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流行語解說詞
法家
法家,中國春秋戰國時代一個以法治為核心的思想學派,強調政治人物應該利用自己的力量控制臣下,并實行耕戰策略管治國家。這流派盛行于春秋戰國時代,為秦朝最為采用。
法家這種學說乃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內容核心主要是針對君主如何加強統治。這個學派否定了世襲貴族天然傳承的等級制度,認為“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史記·商君列傳》)他們在政治實踐中,獎勵耕戰,毀棄詩書,徹底與傳統文化決裂,主張以法治國。如有所謂的“法”“術”“勢”:法即是法制,以嚴刑峻法管治國家,有功者重賞,有過者則重罰;術即是權術,國君要懂得如何利用政治手段,對付政敵,以保持權位;勢即是權威,國君要保持自己的權威,才能駕馭臣下。
戰國時韓非乃法家集大成者,他總結了法家各種學說,認為“法”“術”“勢”三者都是缺一不可,必須互相配合地運用。又在儒家荀子的理論上吸收,認為人是天性本惡,不但對普通人,就連親子間關系也是這種特質。
走后門
不正當的手段來謀求達到某種個人目的,叫“走后門”。
此典故據說出自北宋年間。相傳宋哲宗死后,宋徽宗繼位,以蔡京為相。蔡京拼命貶謫和排斥舊吏,并規定其子女不得出仕和入京,甚至連其詩文也不準流傳,因此引起了人們強烈的不滿。一次朝廷設宴,藝人們在宴間演出了這樣一幕:一個大官據案中坐,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哲宗年間的,即被令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度牒要求補發,因是哲宗年間出家的,立即被剝下道袍,復為百姓。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的俸錢一千貫,皆為舊時錢文,如何處置?”這個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這便是“走后門”的由來。
另見酒徒新書《家園》描述:大隋朝承襲漢制,官府衙門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職位高到可攜帶家眷上任,官員的妻兒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門后宅。平素公務往來,客人走得全是前門,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輩才走后門入內。幾百年后,貪佞之風大行,“走后門”一詞也由此而來。
還有一個說法,“走后門”原為褒義,典故與包公有關。傳說包公上任開封府尹后,很久沒有百姓來告狀。后來,他偶然發現其原因:官府大門守衛森嚴,守門官吏還要索要賄賂才讓人進門,這就是所謂“衙門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包公處罰了守門官吏,并決定打開后門,讓百姓隨意出入告狀。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門”和“走后門”兩個說法,但“走后門”的意義后來發生了重大變更,不再是原來的好事了。
孔老二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歷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人,漢族,英文:Confucius。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滅商后,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于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1973年流行語解說詞
批林批孔
1973年7月,毛澤東在對王洪文、張春橋的談話中指出,林彪同國民黨一樣,都是“尊孔反法”的。他認為,法家在歷史上是向前進的,儒家是開倒車的。毛澤東把批林和批孔聯系起來,目的是為防止所謂“復辟倒退”,防止否定“文化大革命”。江青一伙接過毛澤東提出的這個口號,經過密謀策劃,提出開展所謂“批林批孔”運動,把矛頭指向周恩來。
1974年1月18日,毛澤東批準王洪文、江青的要求,由黨中央轉發江青主持選編的《林彪與孔孟之道》,“批林批孔”運動遂在全國開展起來。這個運動從1974年年初至同年6月,歷時半年左右。在這期間,江青一伙借“批林批孔”之機,到處煽風點火,大搞“影射史學”,批所謂“現代的儒”“黨內的大儒”,露骨地攻擊周恩來;他們借批林彪“克己復禮”,影射周恩來1972年以來進行的調整工作是“復辟倒退”“右傾回潮”;他們還極力吹捧“女皇”,為其反周“組閣”陰謀大造輿論。毛澤東發現江青一伙借機進行奪權活動以后,對他們作了嚴厲的批評,斥責他們是“四人幫”,使他們反周“組閣”的陰謀失敗。
人防工程
在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國城鎮曾掀起了“深挖洞”的群眾運動。各單位、街道居民在房子底下挖洞,爾后相互連通,形成了四通八達的地道網。由于缺少統一規劃,缺乏經驗,加上技術力量不足,這些工程一般幅員較小,質量較差,現統稱為早期工程。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防工程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的軌道,我國已經建成了一大批質量高、幅員大、效益好的平戰兩用工程,人防工程的種類齊全,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因為過去大搞群眾運動修建的早期工程已經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許多人對人防工程建設的現狀不了解,認識還停留在70年代的水乎上,以為人防工程就是防空洞。經過20多年的發展,人防工程已經改變了過去的面貌和形象。
現在,新建的人防工程在建設前都經過了可行性論證,既考慮到戰時防空的需要,又考慮到平時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具有乎戰雙重功能。同時,人防工程嚴格按建設程序辦事,從土建到裝修都注重質量。建成投入使用后,取得了顯著的戰備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許多大中型人防工程成為城市的重點工程,如哈爾濱奮斗路地下商業街、沈陽北新客站地下城、上海人民廣場地下停車場、鄭州火車站廣場地下商場等,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許多領導和群眾在參觀了人防工程后,無不為人防工程宏偉雄壯的氣勢、絢麗奪目的裝飾所折服,普遍反應與原來想象大不一樣,概括起來有六個想不到:
一是人防工程建設這么重要,沒有想到;二是人防工程這么好,沒有想到;三是人防工程這么多,沒有想到;四是人防工程這么大,沒有想到;五是人防工程這么堅固,沒有想到;六是人防工程平時可以為生產、生活服務,沒有想到。許多人用“地下仙境”“洞天福地”來贊譽人防工程,這是對人防工程的最高獎賞。
[作者簡介]大可,又名之也,佛名照真、悟永。男,“非虛構主義”倡導者、實踐者,民進會員、省作協會員,曾任北京某雜志編輯、編輯部主任、主編、某大學中文系寫作老師,著《香蒲草的記憶》《左手青春右手年華》《豐收》《晚上的花朵》《月色情人》等。后因緣學禪,專攻寫意蘭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