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東征蘇南系列第六篇,前五篇鏈接如下: 前言:終于進入上海之役,上海之役涉及的內容太多,一兩期都寫不完,可能要分三四期。 在蘇南勢如破竹的太平軍,接下來的目標就是當時中國乃至遠東最重要的港口與貿易城市上海。 上海地位相當特殊,有外國租界、外國官員,更有外國軍隊,不能與蘇錫常同樣看待。 當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上海及周邊地區官員紛紛向咸豐提出答應英法兩國提出條件,換取兩國同意一起攻打太平天國。想不到的是,咸豐始終沒有答應。 皇帝不同意找洋人,上海鄉賢們坐不住了,為保衛自己的性命與財產,他們肯出大價錢雇傭外國人與太平天國作戰,“洋槍隊”與美國人華爾正式登場。 最近估計是公眾號的推薦方式改了,文章閱讀數越來越差,我也沒什么辦法,不追熱點,也不在標題上下功夫,只能寄望各位讀者朋友多支持,多轉發,以及點擊上邊的星標,感謝。 背景介紹—重要且特殊的上海 晚清時代的上海,指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面積比起現在的上海市要小很多,現在的上海包括當年整個松江府以及隔壁半個太倉州。 當時上海縣面積不大,地位卻格外重要,或者說,格外特殊。 早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前,英國東印度公司官員及傳教士秘密考察中國沿海,他們提出的各項觀點中,有一項相當一致:上海將會是整個中國乃至遠東最重要的商業中心。 上海雖然只是一個三等縣城,卻有巨大的潛力——緊鄰富庶的蘇、杭地區,位于這兩個城市的中心位置,最接近主要出口物資絲綢與茶葉的產地;緊靠長江口,整個長江流域貨物可以在此集散;同時是清政府南北海運的中間站。上海如果開放貿易,即使不超過當時一口通商的廣州,至少也將和廣州相等。 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開放五口通商,上海即是其中之一。1843年年底,中英簽訂《虎門條約》,規定外國人在通商口岸可以租地建屋,英國人卻曲解成可以建立租界,遂開始在上海縣城北面建立國中之國的租界。英、法等國也在上海建立領事館,洋商紛紛帶著華人買辦從廣州遷來,在租界內開設洋行。 在這種畸形繁榮下,上海各國商船云集,貿易額不斷攀升,太平天國前期戰亂也沒有影響到上海,大清國每年仍能從上海收到巨額關稅以及厘金。 對于太平天國來說,占領上海,獲得重要貿易港口,取得關稅收入,嚴重打擊清廷財源,同時切斷清廷南北海路運輸線,更可以直接與上海的洋人進行軍火貿易,也即洪仁玕在制定東征戰略時所說的: 唯東距蘇、杭、上海,不及千里之遠。厚薄之勢既殊,而乘勝下取,其功易成。一俟下路既得,即取百萬買置火輪二十個,沿長江上取。 從這個角度來考慮,上海可以視為東征的核心與最終目標。 只是要達到這個目標問題不少,上海特殊地位,中西混合,外國駐軍,標志著太平天國不能將上海與蘇錫常同樣看待,城中很可能有之前太平天國進軍時未遇到過的危機,以及新的敵人。 ![]() 上海外灘,這是一幅畫的翻拍照片,拍攝時間約在1857年,可見當時上海商船云集,hpcbristol網站照片 背景介紹—小刀會起義 太平天國曾經有機會可以早早拿下上海,即1853年9月的小刀會起義。 小刀會作為天地會分支,為響應太平天國,在上海起義,一舉拿下上海、嘉定、青浦、寶山、南匯、川沙等縣廳,并試圖攻打太倉。首領劉麗川一開始打出大明旗號,后奉太平天國正朔,派人前往天京,希望太平天國迅速派兵攻打常州、蘇州,兩軍會師。 太平天國卻對小刀會不太感興趣,與洪秀全、楊秀清對天地會一直以來的輕視有關系。小刀會起義初期仍然堅持反清復明,為靠攏太平天國才改變旗號,又供奉八卦,自稱洪門,這些都惹起洪秀全反感。 另外,小刀會眾良莠不齊,有不少只會打家劫舍的流民,甚至有吸鴉片惡習。太平天國在對小刀會進行調查后,怒斥“不道德習慣和惡劣嗜好”。 