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 汪達爾人的起源與遷徙 汪達爾人(Vandals)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在日耳曼人中也屬于不大的小民族。經常充當其他民族的附庸。汪達爾人的來源主要存在兩種說法。據普羅科比《戰史》記載, 汪達爾人原來定居在邁奧提克湖(亞速海)周邊地區,因為物產貧瘠,不堪忍饑挨餓, 就遷到了現在被稱為法蘭克的日爾曼國家和萊茵河畔,與游牧民族中的阿蘭人結成同盟,另據塔西陀的《日爾曼尼亞志》記載,汪達爾人原來居住在易北河與維斯瓦河之間, 在馬科曼尼(Marcomannic)戰爭(羅馬人與日耳曼部落馬科曼尼人的戰爭 約發生于166-180)期間他們生活在現在的西里西亞,充當馬科曼尼人的附庸,后來又淪為哥特人的附庸。在公元270年,羅 馬三世紀危機時期他們連同游牧民族薩爾馬提亞人溯萊茵河侵掠羅馬帝國。大體上,公元1世紀的汪達爾人可分為兩個主要部落:阿斯林人和西林人(也稱希林吉人)。其中,西里西亞即得名與西林人,由于此處山林密布,平地較少,又沒有出海口,所以汪達爾人沒有像其它東日耳曼民族那樣重點發展畜牧業和漁業,而是主攻手工業,兼營農業和狩獵。汪達爾人的陶器十分暢銷,甚至遠銷到日德蘭半島。許多汪達爾人在羅馬軍隊中充當雇傭兵,并將羅馬風俗帶回汪達爾人的居住地,汪達爾人受羅馬人影響崇尚火葬,在西里西亞出土了許多羅馬金幣與汪達爾人的墓葬。3世紀末,基督教阿里烏斯教派傳入西里西亞,汪達爾人也皈依了基督教。 進入4世紀,羅馬帝國陷入全面衰敗之中,蠻族入侵的浪潮到來,4世紀中葉,一伙自稱“匈人”(huns)的游牧民族開始進入歐洲。最早關于匈人的記載出現在2—3世紀的里海沿岸,他們來自哪里史學家并沒有考證出來。可能來自于中亞,南俄草原。有的史學家認為,匈人就是我國歷史中西遷的北匈奴。這一理論目前尚處爭議中。沒有確定。 匈人 受匈人西遷影響,原生活在東歐,中歐的日耳曼各部也紛紛西遷,進入羅馬境內。汪達爾人也不例外。公元405年,汪達爾人在首領拉達蓋斯率領下聯合阿蘭人,蘇維匯人等入侵羅馬,這支軍隊以一萬兩千人作為先 鋒部隊,主力有二十萬,加上婦女、孩子、奴隸,總共四十萬人。他們南下多瑙河、阿 爾卑斯山脈,越過波河,來到拉文納城下,經過之地,極力劫掠,最終包圍了佛羅倫薩 城。此事震驚了羅馬,元老院逐派大將斯提里科(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斯提里科本人就有汪達爾人血統)聯合匈人率30萬大軍堵劫消滅他們。盡管蠻族 軍隊來勢洶洶,但是由于他們在戰術上不成熟,武器比較粗糙,而且羅馬的軍事實力還 尚能抵御這種規模的進攻,因而這次進攻遭到了失敗。拉多蓋斯被殺,余部大約10萬 余人被打散,并逃亡到北方,在那里他們等待著新的機會。不久,機會就來臨,406年,因不堪忍受中央政府的不斷抽調和克扣軍餉,不列顛的羅馬軍團嘩變,擁立一位名為君士坦丁的士兵為帝,號“君士坦丁三世”,愚蠢的君士坦丁三世不顧勸阻,率僅剩的不列顛殘兵返回大陸,爭奪帝位,為防御君士坦丁三世,斯提里科抽調萊茵河沿岸的軍隊前往高盧,這給汪達爾人新一輪的入侵帶來方便。汪達爾人中的西林人和哈斯丁人在首領哥德吉塞(Godigisel)的率領下,糾合拉達蓋斯的殘部,再次進入羅馬帝國。與受邀前來駐守萊茵河邊境的法蘭克人發生沖突,汪達爾人與法蘭克人兩敗俱傷,前者損失兩萬多人,哥德吉塞戰死,一度大敗,在阿蘭騎兵的幫助下最終才反敗為勝,進入高盧地區。阿蘭人和汪達爾人擁立哥德吉塞的長子君德里克(Gunderic)為首領。西羅馬皇帝霍諾留聽信讒言,無辜處死名將斯提里科,自毀長城,斯提里科的許多部眾不是作鳥獸散,就是投奔蠻族。汪達爾人更急肆無忌憚。蹂躪高盧地區。 軟弱無能的羅馬皇帝無力將他們消滅,將他們作為“帝國的同盟者”,請求他們離開意大利,另尋他處,這些蠻族一路劫掠,于409年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西班牙,蘇維匯人占據西班牙西北部,汪達爾 阿蘭人則占領西班牙半島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地區,盤踞在當地,賴著不走,這些地區后來被阿拉伯人稱為“安達盧西亞”(意為汪達爾人的土地)。 