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云大時,科學館門前,正在舉辦東陸巧手藝術節。 不遠處的情人坡,有女生在靜靜作畫。到梁思成林徽因設計的映秋院和澤清堂門窗張望,后者現在是舞蹈室。 再走過作為古代貢院的志公堂,經熊慶來李廣田舊居,來到會澤院,就見到被戲稱九五至尊的樓梯,從樓梯一直往下走,就走出了云大。 Lily帶著我們走過翠湖,進入西倉坡的小巷,去到聞一多先生殉難紀念處。 緬懷了聞一多先生,一株在我看來很是巨大的馬纓丹Lantana camara映入眼簾。馬纓丹十分容易辨認,因為花朵美麗且色澤豐富。正面看,是一團一團的花序密集頭狀,細長花冠管頂著4枚淺裂的裂片,那裂片還略微起伏兼不等大,像嘟著的黃的、橙的、深紅的嘴唇。側面觀,花序軸長長。而莖枝上滿是倒刺者,便更加確認是讓人既喜又怕的馬纓丹了。有人稱之五色花五色梅,也有人根據葉片揉搓后的刺激氣味稱之為臭草。鳥類也喜歡馬纓丹,因為它會結出許多圓球形的果子,成熟時紫黑色,鳥兒吃下果子,到處屙出種子來,馬纓丹便從栽培植物,逸生到各處,從攀枝花的江邊,到成都我家院子里。馬纓丹本是灌木,但我所見的基本都是蔓性的或藤狀的植株,枝條總是四散著趴伏聞一多先生殉難處這株,應是被精心打理,莖干粗壯直立,其上才是枝葉交疊整齊。所以我半蹲著,才看到樹后還有牌碑,最近的是聞一多先生的紅燭。紅燭??! 你流一滴淚,灰一分心。 灰心流淚你的果, 創造光明你的因。 紅燭啊! “莫問收獲,但問耕耘。” 這馬纓丹與紅燭頌對面,是聞一多先生故居,小亭子與構樹掩映下,門扉緊閉。這狹長的、崎嶇的西倉坡,只有我們一行,在建筑與植物光影下,陰涼、靜謐,與陽光明媚歡聲笑語的翠湖邊截然不同。走出巷口,才看到有人在紅燭藝術走廊油畫下作畫。墻上畫名紅燭頌,我們在西南聯大博物館也見到。狗尾巴草說,畫家聞立鵬,是聞一多先生的幼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