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導讀 很簡單的醫案一則。溫陽的次第有講究,如果搞反了可不得了。 文末按語講學習中醫的方法,諸位可參考。 從小愛吃冰棍、十多年來后背怕風冷:服附子湯后熱力自腰間升起,頓覺舒適 作者:tsp南極 2024.8.18 緣起 一天,一位深圳的朋友聯系我,請我幫幫忙: ![]() 我一看就知道這病一定頑固。 這類從小積累下來的病,病根很深,很多都見效緩慢。 當然,有時候見效也快,但是請大家記住,見效不等于斷根! 很多體質差患者,吃一兩周藥馬上就舒服了,但是想要停藥后再不復發,跟從沒得過病一樣,那是很費勁的! 治療時間不夠,或者生活上不注意,病癥分分鐘會反彈回來。 所以必須要把丑話說在前面,以降低其期待值。這樣的方法也可以把期待值過高的病患給過濾掉,避免煩惱。 刻下癥狀 容易出汗,走動一下就大汗,身體背后部位出汗明顯多。 流鼻涕晨起量多,大概擤鼻涕10多次,顏色清白,稀。 胃口正常。 吃寒涼食物加重癥狀。 不愛喝水,喝水也喝熱開水,喝水稍微多一些容易排尿頻繁,一個上午3次。 不容易口干舌燥、不喜歡喝水。 平時黑眼圈,會有疲勞乏力、精神倦怠情況,怕風吹,尤其后背怕風。哪怕是天熱的時候,還是后背怕吹風,一吹打噴嚏。 大便正常,條狀。1天一次。 小便正常,但喝水多一點容易上廁所,偏白和淡黃色,無夜尿。 ![]() ![]() ![]() ![]() 辨證 這是照著書生病: 《傷寒論》 304、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人參附子放在一起可以溫暖后背,大有功效。 這一病癥有比較容易被錯判的地方,我解釋如下:
處方 附子湯原方,不加減 炮附子6,紅參6,生白術12,茯苓9,生白芍9 3劑 2024.8.21 反饋 我一看朋友說的:“每次喝藥后感覺很舒服,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相對平時較多),后背有一股暖氣從下半身往上升起” 就知道藥已中病。 ![]() 處方 效不更方,守方再5劑。 2024.8.27 反饋 朋友反饋情況繼續好轉: “喝藥五天后,感覺后背不那么怕吹風了。半夜有時候起來會流汗,衣服后背有濕,比第一次要少些。晨起出汗量少些,打噴嚏流鼻涕的次數比第一次喝藥之前有所減少。喝藥后感覺很舒服,身體發熱微微出汗(相對平時較多),后背有一股暖氣從下半身往上升起。 之前問診單漏了一些情況,現在補充一些情況:鼻子多年嗅覺不靈敏,要湊得很近才能聞到。” ![]() 思考 附子這個藥到底是強壯下焦腎陽為主,還是振奮上焦心陽為主呢? 就我個人體會來看,我認為炮制過的附子還是偏向于下焦一些。 事實上,服用附子對癥的表現之一,就是感覺人體下部溫暖舒適,然后一股熱力從身體下部慢慢上升,暖暖的很舒服。 如果是以振作心陽為主,當為胸口先溫熱,然后再慢慢延伸到下焦,對吧。 當然,上焦有虛火的人服用附子之后,反而會覺得頭面清涼,因為附子蒸化下焦的寒水升騰到上焦以滅火,上面虛火被滅,火邪自然就下行歸腎了,這就是引火歸原的底層原理: 以上醫案末尾的按語中我詳細講過。 此外,我必須提一句,由于心腎之間是相互聯動的,所以一切強壯腎陽的藥物都可以間接改善心陽。 人體陽氣本就相互聯動,大家千萬不要覺得某某藥只能入A臟腑,而不能入B臟腑,這是固化思維。 藥物對人體的作用,不是點對點的打擊,而是在一個范圍內造勢,從而糾正人體大勢上的偏性。 處方 效不更方,再10劑。 結果 藥后反饋良好,通身舒適。遂再加收斂腎精之龍龍骨牡蠣,令其時不時服用,以鞏固療效。 哦對了,這位朋友服用附子湯之后有出汗的情況,是否是因為藥物太燥熱了呢? 觀其服藥后舌象仍舊淡嫩,可知非也。 ![]() 閆云科《經方躬行錄》中對附子湯的講解頗為精彩: 《經方躬行錄·附子湯》 閆云科 此溫陽益氣,祛寒化濕之方。