蠻族大遷徙 然而,汪達爾人的宿敵——哥特人,不久也來到了西班牙,哥特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從2世紀開始定居在達契亞、外潘諾尼亞(今匈牙利,羅馬尼亞一帶)與黑海北岸的烏克蘭大草原。德涅斯特河以東的叫東哥特人,以西的叫西哥特人。與其他的日耳曼各部不同。哥特人的生活地域與游牧民族交往密切,比較重視騎兵,騎兵很強匈奴入侵哥特人領地,公元375年匈人對東哥特人發起了猛烈的進攻,東哥特人開始向西遷移,壓迫西哥特人也西遷。在匈人的壓迫下,西哥特人于376年申請南渡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居住,向羅馬帝國要求避難。哥特人自瓦倫斯時逃入羅馬帝國境內避難,因不堪忍受羅馬人壓迫,舉行大起義。又在阿德里安堡重創東部帝國,即便是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也在馬其頓被他們擊敗,雖然狄奧多西最終同西哥特人達成了并不牢靠的盟約后,西哥特人加入狄奧多西的軍隊并在冷河會戰中幫助狄奧多西贏得了西部帝國。395年,狄奧多西在米蘭病死,死前,他將帝國一分為二,東部交給長子阿卡迪烏斯,西部交給次子霍諾留,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盡管羅馬之前分裂過很多次,但是這次之后,再也沒有統一。西哥特人便游走在東西兩個皇帝之間四處漁利,因此無論是西部還是東部都將會給予西哥特人豐厚的獎賞以此籠絡其站在自己的一邊,408年,西羅馬皇帝霍諾留冤殺大將斯提里科,許多斯提里科的殘余部下紛紛投奔西哥特王阿拉里克,失去了貢金并得到斯提里科殘部投奔的西哥特人最終蹂躪了意大利,410年,西哥特人首領阿拉里克攻陷號稱永恒之城的羅馬,大掠而還。 哥特人洗劫羅馬 幸運的是,不久,阿拉里克病死了,他的繼任者西哥特至高王阿陶魯夫率領哥特人離開了已經殘破不堪的意大利并入侵高盧,阿陶魯夫通過外交手段從西部帝國和其他日耳曼人手中取得了納爾滂和圖盧茲的控制權,為了鞏固統治,阿陶魯夫迎娶了霍諾留皇帝的妹妹普拉西迪亞并同西部帝國達成和平協議。當然這份和平雙方各懷鬼胎,霍諾留皇帝的帝國暫時沒有能力可以有效的剿滅西哥特人,此外也要應付其他日耳曼人的劫掠和當地居民時不時的起義以及那些在高盧、不列顛、非洲叛亂的自立為帝的爭位者,霍諾留同當年的瓦倫斯一樣希望利用西哥特人作為帝國的武器。同樣的西哥特人同樣需要羅馬的認可,來維護本不屬于哥特人在羅馬故地的統治,這時與西部帝國合作是有利的。因此羅馬人和哥特人再度達成了合作關系。羅馬人意圖借西哥特人之手,驅逐占據西班牙的汪達爾 蘇維匯人及阿蘭人,驅虎吞狼。 作為交換,霍諾留將阿奎塔尼亞作為西哥特人的安置地。就這樣,西哥特人翻過比利牛斯山,入侵西班牙,矛頭直至占據西班牙的汪達爾 阿蘭人。。公元416年,西哥特人對伊比利亞半島發起了進攻;阿陶魯夫的弟弟及繼任者瓦里亞率大軍入侵西班牙,首當其沖的自然是緊挨著的阿蘭人。阿蘭人很快敗下陣來,國王之一的阿塔克斯(Attaces)也在418年戰死。西哥特人消滅了阿蘭人的勢力后順理成章地進攻半島南端的汪達爾希林吉部,希林吉部很快也不敵,與先前被擊敗的阿蘭人一起向尚在阿斯圖里亞斯的汪達爾國王君德里克(Gunderic )求援,后者隨即接受并即位為阿蘭國王。而與此同時,蘇維匯國王赫墨里克(Hermericus)可能已經與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簽署了和平條約、站到了羅馬一方共同抵御汪達爾-阿蘭同盟。到419年,羅馬/西哥特-蘇維匯聯軍在涅瓦索斯山(Montes Nervasos)擊敗君德里克,后者逃往貝提卡,蘇維匯人則就此在加利西亞站穩了腳跟并以布拉加(Bracara Augusta)為基地逐漸向周邊擴張。此后的大約三年里,羅馬人在將領卡斯提努斯(Flavius Castinus)的統帥下試圖將汪達爾人余部消滅于貝提卡,但西哥特人卻突然跳反背叛了卡斯提努斯,致使君德里克得以在422年發起一輪反擊,并在塔拉科(Tarraco)大敗羅馬-蘇維匯聯軍;而西帝國皇帝霍諾留在423年8月的突然駕崩也將本已搖搖欲墜的西部政治局面進一步拖向混亂,這也標志著羅馬人對汪-蘇-阿第一輪反制的失敗。