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續前)四逆法是納下之法,另外,盧師還經常講四逆是一個收功之法,我感到收功之法是最費解的,我相信大家可能也是這樣。 因為過去我們學《傷寒》都知道四逆是指四逆湯,太陽篇就已經有四逆了,第29條、第30條已經有四逆了,但是四逆是少陰的正法。病到少陰,“脈微細,但欲寐……脈沉者,急溫之”,很危重的病人才用四逆,是迫不得已使用的一個法。 可是盧師卻說四逆是收功之法,這真有一點匪夷所思,不可理解。這么一個原來是不得已用的法,現在卻成為一個收功之法。而且盧師經常講,所有的方法最后都是為用四逆創造條件,這個就更加費解了。為什么說盧氏的思想不好理解?我想也是在這個問題上。如果還是在后天氣血、臟腑、陰陽的學問上打轉,我們真是沒辦法理解。如果不回到極上,不回到這個原點,我們沒有辦法理解。 四逆是一個收功的法,我們所有的治療都是為了這個法的運用做準備。治病最后的目的不就是為了收功嗎?!如果我們都不知道什么是收功?怎么樣收功?那就真正是糊涂醫治糊涂病了。雖然也能治好幾個病人,也還蠻沾沾自喜,但是若從醫道的角度看,那是達不到要求的。這是我很深的一個感受。 ![]() 為什么要搞這個扶陽論壇?為什么要很艱辛地勸盧師及其他大德出來?過去自己一點一點地摸索,這個過程很艱難,雖然現在也還沒有明白,但是恍恍惚惚的,晨曦好像已經透出來了。過去那么辛苦,那么煎熬,我想肯定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所以,很想將這個過程的感受與大家分享,更想請這些大德們幫助大家盡快地越過這些困境。 收功的問題真是太重要了!以前我就完全不知道怎么去收功,完全還不知道治病還有一個收功的問題。我想很多的同道可能跟我一樣,也不知道治病還有一個收功的問題。為什么四逆是一個收功之法呢?因為它已經涉及生命可持續的根本問題。怎么樣才能可持續呢?就是要在根上面,我的理解,這個四逆法之所以是收功之法,就因為它是歸根之法。這個“歸根”是老子提出來的,我們看《老子》十六章里面有這樣一段話:“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歸根叫什么呢?歸根叫做靜,所以歸根之道是靜,靜道是陰,陽躁陰靜。 大家注意!為什么說四逆是陽行陰令?“歸根曰靜”的下面這句話就很重要了,“靜日復命”,靜是什么?靜就是復命,恢復生命,用我們現在的名詞就叫做可持續發展。生命到了這樣一個程度就能夠進入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復命曰常”,只有能夠復命了,恢復生機了,這才叫常,我們說的是經常的常,是常道。“復命日常”,常就是可持續,歸根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可持續。 “知常曰明”,為什么當我談到收功法的時候,內心的感激、感佩確確實實很難用語言來形容。即便跟隨師父什么都不學,或者師父什么都不教,但是如果能聽到這個名詞,我們都值得用一生去感激!作為一個醫生,我的感受真正是這樣的,我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一個同感。為什么呢?因為“知常曰明”,對醫來講,我們才算明白,否則我們是糊涂的;那么,“不知常,妄作兇”。大家看這個問題嚴不嚴重呢?很嚴重!如果我們不知道這個常,我們的日用、我們的醫事都只是“妄作”,而妄作的結果就是“兇”! 既然四逆是歸根的大法,復命的大法,能夠建立復命的機制,這個復命的機制建立以后,它意味著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就意味著自愈機制的前提。恢復生命的機制建立了,自愈的機制才能夠建立,只有這個機制建立了,我們才可以講這個病收功了。為什么呢?因為機體可以進入良性循環,不治而治。這個時候我們才能夠說收功的問題,才能叫做病好了。沒有到這一步,這個病會反反復復,會顛三倒四。 