客觀方面,太平軍主力忙于北伐與西征,天京周邊又有江南與江北大營虎視眈眈,也確實抽不出更多兵力。天地會出身、守鎮江的羅大綱曾經造皮篷小船六百只,打算順江而下接應小刀會。從鎮江到上海的長江水道,都是清軍重重把守,靠這六百條船能不能到上海,還要打一個大問號,而且行動還沒開始,羅大綱就被調走。 小刀會在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堅持到1855年2月17日,被清軍聯合英、法、美一起剿滅,劉麗川被處死。小刀會有一部分人在潘起亮率領下到達鎮江加入太平天國。潘起亮一直到1865年5月,隨進入福建的侍王李世賢在永定縣大敗時戰死。另外后封戴王的黃呈忠,曾在寧波對外國人透露參與過上海起義,因此很有可能曾是小刀會成員。 鎮壓小刀會開了一個先例,就是清廷聯合外國軍隊鎮壓中國革命,后來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清廷自然就會想到再找外國人。 有一點更為重要,小刀會奉太平天國正朔,打太平天國旗號,英、法、美參與剿滅小刀會嚴格來說違反與太平天國當時的中立協定。 ![]() 上海點春堂,小刀會議事廳,網絡照片 背景介紹—列強的“中立政策” 在這里簡略說明一下西方列強當時對太平天國的態度。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不久,在上海的英國外交官就將消息通知倫敦,得到的答復是:保持中立。 為什么保持中立,簡單來說,英國要騰出時間對太平天國這個新冒起的政權進行調查研究。同時英國與清朝的矛盾當時已經開始激化,英國認為不久后很可能重新開戰,果然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856年10月爆發。 1853年4月27日,太平天國定都天京還不到一個月時間,當時的英國駐華公使喬治·文翰(George Bonham)到達天京,打算面見洪秀全與楊秀清,打探太平天國對外國的態度,以及承不承認不平等條約。 文翰沒有見到洪、楊,留下一封給太平天國高層的信后離開,信的內容主要有三條,其中第二條是表示中立。 ……總而言之,對于貴軍與滿洲人之爭斗,吾人仍愿保持完全中立。 其后法國公使德·布爾布隆(de Bourboulon)到訪天京,同樣宣布中立政策。 美國公使漢弗萊·馬沙利(Humphrey Marshall)也想到天京,半路乘船擱淺,令其無法成行。馬沙利的態度是支持清政府對抗太平天國,然后趁機侵華。但當時美國駐遠東艦隊司令馬休·佩里(Matthew Perry)表達反對,一來正忙于對日本的侵略(即日本歷史上著名的黑船開國),二來佩里態度更傾向于觀望,與英、法一致。美國國內也不支持馬沙利的主張,馬沙利被撤職。 1855年1月17日,時任英國駐華公使約翰·包令(John Bowring)頒布中立法令,禁止在華英國人參與戰爭: 僑居中國各地的英國臣民凡協助中國現政府,或目前戰爭中的任何一方,以及通過下述行為反對政府:或本人參加或介紹別人參加上述任何一方,或供應、售賣、居中介紹軍用物資,供應船只以及故意以其他行動協助上述任何一方者,均以違反中立法論處判以兩年以下之監禁。 總的來說,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都是極端利己的實用主義者,現階段中立是基于在華利益。如果太平天國不承認又或者侵犯他們的利益,中立的面紗隨時會撕下,與清廷官員及地方鄉紳一起聯合對抗太平天國。 ![]() 喬治·文翰照片,文翰是最早到達天京的西方列強駐華使節,維基百科圖片 英法武裝保衛租界 以上三部分都是上海之役背景介紹,現在回到主題。 1860年5月23日,太平軍尚未打下常州,還是江蘇布政使的薛煥派遣蘇松太道吳煦、上海知縣劉郇膏,向在上海的英法公使請求軍事援助,協防上海。 上海周邊清軍只有約4000人,多是潰兵,毫無戰斗力可言,根本不能指望。 25日,上海的鄉紳,一部分是從蘇南逃到此地,也在清朝官方授意下致書英法公使,請求軍事保護。其中一位領頭者,是用錢捐得候選同知頭銜的著名富商、四明公所董事、泰記錢莊老板楊坊。