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養龍 ![]() 當遠古的天空飄下第一滴雨點時,當中條山的巖縫中流出第一股泉水時,涑水河就開始了它生命的潺潺流動。雨水泉水,蜿蜒而下,聚成小溪,匯成河流,載著朵朵細浪,一路歡歌。這時的河流還沒有名字,河谷兩岸的先民們,發現這河水澄明、悠然清澈,一如碧玉做成的鏡子,總能將人形山色、魚顏鷹羽,照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給它起了個"清亮河"的名字。 神奇的傳說還在演繹。相傳,天上五龍爺的兒子小黑龍,來到清亮河,玩耍嬉戲,興風作浪,河水猛漲,黑水翻滾,兩岸百姓喝了這樣的河水,紛紛染病;一片片喜人的莊稼,也變得枯黃萎蔫。人們便呼鄰喚友,鳴鑼擊鼓,踏進五龍廟,去求五龍神,五龍神聽罷眾人的訴苦,深感兒子罪責難逃,便劍鋒出鞘,大義滅親,并告訴鄉親們,回去用河水漱口,便可去病。 沒有想到是,使用河水漱口后,人們不僅去了百病,沿岸的小伙子更英俊了,姑娘們也更俏麗了,河水比以前更清了,更甜了,兩岸人們十分感謝五龍神,便給“清亮河”改名叫“涑水河”。以前的“清亮河”,就是一個很普通的名字,全國成千上萬條河流都這樣稱呼,“涑水河”這個名字就不一樣,全國唯一。從此,“涑水河”便與“河東”,“最早的中國”緊密相連…… 億萬年來,這條溫婉、寧靜而浪漫的河流,從古絳的山谷里發源,一路向西,穿越聞喜、夏縣、鹽湖、臨猗、永濟,注入伍姓湖,最終奔向黃河,又與黃河一道,義無反顧地掉頭轉向奔流東去,一路上不知滋潤孕育了多少中華民族最早的河東故事。 運城境內主要水系有汾河和涑水河,過境河流有黃河。從流域分布及地形地貌看,中條山與峨嵋嶺是境內兩個主要分水嶺。其中峨嵋嶺以北、呂梁山以南為汾河流域,屬典型的河谷谷地;峨嵋嶺以南、中條山以北為涑水河流域,其形狀大致呈東北向西南走勢,是一個南北高、中間低,東部高、西部低,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的縮口半閉合流域。 涑水河是山西運城的母親河,發源于絳縣的橫嶺關陳村峪,河水向西南流經聞喜、夏縣、鹽湖、臨猗至永濟的伍姓湖,在韓陽鎮上源頭匯入黃河,途徑6個縣(市區),全長199公里,流域面積5526平方公里,為山西的八大河流之一。 有關涑水河的最早記載在《左傳·成公十三年》。其中談及,晉侯使呂相絕秦,曰:“入我河曲,伐我涑川。”這說明,早在春秋時期涑水河就是運城境內一條大河了。 從地質學角度探究涑水河成因,與汾河改道不無關系。晉南臺地是山西臺地的西南邊緣,中條山、稷王山都是平緩背斜,后下陷形成地塹。當時,汾河經安邑城西(今夏縣城西)穿中條山,再經太陽縣(今平陸縣)東的沙津渡(今茅津渡)注入黃河。此后,中條山上升,堵截了汾河經太陽縣入黃河原道,迫使汾河改由中條山北的低洼處流入黃河。第四紀晚期,隨著中條山、稷王山、孤峰山再度上升,汾河終改成現今河道。但汾河改道之后,涑水河就明顯成為河東洼地的一大河流。鳴條崗斷層出現,使河東洼地與涑水河中間出現明顯的分水嶺,涑水河由此成為一條南有中條山與黃河分開,北有稷王山、孤峰山與汾河相隔的河流。 涑水河作為貫穿運城的母親河,是我國黃河文明重要的支脈,承載著華夏文明的千年記憶,孕育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早期形態,有著顯著的祖根文化特征,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晉南地區的起源與傳承。現僅運城市就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2處,位居全國地級市之首,集中在面積只有全市三分之一的涑水河流域就有48處,這在全國絕無僅有。 ![]() 站在涑水河的源頭紫金山,你一定會想起春秋五霸,想起晉獻公與晉文公。春秋戰國,晉獻公定晉都于絳,一定是看中了涑水河源頭的好風水。即便是出于種種政治上和軍事上的考慮,擇水而居無疑是明智前瞻的選擇。擁有水源,人們可以耕田,可以屯兵,據地利而抵御入侵之國。正因為如此,才有晉文公重耳躋身春秋五霸的璀璨青史。 周家莊遺址,位于運城市絳縣橫水鎮周家莊村東,為涑水河上游,遺址具有顯明的黃河流域原始文化特征,是一處以龍山時代遺存為主,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東周等時期遺存的大型遺址,是研究中國古代人類生活的珍貴資料。