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先搞清楚:什么是“無效的”,必須立刻停手 孔子說顏回“不貳過”,意思是不重復犯同樣的錯。 · 上次因為沒確認需求,做的方案全白費,這次依然匆匆動筆,結果重蹈覆轍; · 上次因為說話太直得罪了客戶,這次還是口無遮攔,丟了訂單才追悔莫及; · 上次因為拖延錯過了截止日期,這次依舊熬夜趕工,最后漏洞百出。 這些“無效的事”就像路上的坑,第一次掉進去是意外,第二次掉進去就是愚蠢。 怎么發現“無效的事”?每天花10分鐘問自己三個問題: · 今天這件事,是不是以前也搞砸過?(就像“又因為沒提前溝通導致返工”) · 它消耗了我多少時間,帶來了什么結果?(就像“刷短視頻3小時,除了焦慮啥也沒留下”) · 下次再遇到,能不能換個方式?(比如“提前問清楚客戶的核心需求再動手”) 真正的進步,不是從不犯錯,而是不重復犯錯。 二、再找到:什么是“有效的”,狠狠重復它 我每天經過兩家早餐攤位,東邊那家每天賣腸粉又賣粥,品類是豐富,但是不好吃,醬料也很難吃,生意冷冷清清; 這就是“有效重復”的力量:找到經得住驗證的事,把它做到極致,比瞎折騰一百件事更有用。 怎么找到“有效的事”?看看那些“做了就有正向反饋”的事: · 每次和客戶聊天時多問一句“您最近遇到什么難題”,成交率就更高,那“關注對方需求”就是有效的; · 每次睡前花5分鐘列好第二天的清單,效率就提升一倍,那“提前規劃”就是有效的。 這些事可能很簡單,甚至看起來“不起眼”,但重復的力量會讓它們發酵。 三、普通人該怎么落地?做好這三步就行 說起來容易,但很多人還是會陷入“知道卻做不到”的怪圈。 1. 建一個“錯題本”,讓錯誤“可視化” · 錯誤:因為沒確認細節,把客戶的名字寫錯了 · 原因:太急著交差,沒檢查 · 下次怎么做:發送前必須核對3遍 我去年開始記“錯題本”,發現自己總在“核對不仔細”上栽跟頭,后來特意設置了“重要消息2小時內回復”的提醒,麻煩少了一半。 2. 給“有效行為”搭個“腳手架”,讓重復變容易 這些“腳手架”能降低重復的難度,就像給植物搭架子,幫它沿著正確的方向生長。 3. 定期“復盤”,給行為“做體檢” · 哪些事做得順利?(比如“提前準備的方案一次通過”)——這些是要重復的“有效行為” · 哪些事又搞砸了?(比如“又因為拖延熬夜趕工”)——這些是要規避的“無效行為” · 下周可以調整什么?(比如“把截止日期提前一天,倒逼自己不拖延”) 復盤不是為了自責,是為了讓“有效”更有效,讓“無效”盡快停。 寫在最后: 不用羨慕那些“運氣好”的人,他們不過是少踩了幾次坑,多走了幾段直路。 你不需要做對所有事,只需要做好這兩件:規避無效的,重復有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