但是,盡管如此,羅馬人最終依舊贏得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東部故地,汪達爾人和阿蘭人則被驅趕到了貝緹卡地區(此地后來被稱為安達盧西亞,詞源便來自汪達爾人。)西哥特 羅馬人與汪達爾人的戰爭持續數年,428年,君德里克戰死于塞維利亞,由弟弟蓋薩里克(Gaiseric)繼位,蓋薩里克曾在與羅馬人,西哥特人的作戰中表現出出色的軍事才能,多次以少勝多,打敗敵軍,深受部眾擁護。 蓋薩里克 二 汪達爾人在北非的建國 鑒于汪達爾人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四面受敵,蓋撒里克審時度勢,準備率領部眾離開西班牙,向北非進發。公元4世紀,北非即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阿哥尼斯特運動”,反抗羅馬的統治,幾乎摧毀了羅馬帝國在北非的統治,盡管最終遭到鎮壓,但仍斷斷續續。此時,擔任北非總督的是博尼法齊斯(Bonifatius),他原先忠于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425-455在位 霍諾留的繼承者和外甥),但卻遭受與他不睦的羅馬將軍菲尼克斯(Felix)和埃提烏斯等人的讒言,誣告其企圖謀反,瓦倫提尼安三世的母親普拉西狄亞(Placidia 霍諾留的妹妹 掌握西羅馬實權 )召博尼法齊斯回拉文納受審,博尼法齊斯恐有去無回,不敢前往。菲尼克斯等人遂以鎮壓叛亂之名發兵北非,博尼法齊斯被迫舉兵自衛,428年,雙方于北非大戰,博尼法齊斯雖一度擊退官兵,但難以長期抵擋,遂決定聯諾外援,他相中了汪達爾人,派遣使者聯諾蓋薩里克,雙方一拍即合。 博尼法齊斯 429年5月,在博尼法齊斯海軍的支援與保護下,蓋薩里克率部眾8萬人(含3萬阿蘭人)渡海前往北非,汪達爾人剛一上岸,就撕毀與羅馬人的盟約,決裂,準備徹底在北非立足。博尼法齊斯聞言大為惶恐,在太后普拉西狄亞的斡旋下與菲尼克斯議和,派兵阻攔汪達爾人,盡管羅馬軍隊的數量是汪達爾軍的兩倍之多,還有不少努米底亞人參戰,但仍被破釜沉舟的汪達爾人打的大敗。汪達爾人一路如入無人之境,他們殺人放火,搶劫財物,強奸婦女,無惡不作,由于北非一向局勢太平,不是蠻族入侵的前線,駐軍不多,根本無法阻擋汪達爾人的攻勢,城市紛紛淪陷,430年5月,汪達爾人抵達北非重鎮希波(Hippo 位于今阿爾及利亞),圍城達14月之久,在此期間,多次擊敗前來援助的羅馬軍隊,城內著名神學家,主教圣奧古斯丁以基督教鼓勵城內軍民頑強抵抗,致使汪達爾人久攻不下。8月,75歲的奧古斯丁死于饑荒。到了次年,城內彈盡糧絕,又爆發瘟疫。到了人吃人的地步,431年夏,汪達爾人終于攻破希波城,大掠而還。在城破之前,博尼法齊斯已撤出城內,與由阿斯帕(Aspar) 率領的東羅馬帝國派來的援軍會合,再次與蓋薩里克大戰,大敗,兩人僅以身免。據說,日后成為東羅馬皇帝的馬爾西安(Marcian 此時任阿斯帕的內侍)也在此戰被俘,但蓋薩里克見他英氣不凡,覺得他日后定有大作為。將其釋放。博尼法齊斯走投無路,率殘余部眾逃亡意大利。(他最終取得了普拉西狄亞的諒解,被普拉西狄亞當做抗衡埃提烏斯的棋子。后來又率部與埃提烏斯內戰,在戰斗中傷重不治。以這樣一種可恥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埃提烏斯先后殺死菲尼克斯,博尼法齊斯等人,獨攬西羅馬大權)。除迦太基城等少數城市外,汪達爾人盡取北非之地。 圣奧古斯丁 汪達爾人的入侵線路 博尼法齊斯死后,他的部眾不服埃提烏斯的領導,推舉他的女婿塞巴斯蒂安(Sebastianus )為領袖,繼續與埃提烏斯作戰,被埃提烏斯聯合匈人打的大敗,塞巴斯蒂安逃亡北非,投降蓋薩里克,請求收留,蓋薩里克一開始覺得奇貨可居,以禮待之,準備將女兒嫁給他,但塞巴斯蒂安冥頑不靈,傲慢無禮,拒絕接受汪達爾人的阿里烏斯信仰,終于被蓋薩里克處死,首級送往埃提烏斯處。埃提烏斯投桃報李,決定拉攏蓋薩里克,以鞏固自己的定位。