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這個常被我們忽略的器官,其實是身體健康的“晴雨表”。中醫典籍《黃帝內經》中就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記載,說明耳朵聚集著眾多經脈和穴位,能反映出身體內部的變化。尤其是腦血管疾病,往往會通過耳朵發出一些信號,及時捕捉這些信號,能為健康爭取寶貴的時間。 ![]() 很多人覺得耳鳴只是耳朵出了問題,其實不然,它還可能與腦出血、腦梗死等腦血管疾病相關。偶爾的耳鳴可能是疲勞或短暫噪音影響導致的,但如果耳鳴持續且沒有明顯原因,就要警惕了,這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預警信號。 當腦血管發生病變,會影響到聽覺中樞,從而導致耳鳴,通常呈間歇性或持續性發作,耳朵里會一直有嗡嗡聲或者蟬鳴聲。嚴重的耳鳴還可能影響睡眠和工作。同時,腦血管病患者還可能出現頭痛、惡心、嘔吐、言語不利、肢體活動障礙、意識障礙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 像是有一位患者,突然出現耳鳴癥狀,檢查后發現血壓高達156/100mmHg,最終被診斷為高血壓病。醫生提醒,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之一,早期部分患者會有耳鳴等癥狀,但容易被忽視。所以,突然出現耳鳴一定要及時就醫。 隨著年齡增長,聽力逐漸退化是正常現象,但如果聽力下降速度過快,或伴隨頭暈、頭痛、眩暈等癥狀,可能是腦血管疾病的前兆。 ![]() 腦血管疾病會導致耳部供血不足,進而影響耳部功能,出現聽力下降等癥狀。而且,腦梗導致的大腦供血不足會影響聽覺神經功能,造成聽力突然下降,甚至佩戴助聽器也無法緩解。輕度的聽力下降可能表現為耳悶堵感,聽聲音像隔著東西。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更要警惕腦梗風險,及時檢查。 當腦血栓壓迫耳神經,導致迷路動脈閉塞或停止供血,容易引起耳蝸缺血、壞死,從而導致突發性單側耳聾。腦梗塞還可能直接損傷腦干部位的聽神經核或其傳導通路,影響聲音信號的傳遞和處理,導致聽力突然下降甚至喪失。 有研究發現,經歷過突發性耳聾的人,未來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比常人高出1.6倍。因此,一旦出現單側耳聾,應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除了耳朵癥狀,眩暈也需重視除了上述3 種耳朵癥狀,眩暈也不能忽視。突然感覺自己置身于不停旋轉的世界中,這種感覺常被誤認為是普通頭暈。但有研究表明,經常出現眩暈癥狀的患者,遭遇腦梗的風險是正常人的 2 倍。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頻繁出現眩暈且持續時間較長,建議立即就醫檢查。 低鹽、低脂飲食,以素食和清淡飲食為主,多吃芹菜、洋蔥、萵筍、黑木耳、西紅柿、西蘭花、菠菜等保護心腦血管的蔬菜、水果;少食用動物內臟和肥肉,限制鹽分攝入(每天<5g),減少脂肪和糖類食物的攝入量;每天補充足夠的鉀(>4.7g)。 ![]() 進行散步、跑步、游泳、騎自行車等運動,每周堅持3~5 次,每次 20~30 分鐘左右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以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管彈性,控制體重,降低血壓、血糖和血脂水平。 ![]() 早期發現和治療高血壓,高血壓患者遵醫囑服用降壓藥,將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65歲以上者 150/90mmHg 以下,80 歲以上者不低于130/60mmHg)。 通過均衡飲食、加強鍛煉和參加體力勞動等方式,控制體重過度增加。 ![]() 加強對心臟病和糖尿病的護理,降低腦血管病的發生率。 避免吸煙和大量飲酒,因為吸煙和過度飲酒可能增加腦血栓形成和腦卒中的風險。 ![]()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緒激動;少熬夜,注意勞逸結合,保證足夠睡眠;控制情緒波動,保持樂觀態度。 ![]() 耳朵雖小,卻與身體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尤其是腦血管疾病,常常會通過耳朵發出信號。當出現耳鳴、聽力下降、突發性單側耳聾等癥狀時,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就醫。同時,做好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工作,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更好地守護身體健康。 文稿整理:駱禮波 |
|
來自: Sonya_Lee > 《心臟 心肺復蘇 心腦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