楊坊提出,外國軍隊的軍費可由他全額支付。 第二天,英國公使弗雷德里克·布魯斯(Frederick Bruce)與法國公使布爾布隆發表聯合公告,表示會武裝保衛上海。以下是英國公告,內容據1862年6月2日《北華捷報(North China Herald)》第514期,大致如下: 查上海已開放為對外通商口岸,住居上海之本國商人,已同從遠方來此經營商業之外國人進行大宗買賣。一旦上海遭受攻擊并淪為內成戰場,商業必將遭到嚴重打擊。凡愿安居樂業而從事和平職業者,不論中外,俱將蒙受重大損失。 本商務監督有鑒于此,用特商請女王陛下海陸軍當局采取適當措施,以防止上海居民遭到搶劫與屠戮之苦,并協助鎮壓含有敵意之分子,借以弭平一切叛亂活動,進而保衛上海,抵抗任何攻擊。 據《北華捷報》當天報導,太平軍的逼近令到上海富戶驚恐萬分: 上海的老百姓恐慌萬狀,最近恢復出具莊票的上海錢莊重行關門,停止營業。百姓的眷屬紛紛逃往他處,許多富戶搭乘外輪,逃往南方各城市。 公告發出后,英法軍隊開始布防,一百名英兵駐扎在縣城西門外的四明公所外,開始挖掘戰壕。南門外的董家渡則有法軍二百名,另外租界內有英軍與法軍各二百名負責保衛。尚有英法兩國的炮艦在縣城外的港口停靠。 5月30日,英法公使再一次發聯合公告,宣布保護租界,并向英法兩國政府報告。 6月5日,上海收到蘇州被太平軍攻占的消息后,吳煦恐慌之下再去懇求布魯斯。布魯斯再調英國海軍陸戰隊400人,帶三門榴彈炮,乘船到城西蘇州河上游的虬江浦老閘橋附近,因為環境不好,留一百人在此駐守,其他人返回。這一百人與駐四明公所的英軍取得聯系,兩處據點都修筑工事,可以互相支援。 ![]() 當時的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拍攝時間約在1860年前,hpcbristol網站照片 咸豐拒絕“助順剿賊” 6月6日,那位一直跑路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到達上海,因為他找的理由是“借師助剿”,遂于9日求見布魯斯。 在何桂清到達之前,吳煦一直與英法外交人員商議,希望英法軍隊可以協助反攻蘇州。當時正值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二萬多人正封鎖渤海,駐上海的英法軍隊只愿意保衛上海,還未到打破清太戰爭中立的時候。 何桂清抱著相同目的,與布魯斯的見面自然毫無成果: 該酋(指布魯斯)總執上復無可商議之句,百折不回。并稱和議事大,必先進京換約。……只須分別準駁兩字,準則仍歸和好,駁則立即開仗。 明顯布魯斯態度十分蠻橫,把與何桂清的見面當成下最后通碟:你們的皇帝答不答應我們提出的條件?不答應就立刻開戰! 何桂清碰了一鼻子灰,為向咸豐搪塞,提出建議: 為今日計,唯有亟為安撫夷人,堅其和議,俯如所請,使知大皇帝逾格天恩,動其感激之心,絕其勾結之念,乘勢勸其助順剿賊,于南北軍務或可稍挽危機。……況回紇助唐,自古有之。蓋兩害相形,則取其輕也。 何桂清提出“兩害取其輕”實際上就是知道洋人只要錢要地,太平天國要命,不如先答應英、法條件,然后再想辦法令他們參與對付太平天國,用犧牲主權的方式來茍延殘喘。 提出類似建議的,還包括徐有壬、王有齡、薛煥、吳煦等大臣,可以說是當時清廷東南眾多封疆大吏的共同想法。咸豐卻不同意,何桂清奏本提出派薛煥北上與英法聯軍簽約,咸豐硃批:此則尤不可也。吳煦類似內容奏本,則硃批:流弊甚多,所奏不準行。 咸豐始終沒同意“助順剿賊”,則所謂“借師助剿”,是恐怕會動搖統治根基。等到咸豐在熱河病死,主政的兩宮皇太后與恭親王再無顧忌,“借師助剿”成為清廷鎮壓太平天國的國策之一。 ![]() 咸豐始終不同意“借師助剿”,等他死后,主政的懿貴妃再無顧忌,電視劇《太平天國》劇照截圖 華爾的洋槍隊 繼續上海之役,面對太平天國威脅,綠營腐敗無能完全靠不住,皇上又不肯找洋人。以楊坊為首的上海士紳坐不住,怎么辦?除了逃命,還有一個辦法,就是雇傭外國人,組建雇傭軍,畢竟對付小刀會的時候已經用過這招。 