435年2月,埃提烏斯派出使者與蓋薩里克議和,割讓迦太基城以西的北非于汪達爾人,蓋薩里克保證 每年向皇帝交納貢賦,還讓他的一個兒子胡尼里克送去羅馬做人質(兩年后即放回)。但蓋薩里克顯然對此并不滿意,他將目光瞄向北非名城——迦太基城。迦太基城系原迦太基首都,在第三次布匿戰爭期間一度遭遇破壞, 但不久即恢復,成為羅馬在北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439年10月,乘埃提烏斯忙于高盧戰事,應對高盧的蠻族入侵,迦太基城內正在舉辦馬戲,防守松懈之時,蓋薩里克率部眾突襲迦太基城,兵不血刃奪取該城,并將首都從希波遷于此。埃提烏斯此時已無暇顧及北非,只得承認這一既定事實。北非及迦太基的淪陷,使得西羅馬帝國喪失重要糧食產地,羅馬城內糧價暴漲,影響極其惡劣。 被譽為“最后的羅馬人”的羅馬名將埃提烏斯,但實際上干過不少出賣國家的事情,與斯提里科相比其忠誠度和能力均弗若遠甚 三 蓋薩里克時代的汪達爾王國 盡管蓋薩里克攫取了非洲的稅收和相應的糧食供應,給羅馬帝國金庫造成了沉重打擊,但這位汪達爾國王無意剝奪意大利的非洲糧食,而是希望將其出售給皇帝牟利,以此哄抬糧價,牟取暴利。 與此同時,他又與東羅馬帝國積極談判,被與西羅馬帝國一向不睦的東羅馬帝國任命為所謂北非總督,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因此,蓋薩里克將迦太基作為他的新居所。繼承了一個經濟高效且高效的國家,來自新土地的稅收收入使這位汪達爾征服者能夠建造一支龐大的艦隊,挑戰帝國對地中海的控制。蓋薩里克統治著非洲混雜的汪達爾人、阿蘭人、哥特人和羅馬人,還有土著努米底亞人,依靠帝國政府支持的臨時行政機構來使其統治合法化。 拉丁文學文化甚至在迦太基蓬勃發展。蓋薩里克以小族臨大族(汪達爾阿蘭人男丁不過5萬,而光迦太基城的居民就有數十萬),處處謹慎,輕徭薄賦,討好羅馬遺民,尊重其文化習俗,同時實施種族隔離政策,禁止汪達爾·阿蘭人與羅馬人通婚,避免同化。454年,他又接受意大利的羅馬教會任命的主教,此舉可能標志著他準備放棄阿里烏斯教派,轉而信奉正統天主教,以謀取人民好感。為鞏固自己的地位,蓋薩里克不惜痛下殺手,制造意外,將君德里克的遺孀和兒子困死于沙漠之中。 晚年蓋薩里克 蓋薩里克不滿足于統治北非,繼續擴張。于公元 440 年圍攻帕諾爾穆斯 (西西里島的巴勒莫),但被擊退 匈人入侵多瑙河下游迫使君士坦丁堡從西西里撤軍,這對蓋薩里克有利。在 442 年與西羅馬簽訂的條約中,汪達爾人被承認為拜占切納和努米底亞部分地區的獨立統治者。蓋薩里克積極向西羅馬帝國示好,強令兒子胡尼里克與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女兒歐多西婭訂婚,與原配西哥特公主離婚,并將反對離婚的公主割去耳鼻,送還西哥特人,使得西哥特人與汪達爾人從此成為死敵(汪達爾人走后,西哥特人盡取伊比利亞,并于472年攻破羅馬在西班牙的最后據點——塔拉科 不久又攻滅蘇維匯王國 ——作者注)。昏庸無能,厚顏無恥的普拉西狄亞與瓦倫提尼安三世不顧眾臣反對和人民死活,欣然接受。承認汪達爾人為西羅馬帝國的“盟友” 汪達爾王國 455 年,蓋薩里克奪取了巴利阿里群島、撒丁島、科西嘉島和馬耳他,他的艦隊很快控制了地中海西部的大部分地區。455 年,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被篡奪王位的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姆斯下令謀殺。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姆斯還娶了瓦倫提尼安的遺孀利西尼亞·歐多西婭,并將皇室夫婦的女兒小歐多西婭嫁給自己的兒子;后者此前曾承諾給蓋薩里克的兒子胡尼里克,歐內西婭寫信給蓋薩里克求援,這為汪達爾國王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開戰借口。 蓋薩里克大怒,認為這些行為使他與瓦倫提尼安于 442 年簽訂的和平條約無效,因此于 5 月 31 日,他和他的士兵登陸意大利,再次挑起與西羅馬帝國的戰爭。