周家莊遺址向南地勢緩降,俯瞰涑水河谷地,對岸又有中條山為其屏障,襟山帶水,氣勢磅礴,周家莊遺址對于探索我國早期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起源有著重要意義。 絳縣喬寺碑樓位于橫水鎮喬寺村,是一座具有重要歷史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筑。該碑樓群建于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年),是周氏家族為了紀念資政大夫周萬鐘而建造的功德碑樓。喬寺碑樓不僅以其宏大的規模著稱,還因其精美的磚雕、石雕以及書法藝術而聞名,是我國北方古代旌表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唐朝的涑水河,波光粼粼,涓涓流淌,徜徉在聞喜裴柏村附近,繁衍出一塊燦爛文明的高地,孕育了中華第一宰相村。當地的一首童謠唱得明白:“聞喜有個裴柏村,名門望族爍古今,宰相出了六十位,七品以上三千人。” 中華宰相村—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該家族為三晉望族,也是中國歷史上聲勢顯赫的名門巨族,以59位宰相、59位大將軍著稱于世。說起中華第一宰相村的來歷,還與毛澤東主席有關,1958年中央工作會議期間,一次毛澤東對時任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說:“?中國出宰相最多的就是你治下的聞喜縣裴氏?。裴度是唐朝宰相,也是聞喜人。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這一評價被收錄于陶魯笳的回憶錄,后來成為黨史文獻中關于裴氏家族的最核心記載?表述。毛澤東將裴氏家族概括為“?歷史上顯赫家族?”,強調其自秦漢至隋唐綿延兩千余年的政治影響力,尤其肯定其“?將相接武,公侯一門?”的家族特質,認為其興衰與王朝命運緊密相連。 北宋文壇巨匠歐陽修對裴氏家族的評價是:天下無二裴! 夏縣古稱“?安邑?”,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都城所在地?而得名,被譽為“?華夏第一都?”?,這一命名體現了夏縣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的重要標志。 ? 涑水河,千年不息,激情奔流,拐進了夏縣,流進了宋代,似乎是為了約會另一個家族—司馬家族。涑水河邊的司馬家族,后來居上,勢頭更勁,涌現出一大群名士鄉賢,造福鄉梓的河中知府司馬池、才華橫溢的太中大夫司馬旦、聲名卓著的司馬光,以及諫議大夫司馬康、潞州通判司馬京……粹德輝煌流涑水,忠清發越秀峨眉,司馬光無疑是家族的代表,被世人尊稱為“涑水先生”。以家鄉河流的名字,稱呼那些遠在他鄉的游子,這是一種親情的呼喚。司馬光完成了編寫巨著《資治通鑒》歷史使命,也就無需再流轉于紅塵俗世間,葉落歸根。司馬光淡然欣賞當年涑水河畔之“花滿一川紅蕊亂,渠環千頃翠波分”的詩情畫意了。 司馬光祠位于夏縣水頭鎮小晁村北鳴條坡嶺間。司馬光自幼聰明過人,以“砸缸救童”為我國世代婦孺口碑。寶元間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元佑三年正月,宋室以國葬大禮安歸祖塋。塋祠占地百余畝,平方曠達,規模宏麗,現保存的著名文物有宋蘇軾撰文并書石、金代摹刻的《司馬溫公神道碑》,宋制螭首、龜趺、宋哲宗篆額“忠清粹德之碑”,宋代原裝彩塑金妝大佛三尊,并配有彩塑韋陀、脅侍菩薩等,藝術精湛,造型傳神。 2004年6月1日,國家郵政部在此舉行了《司馬光砸缸》郵票首發式,以紀念這位歷史偉人。 ![]() 在河東古代名人燦若繁星的天穹中,有一顆耀眼的星宿,格外引人注目,這就是被后世封為“大帝”、尊稱為“武圣”的關公。關公姓關,名羽,字云長,生于公元一六O年,卒于公元二一九年,為運城市鹽湖區常平村人。 相傳,關公從幼年開始,便喜讀《左氏春秋》等儒家經典,深明大義。青年之時,因打抱不平,殺死鄉里惡霸而遠走他鄉。遇劉備、張飛后,與之結義,發誓輔佐劉備,匡扶漢室。