要找外國人不難,當時上海是各國冒險家、野心家、投機者的樂園,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國家正經歷大規模戰亂,社會秩序崩潰,統治者瀕臨瓦解。亂世正是這些人上升的最好階梯,只要不要命,就有可能轉變為人所尊重的紳士,成為巨富,甚至稱霸一方。 不少外國人在上海從事各種走私生意,將軍火等違禁品賣給太平軍撈錢。只要上海鄉賢們肯花大錢,不愁招不到人。 問題是這些人膽量大,卻毫無軍事才能,必須找一個懂得帶兵的人當頭目。 正當楊坊為這個人選發愁時,他當會長的上海錢莊公會雇傭來對付長江中下游海盜的小炮艇“孔夫子”號船長、英國人谷夫(Gough),介紹了一個人選——“孔夫子”號大副,美國人華爾(Frederick Townsend Ward)。 華爾出生于1831年11月馬薩諸塞州的塞勒姆城,其家族在當地是望族,父親是商船主,祖輩不少人當過美國海軍軍官。 有這種家世,華爾很小就學會駕船,在航海中培養熱愛冒險的性格。中學畢業后進入一間軍事學院學習指揮相關課程,因為家道中落,不能承擔學費,讀了一年多就退學,開始流浪冒險,據說曾參與過墨西哥、中南美洲與克里米亞戰爭,更多時間是在海上,也有做過海盜的傳聞。 華爾與中國搭上關系的年代很早,作為一名熟練航海士,在多艘來往中國的商船上任職,華爾參與過的貿易,包括鴉片,很有可能也參與非法人口販運。總的來說,華爾一直有一個飛黃騰達的夢想,但能力或者時運不濟,例如在墨西哥從事貿易生意搞得破產,連船票都買不起,只能走路回舊金山。華爾始終沒有死心,決定換個地方再賭一把。 1859年9月末或者10月初,華爾再度來到中國上海,盤纏用盡的他,暫時只能先找一份工作,就是“孔夫子”號大副,在長江中下游與海盜作戰,一直到1860年5月底。 谷夫漸漸了解華爾之前的經歷,了解他的野心,又知道楊坊急于找雇傭軍,更急于找領軍者,于是介紹二人見面。 據稱楊坊一開始不太信任華爾,明顯局勢的發展令到楊坊再無選擇余地,遂任命華爾為雇傭軍隊長,這一隊就是所謂的“洋槍隊”,“常勝軍”的前身。 “洋槍隊”的經費由錢莊公會提供,華爾負責指揮,并擁有完全人事權。 “洋槍隊”一開始招募三百多人,華爾認為中國人不能戰,除了向導與翻譯,全隊沒有一個中國人,都是英、美、法等國在華水手、逃兵。 楊坊給“洋槍隊”的待遇十分優厚,士兵一個月一百美元,軍官可達六百美元。還有攻下城池的獎金,小城鎮四萬五千美元,大的縣城可達十三萬三千美元! (說明一下,以上待遇是基于美國人亞朋德1947年所寫華爾傳記,明顯是折成美元計算,也不清楚具體哪個時期的美元。洋槍隊的具體薪酬說法不一,有以銀兩算的,也有以銀元算的,本文不討論。總之洋槍隊待遇確實十分優厚,不單遠超同時期的綠營,連英、法、美軍艦上的水兵薪金也遠遠不及。) 正因為如此高薪,當時上海各大外國商船的水手,甚至軍艦上的水兵都有逃出來到華爾處報名。華爾選擇了兩名副手,一位是愛德華·法爾思德(Edward Forrester),華爾在中美洲時曾經是他的上司,比較熟悉。另外一位則是日后大大有名的白齊文(Henry Andrea Burgevine),據稱是拿破侖部下一名軍官的兒子,這名軍官于滑鐵盧戰役之后逃到美國,生下白齊文。 法爾思德與白齊文都是美國人,標準的冒險家與野心家,來中國尋找發財的機會,與華爾可謂一拍即合。這幾位都違反美國的中立政策,當然這群亡命徒是不會管這些的。 1860年6月2日,即蘇州被太平天國攻下的同一天,華爾招募的這隊人開始訓練,訓練場在在上海城西的廣富林。這隊烏合之眾,很多人加入都是因為待遇優厚,與搶掠機會多。 ![]() 一張最有名的華爾照片,取自維基百科 洋槍隊出陣 6月底,英國駐華全權代表額爾金伯爵詹姆斯·布魯斯(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英國駐華公使弗雷德里克·布魯斯是其弟弟)與法國駐華全權代表路易·葛羅男爵(Louis Gros)到達上海。此兩人正領導英法聯軍侵華,抽空到上海視察形勢。 兩位侵略者提出英法軍隊只保護僑民與租界,不必派軍深入攻擊太平軍。他們帶來一批部隊,300名法軍駐上海城隍廟,協防東、北門。