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殺死一只知更鳥》首次出版于1960年,小說的創作背景是在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時期,那段時期里,美國南方的種族歧視、種族隔離和暴力事件發生的特別頻繁。 “知更鳥”是一種隱喻,用來指示個體內心最良善的角落,知更鳥是一種純潔無害的鳥,每天只是唱歌,并不做任何壞事,可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把槍口對準它,就像那個閉門不出的阿瑟,他并沒有做錯什么,就被人們隨意散播謠言和評論攻擊。 在偏見面前,大部分人并不在乎真相,更不會深入了解他們的本心,用充滿敵意的目光去看待他們。 很喜歡網評書友的一句話:“當你去的地方越多,你就會走出地域的偏見;你見的人越多,你就會走出身份的偏見;當你讀的書越多,你慢慢就會走出時代的偏見?!?/span> 人的思想會隨著閱歷的增加而變得開闊明朗,我們曾經認定的習慣和規律,也會隨著思維的開闊去打破固有的習性,那些讓我們習以為常的觀點,等到真正去現實生活里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仍然存在很多漏洞。 每一次經歷,都是在刷新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唯有保持理解與尊重,不對任何怪癖的行為隨意下定論,才能不隨意殺死一只知更鳥。因為我們不可能對每個人都非常了解,除非站在他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梅科姆鎮是一個生活節奏很慢的小鎮,鎮上的居民們相對比較傳統,拉德利一家人的生活習慣與鎮上的居民大不相同,他們離群索居,沒有太多社交活動,每到星期天的時間,他們家的門窗總是禁閉著,也不去教堂,只在家里做禮拜。 放到我們現時代來看,拉德利一家的行為挺正常的,但對于梅科姆鎮的居民來說,這種行為是非常怪異的,也因拉德利一家的做事習慣與常人不同,鎮上的人就開始議論紛紛,一些胡桃散落在地上,人們都不敢去碰,因為他們認為吃了拉德利家的核桃就會死人的。 康納先生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就指控拉德利的兒子有很多惡習,原本法官決定將他送到學校接受教育,但拉德利先生不想讓兒子面對這次丑聞,就把兒子圈養在家里十五年。當同齡人有的從最好的學校畢業了,有的開始勤工儉學了,拉德利的兒子阿瑟依舊待在家里,仿佛與世人隔絕。 就這樣,阿瑟成為大家眼中的怪人,有的人說阿瑟吃各種小動物,有的人說他拿剪刀殺過人,各種負面言論在孩子堆里傳來傳去。 人們的眼中的偏見,會模糊事實的真相,一句不經意的謠言都會產生轟動效應,變成傷害他人的剪刀。 ![]() ![]() 斯科特的父親阿迪克斯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律師,他總是寬和對待身邊每一個人,就算有些人有特殊的怪癖,他也會給予尊重,不妄加任何評判。 斯科特第一次上學,就遇到了來自老師的壓力,卡羅琳是一名只有21歲的年輕老師,老師在課堂上發現斯科特會完整的讀下來一本書,就默認是斯科特的爸爸教她認得字。并告訴斯科特轉告她的父親不用再教自己讀書了。 卡羅琳老師也困在自己的偏見里,認為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通過自學就完整讀完一本書。但事實并不是如此,斯科特的閱讀能力并非是父親刻意教會的,而是被家庭氛圍影響的結果,因為父親經常會看書和報紙,也讓女兒自動養成了讀書的習慣。 有很多時候我們也會像卡羅拉那樣據理力爭,只愿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物,在偏見之中,所有的辯解都會變得沒有意義。 在沒有經過任何檢驗的情況下,就隨意給人定了性,就容易誤導他人,也容易讓其錯過自身的才華,從而走向平庸。因為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全部的真相。 幫助一個人,不一定非得付出一些什么,而是學會求同存異,尊重他人的做事方式和生活習慣,不把自身的觀念強加給他人,允許自己做自己,也允許他人做他人。 就算別人的行為習慣與常人不同,也不隨意給人貼標簽。