汪達爾人渡海來到意大利。此時的羅馬剛剛經歷與匈人阿提拉的大戰(451年沙隆會戰),百廢待興,根本無力阻擋汪達爾人,汪達爾人兵臨羅馬城下,羅馬教皇利奧一世哀求蓋薩里克不要屠城,蓋薩里克應允,但表示要進行搶劫。馬克西姆斯企圖棄城逃走,被憤怒的羅馬軍民打死,6月3日,汪達爾人進城,洗劫羅馬十幾日,甚至連教堂天花板上的金粉也不放過,汪達爾人給羅馬的破壞十分慘烈,以至于“汪達爾人”和“汪達爾主義”(vandalism)成為破壞者的代名詞(不過汪達爾人確實依照約定,只搶劫,沒怎么殺人),汪達爾人擄去老皇后利西尼亞·歐多西婭,公主小歐內西婭和另一個公主普拉西狄亞,及不少羅馬貴族,滿載而歸(老皇后和普拉西狄婭及其他羅馬貴族后東羅馬皇帝芝諾重金贖回 小歐內西婭則被嫁給了胡尼里克)。此次羅馬的再度淪陷,使得西羅馬帝國走向崩潰的邊緣。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 馬克西姆斯死后,西羅馬帝國皇帝又像走馬燈一樣換了好幾個,一個不如一個,基本名存實亡。只有在馬約里安(Majorian)在位期間(457-461),西羅馬帝國曾回光返照一段時間,。出身行伍的原是埃提烏斯部將的馬約里安被羅馬軍民擁戴為帝,457年他曾擊敗由蓋薩里克的妹夫率領的再次入侵意大利的汪達爾軍隊,北伐高盧,打敗西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二世(453-466在位),迫使后者稱臣納貢,幾乎收復高盧全境。馬約里安任命以為自己信任的將軍埃吉迪烏斯作為高盧統帥(后來在蘇瓦松自立為王)。460年左右,皇帝馬約里安開始集結入侵艦隊,準備攻打汪達爾人。 蓋薩里克得知這一消息后,立即派艦隊從迦太基前往新迦太基,搶先一步。汪達爾人的船只在那里焚燒了停泊在碼頭的帝國船只,再次證明自己“遠勝于東西方帝國”。馬約里安的時代沒有很長時間,一個蠻族雇傭軍首領里西默( Richomeres)在得到多數羅馬元老的支持后發動政變——假意和馬約里安會面然后將他拿下囚禁起來,最終經過折磨和毆打,在461年將其斬首。里西默擁立利比烏斯 塞維魯繼位(461-465)后者幾乎完全淪為里西默的傀儡,馬約里安收復的土地也丟了個精光,西羅馬帝國已陷入土崩瓦解之中,汪達爾人則連年騷擾意大利。在塞維魯去世后,里西默由于北非的汪達爾王國多年來一直對意大利沿岸發動攻掠。由此里西默向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求援,并接受由東羅馬指派的皇帝。于是東羅馬宮廷決定將出身貴族的安特米烏斯推上西羅馬的帝位。467年4月12日,安特米烏斯在羅馬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儀式。兩者一開始尚能團結,后來為了爭權奪利,又互相攻打。 里西默(西羅馬帝國最后二十年的實際統治者) 467年,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457-474在位)聯合執掌西羅馬實權的將軍里西默(455-472在位)組織最后的力量,拼湊海軍共5萬多人,戰艦1000余艘,進攻北非,然而,由于財力不足,這支艦隊里的船只絕大多數都是僅靠船帆航行的商船,只有一小部分是專門的軍艦,可以劃槳前行。因此羅馬方的戰略是絕對避免海戰,試圖一次性登陸北非,進入羅馬軍隊擅長的陸地戰。誰知道這樣的安排竟在后來釀成了一場慘案。公元468年6月,羅馬將軍巴西利斯庫斯率領艦隊從意大利出發,沿主要通商航線向南駛進,只用2-3天時間就來到了位于迦太基東側的卡本半島。而后不知何故在此停留不進,汪達爾王蓋薩里克先以重金賄賂,拖延5天,等待西北風起,而后率艦隊直撲西西里。占據上風向,以火船為先驅在海上放火。羅馬海軍以商船為主,許多水手經驗不足,加之地形狹窄,擠成一團,混亂不堪,大敗,死上萬人,海水為之變赤,海軍幾乎全軍覆沒。這就是著名的赫爾馬尤姆海岬之戰,赫爾馬尤姆海岬的一把烈火,宣告著古典時代羅馬海軍的最后終結,也幾乎標志著西羅馬帝國的最后喪鐘。此次海戰的失敗,使得西羅馬帝國的內部矛盾激化。472年,里西默殺安特米烏斯,推舉了奧利布里烏斯為新的西羅馬皇帝。不過就在同一年內,里西默和奧利布里烏斯都相繼死去。