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養生法都是免費的,你在用嗎? 在所有的早餐里,最好的是小米粥。 在所有的飲品里,最好的是白開水。 在所有的運動里,最好的是墊腳尖兒。 在所有補氣的方子里,最好的是正法在心百毒不侵。 在所有補血的方劑里,最好的就是睡眠。 在所有祛濕的良方里,最好的是泡腳。 在所有補陽的方法里,最好的是曬背。 在所有消食方法里,最好的是走路。 在所有養肝行為里,最好的是伸懶腰。 在所有養生技巧里,最好的是少吃,不貪,不執。 在所有的營養品里,最好的是真樂。 有道是不樂白不樂,樂了不白樂。樂在德中是真樂,德在樂中德乃真。德者得也,道者到也。 讀《道德經》:靜,能治百病 壹心靜則身安“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老子在《道德經》第十六章里告訴我們:要盡力使心靈的謙虛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有道之人在紛繁中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事萬物紛紛蕓蕓,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是清靜,清靜就能使生命復歸而再次續命。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40歲時,遭遇職場暴擊,從皇帝身邊的翰林學士被貶為江州司馬。 心亂則百病生。當時他失眠、頭痛、抑郁。憂極心勞血氣衰,未到三十生白發。于是,他開啟了“靜”養四步療法:“起嘗一甌茗,行讀一卷書”,早晨起來先喝杯茶,靜坐一會兒。“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盯著竹子,觀察晨露從葉尖滴落。“漸伏酒魔休放醉,猶殘口業未拋詩”,抄寫佛經,緩解焦慮。“宿鳥動前林,晨光上東屋……”,住在溪邊,聽著山泉聲入眠 。這樣靜養了兩年,白居易白發返黑,元氣滿滿的自我治愈了。到了75歲高齡,白居易仍然頭發多、能爬山,視力好。心不靜,百病生;心若靜,歲月寧!白居易的靜養智慧,藏在“虛極靜篤”里。貳每臨大事有靜氣“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講的是重與輕、安靜與躁動的對比。老子告訴我們,重視根本的事情、保持內心安靜是成為有德之人的重要條件。以重要的使命為重,不忘自己的責任,即使有榮譽和權勢,也能保持超然的心態。 曾國藩一生踐行“重靜之道”。安慶之戰時,面對太平軍猛攻,大家都主張棄城。曾國藩卻“更衣正坐”半日,下令:“扎硬寨,打死仗”,深挖壕溝死守一年,最終耗盡敵軍銳氣,扭轉江南戰局,用他的“笨辦法”反制了太平軍。處置天津教案時,在洋人和民眾雙重高壓下,他在書房懸掛“不動心”自警。每日堅持寫日記,與法國公使談判十余輪,每次他也是提前靜坐半小時。為了避免第二次鴉片戰爭那樣的國難,他在背負“喪權辱國”的罵聲中,簽訂了賠款條約。曾國藩事后反思:“辦理洋務,不貴痛快,而貴謹慎;不貴才辯,而貴沉默。”這就是重靜之道呀。靜守本心,負重致遠,曾國藩的重靜智慧,成就了他非凡的人生。寫在最后:靜不是無所作為,而是在沉默中積蓄力量。如同靜水深流一樣,安靜的人有一種內在的堅定與從容。在困難和挑戰面前,安靜的人總是不慌不忙,以靜制動,也總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下來,一切都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