25人保護徐家匯法國人建立的天主教堂。英國則有900名陸戰隊與錫克教軍人負責上海西門與南門,上海防衛又再加強。 鑒于英法軍人不肯出上海以外作戰,洋槍隊就成為上海鄉賢心目中唯一的依靠,不久后果然迎來出陣的機會。 蘇州太平軍,在6月15日由李秀成部將陸順德率領,開始向上海方面挺進,當天攻克昆山,17日占領太倉,22日攻下嘉定。太倉與嘉定不久后撤出,被清軍收復。陸順德轉攻松江方面,7月1日攻下松江府城。 松江府城本來是江南提督駐所,即張國樑死時的官職。城內常駐五營綠營,并有一名參將統帶,計有二三千人,何桂清之前還撥一百六十名親兵協防。太平軍殺到來的時候,卻只有華亭縣、婁縣(兩縣均松江附郭縣)招募的鄉勇抵抗了一陣,幾千清軍一哄而散,帶兵的參將也跑了。上奏松江失守的薛煥也不得不加一句“任聽賊匪長驅直入,實堪痛恨。” 上海鄉賢寧愿花大價錢請外國雇傭軍也正因為此,他們太清楚綠營的德性。 陳玉成部將賴文光與李秀成部將周文嘉率軍從昆山渡過吳淞江轉攻青浦方向,6月30日克青浦。 華爾洋槍隊還在訓練之中,問題松江離訓練地廣富林不遠,不上陣已經不行,華爾只好率領三百外國流氓,乘四艘江輪來到距松江城四英里的地方下船。除了武器,這群人帶得最多的就是各種酒,混身酒氣,帶著對太平軍的輕視,打算第二天黎明前攻下松江。 很快他們就知道,所謂“中國人不能戰”,有多可笑。 ![]() 江蘇人民出版社1956年出版連環畫《太平天國史畫》中的華爾洋槍隊出陣 參考資料: 《太平天國戰爭全史》第四卷 崔之清著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6版 《太平天國軍事史概述》下篇 酈純著 中華書局1982版 《太平天國史》羅爾綱著 《羅爾綱全集》 第十卷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太平天國通史》中冊 茅家琦主編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國全史》 簡又文著 香港猛進書屋1962年版 《太平天國對外關系史》 茅家琦著 人民出版社1984年11 月版 《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檔案史料》第22冊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太平天國史譯叢》 第三輯 北京太平天國歷史研究會編 中華書局1985年6月版 《太平天國史料叢編簡輯》(一) 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 中華書局1961年版 《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 呤唎著 王維舟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8年2月版 《吳煦檔案中的太平天國史料選輯》 靜吾 仲丁編 三聯書店1958年3月版 《太平軍在上海—<北華捷報>選譯》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版 《有心與無意:上海小刀會與太平天國關系再探討》 江林澤 劉平 軍事歷史研究2015年第5期 《太平天國地理志》 華強著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太平天國史事日志》 郭廷以著 重慶商務印書館1946年版 《太平天國史事日志校補》 茅家琦校補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 郭毅生主編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1年版 《中國歷史地圖集·清時期》 譚其驤主編 地圖出版社1996年重印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