絡。 2. 治法:溫腎通陽,化痰祛瘀。 方藥:地黃飲子合補陽還五湯加減。 熟地15g、山茱萸10g(溫腎)→針對少陰; 黃芪30g、當歸10g(益氣活血)→治太陰氣虛; 石菖蒲10g、遠志6g(化痰開竅)→通絡醒神。 3. 療效:服藥7劑后肢溫,語言轉清,續調1月功能恢復。 五、辨證要點 1. 分經與臟腑結合:肢體癥狀歸經,神志癥狀歸臟。 2. 動態辨治:急性期多實(太陽、陽明),恢復期多虛(少陰、太陰)。 3. 舌脈為要:少陰證脈微細、太陰證舌胖,不可忽視。 |
|
來自: Bellsen老熊 > 《05-方劑經驗與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