所以,四逆就是歸根之法,復命之法。總體來講四逆法是這兩大點。如果從概念上來講,我總結師父經常講的,一個是納下之法,一個就是收功之法。怎么去理解這個納下?怎么去理解這個收功?我現在也只能講到我理解到的這個份上,或者是從概念的層次,跟大家做一個提示。 ![]() 下面我們再回到前面看看,為什么四逆能夠是收功之法?我們知道四逆的用藥是甘辛,附子、干姜是辛的,甘草是甘的。四逆湯是辛甘為主的配伍,而辛甘為陽。即如《素問》里面講到的“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因此,四逆實際上是一個純陽的方子,可它貴就貴在既是純陽,又能夠行陰令,行收藏之道。這實際上是整個方或法的技術關鍵。 辛為乾金之味,這是欽安先生講的,我們說四逆是立極之法,這個極就是乾分一氣落于坤宮所形成的坎,既然辛本身是秉乾金之味,所以它能夠直入坤宮,直入坎極。同氣相求的理,在這里就能夠得到體現。這也是四逆為什么能夠立極的根本因素。 但是在辛味里面又有區別,有辛而香,有辛而不香。辛而香的,像生姜、干姜,姜大家一嗅,就有很明顯的香味;茴香、木香、丁香、桂,大家一聞是不是很香呢。辛而香者就兼有善走的作用,辛而不香的就像附子。大家聞聞附子沒有什么味道,所以附子的味是辛而不香,偏于直走下元。 在四逆里面,既有辛而香者,又有辛而不香者,如姜是辛而香的,附子是辛而不香的,這跟我們傳統講的干姜“守而不走”有區別,在欽安這里完全不是這樣。干姜能夠驅散群陰,能夠蕩滌陰邪。如果干姜不走,怎么能夠起蕩滌之用?反過來附子倒要直接歸舍,直趨下元,而不是走而不守。那么甘草性甘,稟坤土之氣最全,水土合德的發生與甘草這一味關系密切。 四逆湯本身是一個很簡單的方,但是到了四逆法就非常靈活了。第一天我們聽了盧師談到盧門的四逆法,四逆法的運用很多就在姜的取舍上。所以大家經常看盧師用姜是非常靈活的,經常用的是生姜,有時也用干姜,有時候用煨姜,有時候用炮姜,有時候用筠姜。這個姜的不同,四逆的作用就會有很多大的不同。比較而言,附子的運用沒有姜那么復雜,基本是制附片、淡附片,或者天雄片,基本就是這些。可是姜就特別靈活了。 那么,欽安祖師曾經談到過四逆方不獨為少陰立法,而是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備。為什么呢?實際上也跟姜的靈活運用有很大的關系,要它走上,要它走下,要它走中,都可以辦到,這是我對四逆法做的一個簡單匯報。(未完待續) ![]() 編者按:本文摘編自《扶陽論壇2》中《跟師學習欽安盧氏醫學的感悟》,題目為編者所加。 劉力紅老師簡介 ![]() 劉力紅,男,1958年生。現任北京同有三和中醫藥發展基金會理事長,北京同有三和中醫教育研究院院長,廣西中醫藥大學教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副會長,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傷寒論》解讀人。 曾就讀于廣西中醫學院、成都中醫學院、南京中醫學院,199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2002年-2003年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訪問一年,除院校教育師從陳治恒、陳亦人等老師外,還先后師承李陽波、鄧鐵濤等明師,2006年拜于欽安盧氏門下,依止盧崇漢師習醫。2015年師從楊真海先生,修習黃帝內針。因著作《思考中醫》《做好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主編《中醫名家絕學真傳》,整理出版《黃帝內針》及長期以來不遺余力地挖掘民間優秀中醫流派,弘播傳統文化及中醫理念影響及于海內外。著名中醫藥學家鄧鐵濤教授高度評價劉力紅博士對中醫的貢獻,贊曰:“吾道不孤,后繼有人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