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概念,從最初對自然現象的樸素觀察與總結,逐漸發展成為一套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的理論體系 。它的起源與農耕社會緊密相連,古人從季節更替、農作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中提煉出五行的基本元素和特性,為其發展奠定了基石 。
在歷史的長河中,五行學說不斷演變與豐富,春秋戰國時期融入哲學思想,鄒衍的 “五德始終說” 將其與社會政治變革相聯系,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理論則進一步完善了其體系 。五行學說廣泛應用于中醫、天文地理、文化藝術等多個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醫領域,它構建了人體生理病理模型,指導著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在天文地理中,它與星宿、方位、時間歷法相融合,體現了古人對時空規律的深刻認知;在文化藝術里,它為繪畫、音樂、文學、建筑等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
五行的起源:從自然觀察到理論雛形
(一)《尚書?洪范》:五行的最早記載
五行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尚書?洪范》。這部典籍被視為中國古代政治哲學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源頭之一 。《尚書?洪范》中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這里明確指出了五行的基本元素為水、火、木、金、土,并且對它們的特性進行了定義。
水的特性是滋潤和向下,火是炎熱和向上,木具有能屈能伸、生長舒展的特性,金代表著肅殺、變革,土則與種植、收獲緊密相關,具有孕育、承載萬物的特質 。這些對五行特性的描述,是古人對自然現象和物質屬性的初步總結,雖然簡單,卻為后世五行學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耕社會與五行的關聯
五行概念的形成,與中國古代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在那個靠天吃飯的時代,人們對自然現象的觀察細致入微,季節的更替、氣候的變化、農作物的生長,都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五行理論最初就是古人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對自然規律的總結和歸納。
從季節變化來看,五行與四季有著緊密的對應關系。
春季,萬物復蘇,草木生長,充滿生機與活力,這與木的生發特性相契合,所以春季屬木;
夏季,天氣炎熱,陽光熾熱,如同火的熱烈與向上,因此夏季屬火;秋季,莊稼成熟,一片金黃,同時自然界開始呈現出肅殺、收斂的景象,這和金的特性相符,秋季便屬金;冬季,天寒地凍,萬物蟄伏,水在低溫下凝結,潛藏于地下,對應水的寒涼與向下,冬季也就屬水 。而土,作為萬物生長的根基,它貫穿于四季之中,起到了滋養、孕育和承載的作用,被視為五行之基 。
在農耕生產中,五行的應用也十分廣泛。比如,古人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合理安排農事活動。
木生火,火燃燒后的灰燼可以肥沃土壤,所以在開墾荒地時,常常采用 “刀耕火種” 的方式,利用火來促進土地的肥力,為農作物生長創造條件;土生金,這里的金可以理解為金屬農具,土的肥沃與否影響著農作物的收成,進而關系到人們是否有足夠的資源來制造和使用金屬農具,推動農業生產的發展;金生水,金屬農具的使用能夠提高灌溉效率,更好地利用水資源,滿足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水生木,水是萬物生長的源泉,充足的水分能夠滋養草木,保證農作物茁壯成長;木克土,適度的草木生長可以防止土壤過度板結,保持土壤的透氣性和肥力,但如果草木生長過于茂盛,也可能會對土地造成侵蝕,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所以需要合理控制 。
五行學說的發展:從自然到社會的延伸
(一)春秋戰國時期:哲學思想的融入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種思想流派蓬勃發展,五行學說也在這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從對自然現象的簡單總結逐漸融入到哲學思想體系之中 。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雖未直接提及五行的概念,但在他的思想中,卻有著五行學說的影子。在《論語》中,孔子強調 “禮” 的重要性,而 “禮” 的運行規律與五行學說中的相生相克有著一定的聯系。他認為通過遵循 “禮”,可以實現個人修養的提升和社會的和諧穩定,這與五行學說中追求平衡與和諧的理念是相通的 。例如,孔子主張的相互制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的等級秩序, 如同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一樣,就又相互依存,共同維持著社會的穩定。
