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初,一場席卷全球的公共衛生危機,曾如寒流般凍結了中國汽車經銷展廳的喧囂。線下客流量斷崖式下跌,傳統銷售渠道幾近癱瘓。 生死存亡之際,直播賣車異軍突起——4S店不惜重金聘請形象出眾、口才了得的主播,尤其是那些能在鏡頭前揮灑自如的女主播們。她們憑借個人魅力與專業話術,在虛擬空間點燃了購車熱情,一度成為車企維系生機的“數字氧氣”。 然而,當應急狀態逐漸常態化,褪去“救命稻草”的光環,汽車直播的真實生態開始顯露出它復雜而深刻的肌理。 ![]()
近期,汽車情報新媒體深入位于鄭州經開區的中福汽車城,走訪比亞迪、吉利銀河、廣汽傳祺、鴻蒙智行等品牌門店,一個共識浮出水面:直播雖依然是廣大經銷商“標配”,每家店至少配備一名專職主播,旺季甚至增派人手,但其角色似乎發生了嬗變。 ![]() “現在核心任務早已不是直接賣車,”一位自主品牌銷售經理坦言,“而是收集潛在客戶線索,為線下展廳引流。”驅動這場“持久戰”的隱形之手,是主機廠捆綁的KPI考核與補貼政策——不播,可能意味著真金白銀的廠家返點化為烏有。 冰冷的現實數據更戳破著最初的幻想。行業流傳的“5%線上線索轉化率”被多位資深從業者認為“過分樂觀”,“多數門店實際轉化率在千分之幾徘徊,能達到2%已屬不易。”某合資品牌店總苦笑著算了一筆賬:每月大筆的推流費用,加上主播的工資,在經銷商普遍“節衣縮食”的寒冬里,這筆開支猶如沉重枷鎖。 ![]() “不做直播,焦慮;做了直播,心疼。”這塊業務得以勉強維持,很大程度上仰賴主機廠的專項補貼。線上引流成本與線下自然進店或高價采購懂車帝、汽車之家等垂直平臺線索相比,不過是一場充滿無奈的“兩害相權取其輕”。 于是乎,一個尖銳而現實的問題擺在所有從業者面前:直播賣車,到底有沒有用?這玩意兒,真是一棍子打不死的“小強”。 說它“打不死”,是因為它的存在邏輯并非全然虛幻。線索,無論轉化率高低,終究是銷售漏斗的起點。在信息粉塵化的時代,它提供了一個相對低成本(尤其在主機廠補貼支撐下)的曝光和接觸潛在用戶的窗口。 ![]() 然而,若說它真能成為銷量的“救世主”,讓銷售公司老大們從此高枕無憂,那更是癡人說夢。看看那些為直播數據愁白了頭、焦慮得夜不能寐的店總和區域經理們就明白了。雞肋,或許是當下大多數經銷商直播生態最精準的注腳。
當多數玩家在盈虧平衡線上苦苦掙扎,陷入上述“雞肋困境”時,鄭州汽車直播江湖卻上演著截然不同的戲碼,甚至催生出一條意想不到的產業鏈。 大河報曾報道了合眾集團旗下的一汽-大眾經銷商,其憑借每月捕獲的上萬條線索,獲得廠家每月高達百萬元的獎勵。這種“神話級”案例,像一劑強心針,強力刺激著鄭州各品牌4S店持續加碼直播投入,重金挖角主播、升級設備,期望復制“線索換現金”的神話。 正是在這種高額激勵的土壤上,一種更“專業化”甚至“產業化”的新業態破土而出。“現在有人把這做成了產業鏈,鄭州主城區這種直播基地現已涌現多家。”鄭州某主流合資品牌店總向筆者揭示,一批嗅覺敏銳、深諳主機廠獎勵規則的前4S店從業者已離職創業,組建專業化主播團隊,成立專門的汽車直播基地或MCN機構。他們不再服務于單一品牌或單店,而是搖身變為“線索供應商”,面向各大車企兜售“直播線索”。 ![]() “一個愿買,一個愿賣,市場經濟嘛。”這位店總語氣微妙,帶著一絲無奈和旁觀者的清醒,“咱不敢說人家用低效或'包裝過’的線索'騙’主機廠預算,但這生意精準踩中了風口和經銷商的焦慮點,賺錢是事實。” 