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3389字 預計圖文閱讀時間:30分鐘 網絡中關于臺軍編制的公開信息實在是太少了!許多內容充滿了訛誤和過時的信息。查閱了大量資料之后,本文將試著對臺軍戰略轉變背景與「聯兵旅-聯兵營」及「步兵營」編成做一全面介紹。文章目錄如下,讀者可挑自己需要的看。 一、臺軍作戰指揮體系 二、臺灣軍改與戰略轉變簡述 三、陸軍兵力編成(總) 四、旅級部隊編成 五、聯兵營裝備與編制 (1)營部與戰斗支援連 (2)機步連編裝 (3)坦克連編裝 (4)火力連編裝 六、步兵營編制 一、臺軍作戰指揮體系臺軍作戰指揮體系如下: ![]() 臺軍作戰與指揮體系 二、臺灣軍改與戰略轉變簡述1988年蔣家政權倒臺后,臺灣戰略上從「反攻」轉向「專守防御」,此前為「反攻」而長期維持的70萬常備軍和百萬預備役大幅縮減。 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兵力規劃調整,其人數大幅縮減至24萬人左右,義務役役期也從1年10個月逐步縮短到4個月,直屬單位也調整到旅級(師級為指揮部,兼作動員教召單位,沒有實質兵力)。 雖然裁軍了,但當時臺灣當局覺得依靠美國援助和自身比較充足的預算,加上當時臺軍的??哲娧b備的確實相對我軍具有一定的質量優勢,所以他們不相信我軍能奪取臺灣海峽的制海權、制空權。再加上200多公里寬的海峽——這一軍事防御方面得天獨厚的優勢,使得臺灣方面一度不僅自信可以阻擊登陸還能打出戰術反擊。 但我軍最近這十幾年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完全顛覆了世紀之初的局勢,雖然目前還沒有快速壓倒臺軍的100%把握,但制海、制空權是一定能被掌握的。而在我軍掌握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一旦轉入大規模對抗,徹底壓倒臺軍也只是時間問題。 這種力量對比的轉變不僅讓臺灣某些人非常焦慮,也讓美國人非常不滿。 原本按美臺雙方的估計,萬一陷入沖突,臺灣不說能完全抵抗,拖個一年半載總是能夠的。加上我軍動員、準備的時間,美國會有充分的介入窗口,不管是選擇介入、軍援、制裁,美國戰略選擇空間是很充分的。但隨著我軍能快速壓倒臺軍,美國決策反應的窗口期變短了、決策選項也變少了——即美國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定要么拋棄臺北偽政權,要么選擇全面介入和我國爆發熱戰。戰略上,美國的選擇空間被壓縮了。 故而美國對臺灣當局的「軍事建設」進度總是不滿意,為了加強臺灣武備,2022年甚至決定大方的給出100億美元的無償軍援。同時,也直接插手臺灣的軍事建設甚至是軍事指揮。 在這種情勢下,臺灣取消了「精粹案」之后的「勇固案」,從裁軍減員轉向擴軍增員。2020年即宣布了調整預備動員體系,將「后備旅」從7個增加到12個,并將18個地區'后備指揮部'也全部編入作戰區,同時把后備軍人列管期從8年延長到15年,這使得臺灣每年能夠召集起來訓練的后備兵力,一下子12萬增加到26萬。 另外,美國根據烏克蘭的經驗,要求臺灣放棄爭奪制空權、制海權的想法。認為臺灣應該進一步加強預備役、充實現役部隊。而所謂烏克蘭的經驗,就是利用現代混凝土城市作為堅固的防御屏障,再加上雖然不夠精銳但是充足的人力,頂住精銳但數量有限的進攻部隊。雖然這種戰術代價很大(必然伴隨驚人的傷亡),但烏克蘭的經驗表明這也的確很有效,確實能夠憑借弱勢兵力擊退進攻方的精銳部隊。 面對我軍越來越大的優勢,復制這個經驗就成了臺灣當局的自然選擇。 在此背景下,2022年1月,臺灣「提升后備戰力案」全面推行,幾乎所有旅群級后備部隊都作了大幅度的編制調整。沿用多年的甲、乙、丙、丁種后備部隊分類,被重新編組為第一類「灘岸守備」,第二類「縱深及城鎮守備」、第三類「重要目標仿護」等部隊。 2024年,臺灣又啟動了「強化全民國防兵力結構調整方案」(以下簡稱「全國案」)?;謴土?年義務兵役制,并再次大幅度調整了兵力結構規劃,其分為四塊:以志愿兵為主的「主戰部隊」、以義務兵為主的「守備部隊」、各部委、地方政府、替代役所及整合民間資源所構成「民防系統」及「后備系統」。除了這些,在旅級作戰群和步兵營層面,臺軍的編制和戰術調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這,就是本文要介紹的。 