墨子,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其著作《墨子》中,對五行與人類行為的關系進行了著重強調。他提出 “尊五行而生,逆五行而損” 的原則,認為人們在生活中應該遵循五行的規律,順應自然,才能達到身體健康和社會和諧的目的 。在《墨子?經下》中,有關于五行生克的記載:“五行毋常勝,說在宜。” 這表明墨子認識到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并非絕對,而是受到具體條件的影響,體現了他對五行學說的深入思考 。
(二)戰國鄒衍與 “五德始終說”
戰國時期的鄒衍,是陰陽家的代表人物,他對五行學說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著名的 “五德始終說” 。鄒衍生活在一個諸侯紛爭、社會動蕩的時代,他目睹了各國的興衰更替,試圖尋找一種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于是,他將五行學說與歷史朝代的更替相結合,創立了 “五德始終說” 。
鄒衍認為,宇宙萬物與五行相對應,各具其德,而天道的運行、人世的變遷、王朝的更替等,都是 “五德轉移” 的結果 。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克的關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這種生克關系決定了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一個朝代的興起,必然是因為它符合了五行中的某一德,而當這個朝代衰落時,就會被符合下一個德的朝代所取代 。例如,黃帝時期為土德,土克水,所以夏朝以木德取代黃帝;木克土,商朝以金德取代夏朝;金克木,周朝以火德取代商朝;火克金,秦朝以水德取代周朝 。
“五德始終說” 為社會政治變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它迎合了當時各國君主實現統一大業的心理愿望,也為他們提供了統一天下的理論支撐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就根據鄒衍的 “水德代周而行” 的論斷,以秦文公出獵獲黑龍作為水德興起的符瑞,進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如以十月為歲首,崇尚黑色,以證明其政權的合法性 。此后,歷代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會對本朝的德運進行論證,以尋求統治的合理性 。
(三)西漢董仲舒與五行相生理論
西漢時期的董仲舒,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對五行學說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完善,提出了五行相生理論 。董仲舒生活在漢武帝時期,當時漢朝正處于大一統的局面,統治者需要一種思想來鞏固統治,董仲舒的思想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 。
董仲舒在繼承前人五行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五行相生的觀點,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他認為五行之間的相生關系是一種自然的、和諧的關系,體現了宇宙的秩序和規律 。同時,他還將五行與陰陽、四時、方位等概念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更為完整的體系 。在董仲舒看來,五行與陰陽是相互關聯的,陰陽的變化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內在動力 。五行與四時也有著密切的對應關系,春季屬木,夏季屬火,秋季屬金,冬季屬水,土則貫穿于四季之中 。五行與方位也相對應,東方屬木,南方屬火,西方屬金,北方屬水,中央屬土 。
董仲舒的五行相生理論,不僅完善了五行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生克制化規律,還將五行學說與儒家思想相結合,為封建社會的政治、倫理和道德規范提供了理論基礎 。他強調君主應該順應五行的規律,施行仁政,關愛百姓,以達到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如果君主違背了五行的規律,就會引發自然災害和社會動蕩,受到上天的懲罰 。這種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之一 。
五行在古代社會的廣泛應用
(一)中醫領域:五行與人體健康
在中醫理論中,五行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密切相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體生理病理模型 。《黃帝內經》中就有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貴更賤,以知死生,以決成敗,而定五臟之氣,間甚之時,死生之期也” 的記載,充分說明了五行學說在中醫中的重要地位 。