此時,原來里西默手下的將領,就推舉格利凱里烏斯為新的皇帝。西羅馬帝國政局陷入一片混亂。無論是奧利布里烏斯還是格利凱里烏斯,均沒有得到東羅馬皇帝的承認。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是“非法”的。東羅馬皇帝利奧一世在得知安特米烏斯被殺之后,準備物色一個新的西羅馬皇帝人選。這個人就是尼波斯,他是利奧一世的皇后的侄女的丈夫。到了這個時候,西羅馬帝國內部還在自相殘殺。474年,尼波斯帶著從東羅馬帶來的大隊人馬進入意大利,迫使格利凱里烏斯退位。一年以后,尼波斯又被被蠻族將領歐瑞斯特趕出了意大利,后者立自己的兒子羅慕路斯為帝,這就是西羅馬帝國名義上的最后一個皇帝羅慕路斯。羅慕路斯的帝位除了極少數人外,根本沒人承認,基本是個橡皮圖章。476年,羅馬雇傭兵領袖日耳曼人奧多亞克在東羅馬皇帝芝諾的默許下殺歐瑞斯特,廢黜西羅馬最后一個皇帝羅慕路斯,自立為王。西羅馬帝國至此基本壽終正寢。但奧多亞克仍然承認尼波斯的帝位,480年,尼波斯被手下士兵嘩變殺死。西羅馬帝國至此正式滅亡。不久,奧多亞克與芝諾產生矛盾,在東羅馬帝國皇帝芝諾支持下,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侵入意大利(489年)。殺奧多亞克,隨后在意大利稱王,建立東哥特王國。 馬約里安收復的羅馬領土 為報復東羅馬帝國的進攻,蓋薩里克率軍遠征伯羅奔尼撒半島,被東羅馬軍隊擊退,但仍然擄掠大量財物和人口而還。為泄憤,在撤退迦太基的海路上,蓋薩里克下令將500俘虜千刀萬剮,砍成碎片,扔入海中,恐嚇東羅馬人。474 年,蓋薩里克通過君士坦丁堡參議員塞維魯(在芝諾的授權下行事)談判達成條約,與東羅馬帝國達成和平。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蓋薩里克將西西里割讓奧多亞克,與后者保持和平,換取后者每年的進攻。次年,在位近50年的蓋薩里克去世,終年88歲,蓋薩里克堪稱蠻族入侵時代諸蠻族中最為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最為長壽的。然而,隨著他的去世,汪達爾王國很快走向衰落。 四 汪達爾王國的衰落 蓋薩里克臨終前,立子胡德里克為王(478-484)在位,然而,蓋薩里克卻別出心裁地制定了“國有長君”的繼承制度,由家族中最年長的人繼位,這為汪達爾王國的內訌埋下伏筆。胡德里克繼位時已年過花甲,基本無所作為,為保證自己的王位,鏟除威脅,胡德里克對自己的弟弟狄奧多里克和侄子哥達吉斯痛下殺手,同時迫害許多王室成員,與乃父不同,胡德里克篤信阿里烏斯教派(因為其狂熱信仰最終也與歐內西婭離婚),大肆迫害北非的基督教徒,甚至想沒收基督教會的全部財產,因遭到東羅馬帝國干預而不得不放棄,但是他仍然流放許多教會重要人士。據統計,20%的北非主教被迫放棄信仰,皈依阿里烏斯教派。胡德里克的統治使得汪達爾人在北非與當地人民離心離德,山區的摩爾人(努米底亞人)發動起義,將汪達爾人驅逐出去,許多基督徒也飽含反抗的怒火。484年,胡德里克去世,由于子希爾德里克年幼,由侄子貢薩蒙德(Gunthamund)繼位。(484-496在位),貢薩蒙德在其統治期間受益于汪達爾人最強大的對手——西哥特人、東哥特人和東羅馬帝國——都深陷戰亂。盡管汪達爾人的勢力自蓋薩里克統治時期的鼎盛時期以來已大幅衰落,但在貢薩蒙德的領導下,他們依然享有和平。雖然貢薩蒙德也是阿里烏斯派信徒,但他放松了胡德里克對天主教徒的迫害,這減少了王國的動亂,并穩定了瀕臨崩潰的王國經濟。對于汪達爾人來說,不幸的是,貢薩蒙德在四十多歲時就去世了,因此未能長期統治。他的弟弟色拉薩蒙德繼承了他的王位,但色拉薩蒙德((Thrasamnund))在治理王國方面卻不如他有效。 胡德里克之死 在色拉薩蒙德的君主統治時期(496-523),北非的汪達爾人享有長期相對和平,經濟繁榮,文化生活欣欣向榮。汪達爾國王色拉薩蒙德在六世紀的許多詩歌中被描繪成一位“學者之王”,一首當時的詩贊揚了色拉薩蒙德的虔誠、遠見、勇敢、淵博的學識和智慧,并聲稱在他統治下,“迦太基的城堡將永遠閃耀光芒”,并覺得他有古代羅馬先王的風范。