三、臺灣陸軍兵力編成(總)臺灣陸軍部隊現有3個軍團、4個防衛指揮部、1個航空特戰指揮部、4個地區指揮部。共編制有4個裝甲旅、3個機步旅、3個炮兵指揮部、2個航空旅、1個飛行訓練指揮部(戰時轉為第三個航空旅)、1個特種作戰指揮部。另有11個新訓步兵旅、18個縣市后備旅、6個后備召集訓練中心和5個守備大隊,總兵力約為13.2萬。其編成如下: ![]() 臺灣陸軍編成情況(放大可查看原圖) 四、旅級部隊編成歷經精實案、精進案、精粹案之后,臺灣目前只有旅級單位,「炮兵指揮部」、「群」這些編制的規模也基本都是旅級。2019年可恃戰力案后,所有打擊旅進一步將機步營和戰車營改編成了聯兵營,原本的旅屬裝甲騎兵連、衛生連也統統解散并編入聯兵營。 這一轉變受我軍影響很大,我軍自2016年軍改后,即編成合成旅、合成營等部隊,極大強化了聯合作戰能力,同時也大大加強了我軍的兩棲聯合登陸作戰能力,這極大刺激了臺灣方面。將陸軍聯兵旅(地區指揮部)重新整編聯合兵種營成為共識,這一舉措旨在使其營級編組部隊能具備「獨立作戰能力」和更高的兵種協同,妄圖以應付我軍更加靈活強大的戰力。 下面以269旅和第21炮兵指揮部為例子解析旅級部隊編制: ![]() 臺軍旅級部隊編制示意 五、聯兵營裝備與編制臺軍的聯兵營分為裝甲旅編組的戰車聯兵營和機步旅編組的機動步兵聯兵營兩種型態。兩種聯兵營的戰斗支持連和火力連編制相同,區別主要是戰車連、機步連配比不一樣,一個是「二戰車一機步」,一個是「一戰車二機步」。 ![]() 第一類聯兵營 ![]() 第二類聯兵營 聯兵營主要由5個部分組成,分別是營部、戰斗支援連、機步連、坦克/戰車連、火力連等。理論編制人數約在541-608人之間,若戰時增加軍勤隊編組可以提升至700-750人左右。以下是各部分的詳細介紹。 (1)營部及戰斗支援連 人員編制:校官7人、尉官20人、士官長8人、士官68人、士兵31人,總人數134人。 裝備編制:
戰斗支援連詳細編制如下: ![]() 聯兵營戰斗支援連編制 (2)機步連 人員編制:尉官7人、士官長5人、士官53人、士兵66人,總人數 131人. 全連共3個機動步兵排、1個迫擊炮排,每排編制3班,每班9個人; 裝備編制:
(3)坦克(戰車)連 人員編制:尉官6人、士官長5人、士官38人、士兵15人,總人數64人 每連編3個排,每排編裝1輛坦克,4名士兵 裝備編制:
(4)火力連 人員編制:校官1人、尉官6人、士官長7人、士官110人、士兵22人,總人數146人 下轄連部組、狙擊組、監視偵察排、反裝甲排、120迫炮排、機動火力排。 狙擊組編制10人,組長狙擊手、副組長狙擊手,在加4名中士狙擊手和4名下士觀測手;防空組下轄組部、3個防空班等;偵察排下轄排部組、地面監視1-2組、無人機監視組;反裝甲排下轄排部、彈藥班、導彈1-4班、導彈5-7班等9個單位,主要裝備火箭彈和標槍反坦克導彈; 裝備編制:
(5)戰術運用 首先說明一點,上述都是理論編制。實際情況中所有的國軍軍改,部隊在調整編制后缺編缺裝是非常常見的,像缺81mm迫擊炮然后用42mm迫擊炮補編的情況很多,高技術裝備缺編會更嚴重,畢竟臺軍裝備的編列速度,取決于美國人支持生產的速度,但是美國人向來對此熱情是不高的??紤]戰術運用必須清楚這一點。 作戰中,主要有以下運用: 1、作為執行「防衛固守,重層嚇阻」——乘我軍剛登陸、部隊還在運*動上岸之際,綜合三軍兵、火力及預置地雷、障礙阻絕,抵擋我軍登陸部隊于岸灘地區目標的核心部隊; 2、以營為單位,固守城市據點; 六、步兵營裝備與編制去年,臺灣全國案將其守備力量分為以志愿兵為主的「主戰部隊」、以義務兵為主的「守備部隊」、各部委、地方政府、替代役所及整合民間資源所構成「民防系統」及「后備系統」。步兵營便是組成守衛和后備部隊的絕對核心。其按是否編制火力連可以分為兩種(除火力連外,兩種步兵營的所屬連皆為相同編裝)。其編制情況如下: ![]() 第一類步兵營編制 ![]() 第二類步兵營編制 第一類步兵營編制一個營部、一個戰斗支持連、三個步兵營、一個火力連,總編制人數620,戰時可以增編一個132人的軍勤隊。第二類步兵營少編了火力連,為549人。營下編的連,每連編制3個排,每排編制1個排部(2人)、3個步兵班(每班9人)、1個火力班(8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