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這一字體歷史悠久,據《說文解字》記載:“漢興有草書”,基本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由于它并不適用于公文,且書寫難度較高,所以最初只在皇室貴胄、世家大族內流行。 ![]() 到了東漢末期,張芝、索靖等大師的出現,使得這一字體迅速成熟,再由皇象、二王繼續發揚,章草、行草、大草都已完善。米芾曾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那么“晉人格”的源頭是什么呢?答案就是漢代草書。 ![]() 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部西漢草書遺存,便是劉歆的《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此作是劉歆奉王莽敕命所寫,“六藝為九種”指的是《易》《書》《詩》《禮》《樂》《春秋》《論語》《孝經》《小學》。 ![]() 此作全卷2000余字,完完整整,一字不缺,相比于西漢簡牘草書的筆法稚嫩、內容缺損,《草書序六藝為九種》不僅保存完好,且用筆嚴謹成熟,結字精嚴而不失自然,同時沒有任何的粗野之氣。劉歆作為大學問家,他的字流露出的貴族氣、書卷氣,開兩晉“尚韻”的先河。 ![]() 《草書序六藝為九種》遞藏有序,曾被東漢宮廷、劉備、王敦、王導、王羲之、王獻之、梁簡文帝、宋璟、米芾、宋高宗、趙孟頫、文徵明等收藏,卷首有“右軍之祖”四個大字,即王羲之筆法的源頭。卷后還有王獻之、宋璟、文徵明的跋文。 ![]() 民國時期,《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被以珂羅技術精心復制、裝裱成冊,全本共42開,縱約30厘米、展開長度超過3米,單字大小約1.5厘米,如今首次公開。王獻之在跋文中盛贊:“運筆沖秀雋永,骨采兼絕,行體之極則,非潛思好學如子駿,未易幾乎此也。” ![]() 明代文徵明也在題跋中點評:“筆法之妙,生平所未經見。古色盎然,照人顏色,恍若太乙藜光猶未散也。”這部作品蘊含著章草、行草筆法的本真狀態,細心臨摹,可以從根本上糾正“草書不規范”的問題。 ![]() ![]() 《草書序六藝為九種墨跡》筆畫圓巧、波磔勁挺,結字扁方緊湊、左收右放,無過度連筆,保持認讀性。墨色與筆速同步,急寫處略淡,緩筆處濃沉,顯書寫節奏本真。隸草融合,筆筆遵循法度,無大開大合和絲毫的霸悍,不論是用來豐富技巧,還是糾正“江湖氣息”,都是絕佳的“教科書”。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