此后多年,便跟隨劉備屢建戰功,實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政權割據,后因大意失荊州而敗走麥城,悲壯去世。 鹽湖區解州關帝廟,是我國始建最早、規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關帝廟。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尤其是在宋、元、明、清四代王朝所處的封建社會后期,解州關帝廟作為進行中國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教化的一個重要場所,對于宣傳、普及和規范封建社會后期的道德文化,曾經產生過重大的影響,發揮過重要作用。為此,關帝廟成為了中國近代修建的各種廟宇中,分布數量最多、分布范圍最廣的廟宇。在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等地也有很多關帝廟。 不積細流,無以成千里,難以成江河,涑水河深諳其理。廣納千百溪流,從沒有停止過它的演繹和向前奔流。涑水河與姚暹渠悄悄約會,浪花激揚處便是伍姓湖。為防洪水一股腦地向海拔最低的鹽池灌去,隋煬帝遂命姚暹為都水監,重修鹽池周邊破敗的永豐渠,兼顧防洪和運鹽。姚暹渠那時一定是檣帆林立、舟船蔽河、漁歌涌動的繁華景象。隋朝的都水監據說相當于現在的水利部部長,應該是個不小的官,但是姚暹本人卻是個謎,因為除了那條渠,找不到和他相關的任何史料。不過渠能以他的名字命名,那他一定是個受百姓愛戴、有口碑的好官了。 舜帝陵?位于運城市鹽湖區北相鎮西曲馬村鳴條崗西端,是華夏人文始祖“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廟,始建于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現存建筑以元、明、清代為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舜帝陵是華夏兒女尋根祭祖、感受德孝文化的核心圣地,也是涑水河畔一著名景點,距離運城市區僅十多公里。 水能載舟,亦能生財。當涑水河浩蕩無羈地行至古臨猗。商人猗頓站在河邊苦苦思索:如何才能改變驢馱車運的落后運輸方式,將運城鹽池的食鹽運往遙遠的西域?猗頓姓王,他本是魯國的一個窮書生,因為在猗地停頓發家致富而被后人稱為猗頓,其本名反被人們忘記了。猗頓沒有任何背景,白手起家,其所用時間之短、積累的財富數額之巨,在當時就與全國首富陶朱公齊名了,被譽為中國的商業鼻祖。涑水河的波瀾,給了他商業的靈感:改船運輸,可以大大提高鹽的運量和速度,運費成本也大大降低。從此,涑水河見證了猗頓獨樹一幟的財富傳奇。 臨猗還有一雙塔十分奇妙,雙塔又稱"雁塔",妙道寺雙塔,位于臨猗縣城北隅涑水河畔。隋、唐時創建,宋代重修,原有妙香寺,西塔在寺內,東塔在寺外,相距50余米,今寺已不存。西塔方形七層,高約30米,第一層檐下雕斗拱,其余各檐皆疊澀伸縮,塔內有階梯可登。東塔亦為方形,七層底層中空,以上實心。雙塔之門,對向開辟,相傳西塔內藏白蛇,稱白蛇塔;東塔內隱許仙,稱許仙塔,每年七夕,白蛇與許仙相會。 臨猗雙塔,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在建筑學上,有著極其珍貴的科學價值。雙塔不僅建筑獨特,而且雕繪畫藝術非常精美,充分體現了古人的聰明才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雙塔的建造是根據當地日月出沒的時刻和方位,巧妙地規劃了兩塔的布局。每逢農歷三月十六和七月十六的早晨,正月十四和九月十四的傍晚,日出月落或月出日落時,日月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照射雙塔,使兩塔分別產生的倒影,在兩塔中心連接線上交合在一起,“日光月光同時照,東塔西塔影相交”,這就是千百年來人們所傳說的“雙塔交影”的奧秘,隱喻白蛇許仙相會。 臨猗還是著名愛國將領、新中國首任水利部長傅作義的故鄉。 涑水河出臨猗后,一路逶迤西流,匯入伍姓湖。伍姓湖是山西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運城盆地極為重要的天然蓄滯洪區,擔負著盆地內尤其是鹽湖區的排洪滯洪任務,調節涑水河與姚暹渠上游的泄洪來水。