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行為,不一定非得符合大眾的印象,才能稱作是正常的。 因為卡羅琳老師教學的方式,讓斯科特很不適應,她覺得老師不讓自己閱讀是不對的,甚至還產生了棄學的念頭。 父親阿迪克斯并沒有對這位老師有任何不滿,也沒有指責斯科特的想法,而是以溫和的語氣跟女兒交流,在父親看來,也許是因為卡羅琳老師比較年輕,沒有太多教學經驗,對班上學生情況不是很了解,所以才產生了誤解。 阿迪克斯讓女兒繼續保持閱讀,也消除了女兒對老師的偏見,就算不贊同老師的教學方式,但也不必急于批判和否定,因為人都會在經歷中慢慢成長的,如果你覺得他人的方式不適合自己,你可以只管去做那些你認為對的事情,不必活在他人的評判之中。 阿迪克斯教會斯科特的,是去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不因別人做的事超出自我認知的范疇,就對此產生敵意,因為父親的言傳身教,也讓斯科特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斯科特是幸福的,因為她生活在一個沒有評判,寬松的家庭氛圍里,斯科特同樣也會繼承父親的優點,更容易建立高質量的交際圈子,不隨意用自身的觀念去評判他人,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 ![]() 很多人都認為阿瑟是怪人,連他們家的院子都不敢靠近,但杰姆和斯科特卻對阿瑟充滿了好奇,想親眼看看阿瑟到底長什么樣子。 莫迪小姐很早之前見過阿瑟,說他并不是人們口中的“怪人”,而是一個非常謙卑有禮貌的人。 大部分居民都沒有見到阿瑟本人,更不了解他的性格,他們寧可用很多負面標簽去評判他,也不愿深入了解阿瑟的全貌。孩子們是充滿童真的,他們往往對未知的東西充滿熱忱,也更喜歡探索事物的真相。 有一次杰姆和小伙伴們跑到拉德利家的院子里,他們想看看阿瑟到底長什么樣,沒想到跑出院子的時候,杰姆的褲子和籬笆纏在一起,為了不被人發現,杰姆沒顧得上把褲子取下來,只剩個褲衩穿在身上。 為了不引起大人的懷疑,杰姆再一次跑回褲子被纏住的地方,卻發現褲子早已被人疊的整整齊齊放在遠處,撕破的褲子也被針線縫住了。 那個時候杰姆就已經猜到多半是阿瑟做的,杰姆對這位素未謀面的人生起了一絲敬意,由偏見筑起的高墻,也因這次經歷敲開了一道縫隙。 從這之后,杰姆和斯科特每次都能在拉德利家旁邊的橡樹洞里找到一些小玩具,有時候是一塊懷表,有時候是泥塑人兒,還有一次他們還從洞里掏出來一大包口香糖。 其實橡樹洞里的玩具是阿瑟放的,這是阿瑟對外溝通的方式,他很早就注意到了這些小朋友,也想同他們做朋友,雖然拉德利家的房門總是禁閉著,但阿瑟一直對外界保持著觀察,即使是最細微之處他也留意到了,他是一個溫暖細膩的人。 莫迪小姐家里失火的那一天,鎮上的居民們紛紛出動幫忙,拉德利一家也不例外,斯科特只顧看火,甚至都沒有注意到身上多了一條毛毯,父親阿迪克斯告訴女兒,毛毯是阿瑟放的,也讓全鎮上的居民都知道拉德利一家也參與其中了,人們也因此放下對他們的偏見。 對于很多未知的事物,人們往往會充滿擔憂的,容易從質疑演變成仇恨和敵意,但在沒有徹底弄清真相之前,也容易產生誤判,很多悲劇都是從人們不愿意接受事實開始的。 無明也會阻礙我們對事物更深處的了解,如果不了解真實情況,就不要隨意給人下定論,很多時候,那些被我們留有刻板印象的人,實際上也充滿善意。 能夠有效消除偏見的方式,也有很多種,需要我們認清事物的全貌,也要從多方面去了解他人,就算不認可他們的做事方式,也不要輕易否定,更不要相信任何傳言。因為群體帶來的偏見也往往能殺人于無形。 阿迪克斯的教育方式,在那個時代無疑是非常超前的,他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引導孩子,尊重每個人的做事方式,不要因任何道德上瑕疵,就去隨意論斷他人。很多沖突的產生,大多是立場和視角不同引起的,并非是絕對的善惡之爭。 同時,每當孩子們犯錯的時候,阿迪克斯并不會立刻指責,而是以一種平等的方式,去傾聽他們的聲音。 他也不急于否定孩子的做法,而是通過自身的行動來影響孩子們,這種良好的教育模式,也讓孩子們學會用多維度視角,去觀察周圍的世界,打破心中對常規事物的刻板印象,而不是屈從于偏見,走入單一狹隘的死胡同。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