據悉,這些直播基地通常配備專業汽車主播,采用高度標準化的話術體系、場景布置和流量運營技巧,通過運營多個矩陣賬號批量生產線索。一條被驗證有效的電話號碼(用戶留資),根據其“質量”(如互動時長、詢問深度、所在城市等),價格從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對于苦于線索匱乏或KPI壓力的經銷商來說,購買這些“現成”線索,成為快速達標、獲取主機廠補貼的“捷徑”。 ![]() 河南省汽車行業商會常務副秘書長朱志芳認為:當直播的核心目的從“促成交易”異化為純粹的“生產并售賣線索”,其與汽車銷售的本質已漸行漸遠。它更像是一場圍繞主機廠補貼政策展開的“數據游戲”和“套利行為”。大量資源被消耗在制造“有效線索”而非服務真實用戶上,線索的轉化效率(從線索到成交)往往遠低于門店自然獲取的線索;其可持續性與對行業真實價值的貢獻,無疑被打上巨大的問號。這是一種繁榮,卻也是一種深刻的效率悖論和生態異化。
汽車直播狂飆突進的這幾年,恰似一堂昂貴而深刻的行業生存課。它無情地揭示了一個核心真相:僅將直播視為引流獲客的短期工具或應付考核的“數據游戲”,終將陷入成本高企、轉化低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困局。 無論是鄭州遍地開花的“直播線索基地”,還是部分經銷商“為播而播”的應付心態,都是工具化思維的產物。其脆弱性在于,一旦主機廠補貼政策轉向或流量成本進一步攀升,整個模式可能瞬間崩塌。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的車企都陷入了“雞肋困境”與“線索生意”的迷思,奇瑞和捷途就憑借一套截然不同的打法,交出了一份不錯的答卷,為行業照亮了一條可能的破局之路。 ![]() 奇瑞新媒體部門某工作人員向筆者透露了一組驚人數據:線上渠道貢獻了集團近50%的銷量。這意味著,在奇瑞2025年上半年126萬輛的銷量中,約63萬輛的成交直接溯源至新媒體陣地(含直播、短視頻、社交媒體等)。更令業界不可思議的是其直播端到端的轉化效率——直播獲取的銷售線索,最終轉化為實際成交的比例穩定在30%-50%區間,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十倍以上。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李學用在多個公開場合闡述,奇瑞構建了一套獨立于傳統銷售體系的新媒體作戰單元:從內容運營到專業拍攝,職能清晰;獨創“三秒內必須響應客戶線上咨詢”的鐵律,確保線索零遲滯;甚至跨界成立主機廠MCN機構“小草房文化”,擁有超百名簽約主播與200多名從業人員。 由此可見,一套經過精密頂層設計、強力資源投入和鐵腕執行力保障的“體系化作戰”方案,才是對“直播有用論”最有力的正名和升華。 【結語】幾年浮沉,汽車直播已從“應急外衣”蛻變為檢驗車企數字化內功的“試金石”。它殘酷地淘汰了投機者,也清晰地指明了未來:在注意力經濟時代,唯有將技術紅利內化為以用戶為中心、以數據為血脈、以體系為骨架的“肌體能力”,讓每一塊屏幕都成為傳遞價值、建立信任、交付體驗的服務延伸,而非制造虛假繁榮的數據工場,才能真正穿越周期,贏得用戶的選擇與市場的未來。喧囂終會散盡,唯有價值長存。這堂由直播教授的生存課,代價不菲,但意義深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