中醫將五行與五臟相對應,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 。這種對應關系并非隨意設定,而是基于五行的特性與五臟的功能特點。
肝主疏泄,具有條達、舒暢的特性,就像樹木的生長一樣,充滿生機與活力,所以肝屬木;
心主血脈,推動血液運行,為人體提供溫暖和動力,如同火的熱烈與向上,故心屬火;脾主運化,能夠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滋養全身,具有孕育、承載萬物的特質,與土的特性相符,因此脾屬土;肺主氣司呼吸,有清肅、收斂的作用,類似金的肅殺、收斂之性,所以肺屬金;腎主藏精,具有潛藏、封藏的特點,如同水潛藏于地下,故腎屬水 。
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中醫可以解釋人體的生理病理現象,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在生理狀態下,五行相生,維持著人體各臟腑之間的平衡與協調 。腎水滋養肝木,肝木藏血以濟心火,心火之熱溫煦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降以助腎水 。一旦這種相生關系被打破,就會出現疾病 。比如,腎陰不足,不能滋養肝木,就會導致肝陽上亢,出現頭暈目眩、急躁易怒等癥狀,這就是所謂的 “水不涵木” 。
五行相克在人體生理病理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正常情況下,肺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上亢,即金克木;肝氣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滯,即木克土;脾的運化,可以避免腎水的泛濫,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能夠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即火克金 。若五行相克失常,就會出現疾病 。例如,肝氣亢盛,過度克制脾土,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常,出現腹脹、腹痛、食欲不振等癥狀,這就是 “木旺乘土”;反之,若脾胃虛弱,無法抵御肝氣的克制,也會出現類似的癥狀,稱為 “土虛木乘” 。
在疾病診斷方面,中醫常常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患者的癥狀和體征,推斷疾病的病因、病機和發展趨勢 。面色發青、喜食酸味、脈弦等癥狀,多與肝病有關,因為肝屬木,青色、酸味、弦脈都與木的屬性相關;面色發紅、口苦、脈洪大,可能是心火旺,因為心屬火,紅色、苦味、洪大脈與火的特性相符 。
中醫還根據五行學說制定了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 。對于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的原則,如果肝虛,可補腎(水生木),通過滋補腎陰來滋養肝木;如果肝實,可瀉心(木生火),通過清瀉心火來減輕肝臟的負擔 。此外,還有 “培土生金” 法,通過補脾(土)益氣來達到補益肺(金)氣的目的,適用于脾胃虛弱,不能滋養肺而致肺虛脾弱之證;“佐金平木” 法,清肅肺氣以抑制肝木,用于肺失清肅,肝火偏盛之證 。
(二)天文地理與時間歷法:五行與時空的融合
五行學說不僅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還與天文地理、時間歷法相互融合,體現了古人對時空規律的深刻認知 。
在天文方面,古人將五行與天上的星宿、方位相對應 。
東方的星象被視為蒼龍,五行屬木,代表生機與生長;西方的星象為白虎,五行屬金,象征肅殺與收斂;南方的星象是朱雀,五行屬火,寓意炎熱與向上;北方的星象為玄武,五行屬水,表示寒冷與潛藏;中央的星象與土對應,土具有承載、孕育萬物的特性,象征著穩定與平衡 。這種對應關系,反映了古人對宇宙萬物相互聯系的認識,認為天上的星宿與地上的五行、方位以及人類社會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關聯 。
在地理方位上,五行也有著明確的對應 。
東方屬木,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陽氣開始生發,萬物復蘇,與木的生發特性相契合;南方屬火,南方氣候炎熱,陽光充足,如同火的熱烈與向上;西方屬金,西方是太陽落山的方向,有收斂、肅殺之意,與金的特性相符;北方屬水,北方氣候寒冷,冰雪覆蓋,水在低溫下凝結,潛藏于地下,對應水的寒涼與向下;中央屬土,中央是四方的中心,土具有滋養、孕育萬物的作用,是萬物生長的根基 。
古人還將五行與時間歷法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 “干支紀年月五行生克歷法” 。