伍姓湖位于永濟市東北部,中條山北麓,距市區僅約2公里。總面積約?40多平方公里?,湖面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5.6公里,平均水深1.5-2米?。 伍姓湖得名于舜帝后裔五大姓氏虞、姚、陳、胡、田聚居湖畔漁獵為生,故稱“五姓湖 ”,后演變為“伍姓湖”。該湖承載著舜文化的根祖記憶,湖畔現有伍姓屯 、東伍姓等以姓氏命名的村落,印證了這一歷史淵源。湖畔現存雕塑展現了舜帝后裔五大姓氏的漁獵、農耕等原始生活方式,反映了當地對舜文化的傳承。現今我國的臺灣地區還成立有“世界舜裔宗親聯誼會”,菲律賓也有“菲華五姓聯宗總會”,足見中華古老文明源遠流長、四海發揚光大。 作為黃河流域重要濕地,伍姓湖還承載著生態保護功能。近年來,通過系統的生態修復,伍姓湖恢復了濕地功能,已經成為煙波浩渺、風景如畫的著名景觀帶和候鳥棲息地。 登鸛雀樓望千里盛唐,聽普救寺傳西廂佳話,探開元鐵牛鑄黃河傳奇——永濟這座千年古城,將詩篇、愛情與匠藝凝固成不朽的文明符號。鸛雀樓景區,普救寺景區與黃河大鐵牛三個景區相互就幾公里。這里,流傳著王之渙的千年詩篇——《登鸛雀樓》,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彰顯了鸛雀樓的巍峨與壯美,這里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故里。在這里還演繹著《西廂記》的經典故事,元代劇作家王實甫以《會真記》為藍本,創作了這部膾炙人口的雜劇,至今仍廣受傳唱,普救寺景區就在西廂村。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這里還擁有象征著大唐氣魄的黃河開元鐵牛,四尊鐵牛氣勢磅礴,威武非凡,它們通過鐵索連結,又與舟船相連,組成了黃河上最早、最長、也最大的浮橋——黃河大浮橋。 蒲津渡是一處具有豐富遺存的大型遺址,也是我國第一次發掘的大型渡口遺址,始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蒲津渡遺址的開發,展現了我國古代橋梁交通、黃河治理、冶鑄技術等各方面的科技成就,也直觀地揭示出黃河泥沙淤積、河水升高、河岸后退的變遷歷史,從而為水文地質、環境考古及黃河治理提供了許多科學資料。 ![]() 涑水河流域作為黃河文明的重要支脈,孕育了華夏農耕文明的早期形態,它以農耕—鹽業—治水三位一體的文明模式,奠定華夏民族生存發展的物質與精神基石。其祖根文化不僅是地域記憶,更詮釋了黃河文明“生生不息、和合共生”的核心特質?。 涑水河流域是“最早叫中國的地方”,以前關于這個問題有幾種答案之說。2005年全國高考語文試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中就有這個題目“最早叫中國的地方在哪里?” 標準答案:山西省運城市。高考試題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在我國無可否認。運城的涑水河流域作為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區域,夏朝始稱國于這里,奠定了“中國”概念的地理基礎,后期的發展范圍逐步擴展到黃河流域中游一帶。 從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教民稼穡的傳說;從新石器時代的聚落到春秋戰國的城邦;從鹽商貿易的繁盛到賢相輩出的家風,成為中原經濟與文化傳播的重要節點;為保護鹽池而建的人工運河姚暹渠,至今仍是我國古代治水智慧的縮影;以關公忠義精神、司馬光史學思想,塑造出的河東人文精神的內核?;作為黃河中游盆地文明的代表,與汾河、渭河流域共同構成華夏文明的起源地 ……? 涑水河始終是河東大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脈,它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水流,更是一條貫通河東文明血脈的記憶長河,續寫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篇章。對其歷史文化的弘揚與保護,不僅關乎河東地域文化的存續,更是對中華文明根脈的堅守! |
|