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覺得,喝茶是個好習慣。
確實,茶里有茶多酚、氨基酸、維生素,喝點好茶,不光提神,還能幫助代謝。
可問題是,喝茶這事也講究“怎么喝”。
方法對了,是養生;方法錯了,可能就是慢慢傷身。
不少人天天泡茶、端茶,甚至覺得“茶越濃越好”“越新越好”,結果喝著喝著,就把身體喝出了毛病。
醫生其實早就提醒過,喝茶有些習慣一定得改,不然傷胃、傷肝、傷牙,還影響睡眠。
我給你捋一捋,六個常見的“喝茶壞習慣”,看看你中招了沒有。

第一,茶太濃
有些人喜歡濃茶,覺得顏色深、味道厚才有勁。
可是茶葉里的咖啡堿、鞣酸,濃度太高,對胃黏膜就是一種刺激。
喝濃茶,胃酸分泌會增加,本來有胃病的人更容易燒心、反酸。
而且濃茶利尿強,喝多了還會加速鈣流失,骨質疏松風險也會高。
特別是晚上喝濃茶,心跳會加快,整個人興奮,睡覺怎么都不踏實。
茶好喝,但真不在于濃,淡一點,香味照樣出來,還沒那么多副作用。
第二,空腹喝茶
早晨一睜眼,有人第一件事就是倒杯茶。 看起來很養生,其實很傷胃。
空腹時,胃液本來就比較稀,這時候喝茶,茶里的鞣酸會和胃液混合,容易刺激胃壁,引起胃痛。
而且空腹喝茶,還會讓茶里的咖啡堿迅速進入血液,出現心慌、手抖、頭暈的反應。
早餐沒吃,腸胃空空,來一杯刺激性強的茶,相當于給胃上來一腳。
想喝茶,最好飯后半小時再喝,讓胃有個緩沖。
第三,茶太燙
中國人有個習慣,茶必須趁熱喝。 熱氣騰騰、香氣撲鼻,確實誘人。
但問題是,茶溫如果超過65℃,對食道就是一種熱傷害。
長期反復被高溫刺激,食道黏膜會受損、發炎,甚至增加食道癌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也早就提醒過,長期喝滾燙飲品,是明確的致癌因素之一。
茶涼一點再喝,味道不會差多少,安全系數高很多。
養生不是比誰能喝更燙,而是比誰能喝得更長久。
第四,隔夜茶還在喝
有些人舍不得倒茶,覺得“茶葉還能泡”,放一晚上第二天接著喝。
可隔夜茶里的維生素基本氧化沒了,茶多酚分解,味道變苦澀不說,細菌滋生的速度也很快。
尤其是夏天,杯子里那一灘茶水,很可能已經成了細菌的溫床。
有些人喝完隔夜茶還說“味道更濃”,那是因為茶堿和鞣酸沉淀了,喝多了更傷胃。
茶葉不貴,健康更值錢。泡多少喝多少,別留到第二天。
第五,茶當水猛灌
茶再好,也不能無限量地喝。
有些人一天十幾杯,嘴不離茶杯,以為這樣更健康。
實際上,茶里的咖啡堿利尿,喝太多容易脫水,還會導致體內礦物質流失。
而且茶里含有草酸,過量容易影響鈣吸收,時間長了,骨頭也會受影響。
醫生建議,一般成年人一天喝茶水量不要超過1500毫升,分幾次慢慢喝,不要一次猛灌。
茶是享受,不是比賽,看誰喝得多。
第六,喜歡空茶葉泡一天
很多人上班時,早上放一撮茶葉,反復加水泡到下班。
看著省事,其實很浪費茶的營養。
茶葉里的有益成分,在頭兩三泡就已經析出大部分了,后面反復加水,幾乎沒什么營養,反倒會泡出更多的咖啡堿和鞣酸,苦澀又刺激。
而且茶葉長時間泡在水里,也容易滋生細菌,尤其是在溫暖的室內環境中。
喝茶最好是現泡現喝,泡過兩三次,就該換新茶。
你會發現,喝茶的坑都藏在細節里。 很多人天天喝,卻一直踩著這些雷區。
喝茶其實是一種慢生活的享受,不急、不濃、不燙、不隔夜,適量、現泡,這才是對身體最友好的方式。
茶是好東西,但要讓好東西發揮好作用,得用對方法。
如果你身邊有人每天茶不離手,幫他看看是不是中招了。
養生從來不是比誰喝得多,而是比誰懂得多。 記住,茶喝得對,是滋養;喝得不對,是消耗。
你想讓茶幫你養身,還是讓茶慢慢拖垮你,全在自己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