天干有十個,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有十二個,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天干與地支相互配合,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用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 。在這個體系中,天干和地支都與五行有著對應關系 。甲、乙屬木,丙、丁屬火,戊、己屬土,庚、辛屬金,壬、癸屬水;
寅、卯屬木,巳、午屬火,申、酉屬金,亥、子屬水,辰、戌、丑、未屬土 。通過五行的相生相克關系,可以推斷時間的變化和事物的發展趨勢 。比如,在紀年中,如果某年是甲子年,甲屬木,子屬水,水生木,這一年可能會呈現出木氣旺盛的特點,在農業生產上,與木相關的農作物可能會生長得較好 。
五行與四季、節氣的關系也十分緊密 。春季屬木,萬物生長,生機勃勃;夏季屬火,天氣炎熱,陽光熾熱;秋季屬金,莊稼成熟,萬物收斂;冬季屬水,天寒地凍,萬物蟄伏 。而在每個季節的末尾,都有一段時間屬土,稱為 “長夏” 。長夏時節,氣候潮濕,萬物生長旺盛,土的滋養作用更為突出 。五行與節氣的對應,也體現了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立春、雨水等節氣,標志著春季的開始,木氣漸盛;立夏、小滿等節氣,進入夏季,火氣漸旺;立秋、處暑等節氣,秋季來臨,金氣漸盛;立冬、小雪等節氣,冬季到來,水氣漸旺 。通過對五行與四季、節氣關系的把握,古人可以合理安排農事活動,順應自然規律,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
(三)文化藝術領域:五行元素的體現
五行元素在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文學、建筑等文化藝術形式中都有著廣泛的體現,為這些藝術形式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
在傳統繪畫中,五行元素常常被用來表達畫家的思想情感和藝術追求 。畫家會根據五行的特性和象征意義,選擇不同的色彩和構圖來營造畫面氛圍 。
以山水畫為例,畫家常常運用水墨來表現山水的意境,黑色屬水,白色屬金,水墨的運用體現了水與金的交融,營造出一種寧靜、悠遠的氛圍 。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會遵循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使畫面色彩和諧統一 。紅色屬火,綠色屬木,木生火,在一幅畫中,如果紅色與綠色搭配得當,就會產生一種生機盎然的感覺 。
音樂方面,五行與五音(宮、商、角、徵、羽)相對應 。宮音屬土,其音平和穩重,給人一種莊重、和諧的感覺;商音屬金,其音高亢清脆,具有肅殺、決斷的意味;角音屬木,其音悠揚婉轉,富有生機與活力;徵音屬火,其音熱烈歡快,充滿向上的力量;羽音屬水,其音低沉悠遠,給人一種寧靜、深沉的感受 。古代的音樂家們根據五行與五音的關系,創作出了許多具有獨特韻味的音樂作品 。在宮廷音樂中,常常運用宮音來表現皇家的威嚴和莊重;在民間音樂中,則會根據不同的情境和情感表達,選擇合適的五音來創作,如用角音來描繪春天的生機,用徵音來表達豐收的喜悅等 。
文學作品中,五行元素也屢見不鮮 。許多詩詞歌賦通過對五行的描寫,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里的 “紅勝火” 體現了火的熱烈與鮮艷,“綠如藍” 則展現了木的生機與翠綠,通過對火與木的描繪,生動地展現了春天江南的美景 。在一些小說中,五行元素還被用來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動情節發展 。在《封神演義》中,哪吒腳踏風火輪,風屬木,火屬火,風火輪的設定既體現了哪吒的勇猛和靈動,又暗示了他的命運與五行的緊密聯系 。
五行元素在傳統建筑中也有著深刻的體現 。北京故宮作為中國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布局就充分運用了五行學說 。故宮的建筑以中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體現了土居中央、統領四方的觀念 。太和殿位于故宮的中心位置,是皇帝舉行大典的地方,象征著皇權的至高無上,其建筑風格莊重威嚴,色彩以黃色(屬土)和紅色(屬火)為主,黃色代表著土地的肥沃和國家的繁榮,紅色則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和吉祥喜慶,火生土,二者相互映襯,寓意著皇權的穩固和國家的昌盛 。故宮的宮殿建筑多采用木質結構,木屬木,寓意著生機與生長,同時也體現了古人對自然材料的崇尚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追求 。在建筑的選址和布局上,也會考慮五行與方位的關系,如北方屬水,故宮的玄武門(后改稱神武門)就位于北方,其建筑風格較為沉穩,以符合水的特性 。
五行學說所體現的整體觀念和平衡思想告訴我們,世界萬物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整體,我們在生活中要注重事物之間的平衡與協調,避免過度追求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