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戴復古說:“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結。田水沸如湯,背汗濕如潑。” 如果你是70后,也搞過雙搶,那么你一定對戴復古的詩句,感觸很深。 卷起褲管,走進滾燙的稻田里,任由后背被太陽炙烤。 還好,時光匆匆,我們的苦日子一去不回了。 可是很多家庭,還沒有真正富起來,就讓孩子過上了富人的生活。 沒有人愿意讓孩子吃老一輩人的苦了,但不知不覺,就走了極端。 真正聰明的父母,帶孩子過暑假,低配生活,高配格局。 01 你有沒有算過,孩子暑假的消耗,是多少? 一方面,父母不想孩子吃很多苦,一方面希望孩子不要老是在家待著,總得出去走一走,長見識。 夏令營、各種研學活動,悄然興起,也滿足了父母們的愿望。 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的活動,父母毫不猶豫就喜歡,掏錢了。 有一段時間,“封面新聞”平臺,就做了一項調查。 發現很多孩子暑假研學,動不動就花四五萬。 孩子跟隨“研學團”奔向世界各地,看過了很多世界級的景點。 有父母感慨:“月入1萬元,不夠孩子研學7天。” 除了外出研學,還剩下一些時間,孩子也沒有閑著。各種補習,培訓班,藝術活動等,一擁而上。 羅列一下,就知道孩子的暑假,都在干嘛了。 第一,海外研學,國內研學,走走停停,各種體驗。 第二,假期旅游,看祖國的山山水水。 第三,各種補習,興趣愛好發展。 第四,回老家避暑。 第五,在家窩著,吹空調,吃吃喝喝。 孩子的每一種度假形式,都對應了不同的開銷。反正每一種開銷都不便宜,幾千幾萬,一眨眼就不見了。 反過來看,低配生活,才是孩子過暑假的剛需。 培養孩子對金錢的概念,比讓孩子隨意花錢,更加重要。 讓孩子做暑假工,是培養金錢觀,也促進孩子養成節儉的習慣。 最近很紅火的“扁擔女孩”劉燕,雖然家境一般,但是她拒絕了所有的資助,而是自己去找了一份暑假工,一小時12元。 面對記者,她這樣說:“兩只水桶裝滿水大概有三四十斤,咬咬牙也挑得動,如果我不做這些,最后還是會落在媽媽肩膀上,我不想讓她那么辛苦。” 接著,她又說:“我還是我,未來的路還得自己走。” 從小就學會自食其力,雖然生活很苦,但是就因為這份苦,才成就了人生的甜。 一個人不去吃苦,就不會感受到生活有多甜。苦和甜,是反義詞,也是相輔相成的,是生活的正反面。 低配的生活,就是品嘗苦的過程。 做父母的,具體可以在三個方面低配:讓孩子自己去賺零花錢,低配開銷;讓孩子自己學習,低配依賴;讓孩子做家務,低配服務。 一個暑假,孩子體驗了苦,下個學期,孩子才知道讀書的日子,有多甜。 02 是不是帶著孩子去了景區,讓孩子去參與了高端的旅行團,研學活動,就是見了大世面呢? 父母們,想一想自己旅游的經歷。去了很多的景區,聽了很多的講解,又留下了什么印象呢?有什么人生啟發呢?
一個飽讀詩書的人去故宮,看到的都是歷史痕跡,能夠講解出很多的歷史故事,對一個小門,都津津有味。 一個從不讀書的人看故宮,也就是看了房子,拍照打卡而已。 同樣是去故宮,效果大不一樣。 一個孩子到鄉下避暑,吹空調,吃西瓜,坐等爺爺奶奶做的美食。還嫌棄山里的網絡信號不好,導致游戲不過關。 一個孩子到鄉下,幫助爺爺奶奶干活,也會把日常的生活,寫成筆記。 同樣是去鄉下,但對孩子的教育,大不一樣。 可見一斑,高配格局,是一個孩子成長的重要標志。 具體來說,父母和孩子,在暑假里,可以做三件事,提升做人的格局。 第一,設定一個調研課題,在暑假里進行深度調查,總結。 比方說,和孩子一起調研本地的圖書館,是如何構建的,來來往往的都是什么人,收集大家的建議。 帶著課題去做某件事,事情頓時就豐富多彩了。 第二,多去有智慧的地方,科技館、海洋館、博物館、森林公園等。 在去之前,查閱資料,對自己的疑問做好筆記。到了現場,就可以為自己答疑解惑,就真正學到了東西。 第三,父母和孩子一起勞動,賺點小錢。 社會是人生的大舞臺,也是一所永遠學不完的大學堂。 對生活的體驗越深,那孩子就越容易成熟。他以后獨自走進社會,也會很自信。 比起父母反復叮囑,如何過日子,不如給孩子自己動手,如何過日子。 請相信,一個孩子最大的格局,就認知高,能擁抱社會,融入自然。 正如陶行知說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03 孩子過好暑假,真不是比誰花錢多,去的地方多,是比誰經歷多,感悟深。 作為父母,不要透支家庭的經濟,給孩子各種鋪路,各種安逸。尤其是這幾年,很多家庭的錢包縮水了,還面臨房貸的壓力,換一種花錢方式,太有必要了。 賺錢不容易,沒有必要把錢花在虛偽的面子上,攀比的快樂上。 真正的詩和遠方,是一個人精神的飽滿,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又是一年暑假時,愿孩子們,健康成長。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