或許是為了加強蠻族王國之間的聯系,東哥特王國的狄奧多里克大帝(493-526在位)將他的寡妹阿瑪拉弗里達(Amalafrida )嫁給了色拉薩蒙德,并提供了嫁妝,包括西西里島的利利拜姆海角、一千名精銳士兵和五千名武裝家臣。可以想象,狄奧多里克派遣如此龐大的哥特人隊伍包圍阿瑪拉弗里達,是為了確保自己能夠在必要時干預汪達爾人事務,并有可能使色拉薩蒙德成為東哥特國王的“下屬”。畢竟,歷史學家漢斯-烏爾里希·維默指出,色拉薩蒙德的兵力僅為狄奧多里克派出的阿瑪拉弗里達的陪嫁的兩倍左右。507年的一篇頌詞贊揚了汪達爾人對狄奧多里克統治的“服從”,而受狄奧多里克雇傭的羅馬政治家卡西奧多羅斯(Cassiodorus)則暗示,意大利的勁敵之一“已被哥特人的外交手段制服”。奧地利歷史學家赫爾維格·沃爾夫勒姆將阿瑪拉弗里達與色拉薩蒙德的婚期定在500年左右。這場聯姻鞏固了北非和意大利王國之間的牢固聯系。汪達爾人、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這三個蠻族王國——它們各自占領著地中海周邊的相鄰領土——之間的協議因共同的阿里烏教派而得到加強,并且可能“旨在反東羅馬” 色拉薩蒙德 色拉薩蒙德此后沒有接受東羅馬人的進貢,而是滿足于他的汪達爾人與狄奧多里克的東哥特人之間的友好關系。盡管結盟,當東羅馬海軍蹂躪意大利南部海岸時,色拉薩蒙德卻無法援助東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這使得狄奧多里克無法在武耶戰役(507 此戰由法蘭克人對戰西哥特人,以法蘭克人的勝利而告終,法蘭克首領克洛維將西哥特人驅逐出高盧,此戰之后,法蘭克人成為西歐最異軍突起的蠻族王國——作者注)中援助西哥特國王阿拉里克二世,而這場戰役最終導致了西哥特人的失敗。 色拉薩蒙德似乎對派遣艦隊攻打東羅馬皇帝持謹慎態度,因為他似乎更看重與東羅馬皇帝阿納斯塔修斯(491-518在位)的關系,而不是與狄奧多里克的任何聯盟義務。 這并不是色拉薩蒙德最后一次讓東哥特國王失望。盡管如此,色拉薩蒙德仍然與拜占庭保持著“密切的盟友”關系。510年,在西哥特王格薩萊克(Gesalec 阿拉里克二世之子)與狄奧多里克的沖突之中,色拉薩蒙德收留并支援了前者,前者戰敗被殺后,此舉引起了狄奧多里克的極大不滿,他寫信責問色拉薩蒙德,但同時也附上了黃金和禮物,恩威并施,色拉薩豪德此后不敢在挑釁狄奧多里克。 狄奧多里克陵墓(東哥特王狄奧多里克縱橫捭闔,維持諸蠻族王國的關系,并保持了意大利的和平,被尊稱為狄奧多里克大王) 色拉薩蒙德在位期間,繼承胡德里克的宗教迫害政策,大肆鼓吹阿里烏斯教派,試圖勸說臣民都皈依阿里烏斯教派,但收效甚微,色拉薩蒙德也流放和迫害了許多基督教徒,只不過手段沒有胡德里克那么激烈而已,北非的柏柏爾人(努米底亞人)持續不斷發起對汪達爾王國的起義,汪達爾軍隊屢戰屢敗,使得汪達爾王國走向衰退。523年,色拉薩蒙德去世,他的堂弟——胡德里克之子希爾德里克聯合東羅馬帝國悍然篡位,殺王儲格拉里斯(色拉薩蒙德的弟弟)軟禁其子(一說其弟)蓋利默(Gelimer),色拉薩蒙德遺孀阿瑪拉弗里達企圖聯合柏柏爾人叛亂,被希爾德里克抓獲,囚禁起來,直至老死,她帶來的哥特士兵也盡數被殺,據說被殺者達數千人。色拉薩蒙德之子提奧達哈德逃亡意大利,尋求舅舅狄奧多里克的庇護。狄奧多里克大怒,準備發兵北非,攻打汪達爾王國,但不幸于526年病死,汪達爾王國逃過一劫。 希爾德里克 希爾德里克上臺時至少有五十歲了,因為年齡較大,沒有什么作為,值得一提的是,希爾德里克是唯一一個不信阿里烏斯教派而信奉正統基督教的汪達爾國王,他與東羅馬帝國和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見下文)保持良好關系,并邀請君士坦丁堡派遣主教來教化人民,此舉大大激怒了許多信奉阿里烏斯教派的汪達爾貴族,使得國內離心離德,希爾德里克在位僅7年,530年,被軟禁的蓋利默設法逃脫,煽動貴族起來叛亂,推翻了希爾德里克的統治,自立為王,這便是汪達爾王國的末代君主——蓋利默。 五 汪達爾王國的滅亡 518年,出身行伍,目不識丁的查士丁一世被軍隊擁立為東羅馬皇帝,開啟了查士丁王朝(518-610)在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查士丁出身行伍,目不識丁,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上臺的時候已經是老頭一個,因此存在感不高。