臨床使用以背腹畏寒、手足發冷、骨節疼痛、脈沉細遲為目標。 素體陽氣不足,或誤汗、誤下、或過用寒涼致陽氣虛弱,不能溫煦背腹,充達四末,故背腹畏寒如扇、手足發冷,夜間尤甚。 陽虛則寒濕不化,留著關節、肌肉、經脈,阻遏氣血運,故身痛、關節痛也。 方中大量附子、白術配伍,可知寒濕之盛。口中和者,口不苦不干之謂也。 此外,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重嗜睡,足跗水腫,大便稀溏,小便清長,帶多清稀,口中多津,舌淡潤無苔,或水滑苔,或淡黑滑苔,脈象沉細、兩寸無力等陽氣虛弱、寒濕內盛癥狀亦在應有之列。 本方與真武湯,僅一藥之差,真武湯證“為有水氣,以頭眩、心下悸、嘔吐、腹痛、小便不利為主癥,故用生姜宣之散之。本方偏重于寒濕,以肢節疼痛、手足冷、背惡寒為主癥,故倍白術、附子,加人參以溫之補之,二方之用,何以辨別?痛甚、脈虛弱者用本方,小便不利者用真武湯。 閱讀完之后,應該就對附子湯的作用機理沒啥疑惑了。 閆云科老先生做學問有個優點,就是喜歡大量閱讀別家的經驗并做筆記,比如有關附子湯,他在書中做的筆記如下: 附子湯的運用 閆云科 1、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金匱要略》) 2、加桂心甘草,治濕痹緩風,身體疼痛如欲折、肉如錐刺刀割。(《千金要方》) 3、治水病,遍身腫滿,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體痛,或麻痹,或惡風寒者。(《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 4、遺尿,帶下,水腫,怔忡;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腎炎,肝炎,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腸炎,盆腔炎,內耳眩暈證,臟器脫垂(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等屬于脾腎陽衰、寒濕內阻之證。(《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0;5:8) 5、不語、不食,沉睡。(《遼寧醫學雜志》1960;6:43) 6、督脈背痛。背冷如冰,脊不可按,脈細微。(《治驗回憶錄》) 7.心絞痛。伴背冷惡寒,汗出不止,指青紫,舌淡多津,脈沉細。(《中醫雜志》1981 11:39) 8.丑時臂痛。伴多汗,舌胖淡,苔白厚膩,脈沉緩無力。(《國醫論壇》1988;6:23) 大家通過他做的筆記就可以順帶著把這些提到的書買回來看,很多都是極佳的臨床書籍。 比如說胡天雄老先生的書,我就是通過閆云科老先生的讀書筆記所得知的。 當時我發現閆云科老先生做了很多有關于胡天雄的筆記,我想,能讓閆云科老先生這樣的經方大家所折服的醫家,豈有庸手! 于是買胡天雄老先生的書回來仔細研究,結果真的是受益匪淺: 支原體肺炎大半年沒好透、體質明顯變差、反復生病發燒:純中藥力挽狂瀾(最后收尾的黃芪鱉甲法) 宣透郁熱后咳嗽“加重”了?不!那是快好了!(用胡天雄消風和胃湯收尾) 以上都是醫林獨嘯齋中與胡天雄老先生相關的文章。 醫林獨嘯齋的老讀者應該還記得我之前經常分享讀書筆記: 沒錯,我這個習慣就是學習自閆云科老先生! ![]() 警告: 文中涉及所有的思路與方劑都是為中醫同仁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私自試藥,否則后果自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