實權基本由他的繼承者及侄子查士丁尼掌握,527年,查士丁去世,查士丁尼繼位,稱查士丁尼一世。這就是著名的查士丁尼大帝。查士丁尼決定發動戰爭,收復被蠻族占據的原西部帝國領土,首當其沖的無疑是蠻族王國中勢力最為弱小的汪達爾王國。此時,蓋利默的上臺正好給了東羅馬人以口實,533年,查士丁尼派遣大將貝利撒留,以幫助希爾德里克復位的旗號,率軍2萬,遠征北非。 查士丁尼一世(527-565在位) 此時,汪達爾王國的撒丁島爆發叛亂,主力前去鎮壓,國內空虛。533年,查士丁尼令貝利撒留率軍兩萬(1萬步兵 2500私兵重騎兵 600馬薩格泰弓騎兵 400赫魯利騎兵 后兩者均為黑海沿岸的游牧民族)加上20000水手,分乘500艘戰艦。避開汪達爾主力艦隊燈登陸北非,向汪達爾王國首都迦太基城進軍。羅馬軍隊沿途散發傳單,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北非百姓紛紛夾道歡迎王師。羅馬軍隊朝迦太基城進發。前衛為300名騎兵,由副官約翰率領,另有600名弓騎兵騎兵掩護他的左翼,而全部艦隊則在他右面沿海岸行駛。海軍緊跟陸軍與陸軍保持平行,避免被汪達爾人逐個擊破。蓋利默聽聞羅馬大軍來到,驚慌失措,殺死廢王希爾德里克,準備迎敵。汪達爾王蓋里默見羅馬兵少,決定分進合擊,夾擊羅馬軍隊。由他的兄弟阿曼圖斯率2000騎兵進攻羅馬軍前衛。由大將辛巴穆德攻擊羅馬軍左翼,。自己親率主力從背后發動攻擊。結果,因為沒有協調好,變成了各自為戰,一個個送,被貝利撒留各個擊破。阿曼圖斯首先發起進攻,被羅馬軍以逸待勞,擊潰,本人被陣斬,羅馬軍前鋒一直追擊至迦太基城下。辛巴穆德隨后發起進攻,被馬薩格泰騎兵擊敗,狼狽逃走。 在北非的羅馬騎兵 蓋里默還一點都不知道情況,由于在山地中迷失了方向,并未能打擊在敵軍主力的后背上。當他到達到阿曼圖斯戰死的地方,卻與貝利撒留的先頭部隊遭遇,他將他們擊敗了,敗兵紛紛逃走,向貝利薩留的主力部隊那里跑去。如果格里梅爾趁勝追擊,或許能讓貝利撒留親自率領的前隊遭遇敗績。但是他卻因為看見自己兄弟的尸體感到悲痛,并且埋葬阿曼圖斯而貽誤戰機。貝利薩留整頓了自己部隊,當他收到阿曼圖斯陣亡和約翰追擊的消息后,他當機立斷全速撲向沒有準備的汪達爾軍隊,將其擊潰,蓋里默被迫撤往努米底亞。 汪達爾軍隊 羅馬軍收復迦太基城,完善工事,準備等待汪達爾軍進攻。這時,汪達爾主力在蓋里默的弟弟察宗率領下回援,格里梅爾退往一個叫作特里卡梅倫的地方,距離迦太基大約只有十八英里,在那里建筑了一個設防營地,靜候貝利撒留出擊,計劃用防御反擊來避免初戰不利導致的士氣下降形成損害。 這時,貝利撒留手下的游牧部隊嘩變,當貝利撒留得知他的游牧部隊不穩定之后,就用各種手段來籠絡他們。最后結果是他們決定在下次會戰中,不馬上打擊羅馬軍的后背,而是先采取觀望態度,等看清楚哪方面獲勝之后再動手。這一事件足以說明出來雇傭軍的危險性,他們的惟一目標是搶劫,而勝利只不過是達到這個目的一種手段而已。貝利撒留決定,主動出擊,消滅汪達爾軍隊。兩軍于特里卡梅倫決戰。 羅馬軍以騎兵居前,步兵在后,騎兵先到戰場。兩軍隔一條小溪對峙。羅馬軍中軍騎兵在約翰率領下搶先發起沖鋒,被汪達爾人擊退、羅馬騎兵再次發動沖鋒,又被汪達爾人擊退。羅馬軍騎兵發動第三次沖鋒,約翰狂呼酣戰,一馬當先,單騎沖入,騎兵紛紛跟進,陣斬察宗,汪達爾中軍抵擋不住,紛紛潰敗,貝利撒留令羅馬軍全線出擊。此時,見風使舵的馬薩格泰騎兵,也攻擊汪達爾軍,汪達爾軍全線崩潰。蓋利默逃走,后走投無路,向羅馬軍投降,被羅馬軍押回君士坦丁堡,二十年后老死于此。汪達爾王國至此滅亡。羅馬軍收復北非。北非的歷史,又掀開了新的一頁。 參考文獻 《日耳曼尼亞志》(古羅馬)塔西佗 《戰爭史》(東羅馬)普羅科比烏斯 《汪達爾人遷徙始末》楊邦興 《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羅三洋 |
|
來自: licht3jh8evr0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